“十四五”期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十四五”期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9月19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同时,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数智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持续提升。
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
黄润秋表示,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2亿千瓦的煤电机组和9.5亿吨的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者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我们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我们还启动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明显提升。”黄润秋称。
黄润秋介绍,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在蓝天保卫战方面,生态环境部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也超过90%。
“生态环境部还积极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介绍。
在绿色金融方面,生态环境部深入推进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项目开发模式创新。“十四五”以来,有100多个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已获得授信金额2164亿元,发放贷款764亿元。2024年,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项目推介机制,首批项目签订的贷款合同已达143亿元。
推进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
黄润秋表示,随着污染防治攻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对监测数据的精准性、全面性、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推进监测网络的数智化转型,实现采样分析、运行维护以人工方式为主转向以运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为主,建立起天空地海一体化,“全域感知、人机协同、自主可控、智能高效”的新一代监测网络。
黄润秋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涵盖要素齐全、布局科学合理、技术手段较为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采样、送样、分析测试等环节,已经实现打通全过程自动化。以地表水监测为例,通过无人机自动采样,耗时可以节约70%以上,在一些偏远地区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分析测试环节,“黑灯实验室”可以实现即使是关灯无人值守,也能自动连续完成分析测试工作,效率相对人工提升8倍以上。
二是在监测设备的改造方面,实现了水、大气自动监测站以及仪器设备状态诊断和维护的智能化。经过改造后的站点,运行维护频次将由每周1次减少到每月1次,人工参与度降低70%以上。目前,已先行安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4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开展智能化改造。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