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信科:在空天地海之间,寻找自主技术的突破与温度
凤凰网科技讯 中国信科集团的展厅里,时间仿佛被压缩了。从1976年中国拉出的第一根实用化光纤,承载着点亮通信星火的使命开始;到即将搭载于低轨卫星的精密相控阵天线,目标直指让手机直连浩瀚太空。
2025年8月29日,一场由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PT展)组委会组织的媒体探访,带我们走进了这家承载着通信领域自主创新重任的央企,近距离观察其如何在“空、天、地、海”的广阔维度上,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深海之“心”:国产中继器打破垄断
在海洋网络展区,一个长4.8米的钛合金圆柱体引人注目。“这是海底光中继器,长距离海底通信的关键设备。”烽火通信的工程师解释道。这个被称为海底通信“心脏”的设备,解决了在无法建立岸基机房的深海进行光电信号中继放大的难题。
海洋通信网络是全球信息传输的主要载体,我国持续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促进企业努力提升海洋通信网络核心技术。中国信科已经具备完全自主的海洋通信全链条能力。工程师透露,他们在珠海建立了15万平方米的海洋产业园,具备从预制棒熔炼、光纤拉丝、铠装海缆生产,到动用万吨级海工船“丰华21”和“丰华23”进行铺设的全过程能力。
车联万物:“上帝视角”如何重塑交通
走进车联网展区,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实际应用出现在屏幕上。“C-V2X车联网技术,可以实时读取红路灯信息,并发送到装了智能车载终端的车上,而这仅仅用了不到 20毫秒(0.02秒)!”中国信科车联网专家在现场讲解。她演示了系统如何实时引导车辆以建议速度通过多个绿灯,提升通行效率。
这套由中国信科全球首创并持续引领的C-V2X(蜂窝车联网)技术,核心在于“车路云”协同。路侧部署的“RSU”设备(智能路侧通信设备),集成摄像头和雷达,如同给道路装上“眼睛和嘴巴”,将感知信息实时传输到边缘计算单元(MEC)处理。
处理后的信息,如车辆压线、鬼探头风险、速度引导建议等,再通过RSU广播出去。车端则通过前装或后装的“OBU”车载通信单元接收这些信息,与车辆自身的感知系统(如摄像头、雷达)融合,为驾驶决策提供“上帝视角”。
“纯视觉方案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的C-V2X技术能互相补充并解决。”专家举例说,曾有单车智能的车辆,因误将涂装成蓝天白云的大货车识别为天空背景而酿成事故。而C-V2X车路协同系统通过智能路侧设备,可以穿透视觉盲区,提前发现大型车辆或突然闯入的行人(俗称“鬼探头”)并及时预警。在亦庄示范区,这套系统已显示成效:统计表明,通行速度提升超过15%,高峰时段绿波道路平均速度提高15.1%,显著提升交通效率,并支持众多自动驾驶车辆(如无人配送车)安全运行。
目前,工信部已批准两批共20个城市进行“车路云一体化”试点,今年被视为规模化落地的元年。武汉、北京、德清、重庆、无锡等地都在积极推进,目标是覆盖城市主要道路。
跨越天地:从5G-A到6G与卫星直连
移动通信展区则勾勒出从5G演进到6G,并连接卫星的未来图景。在低空领域,中国信科展示了基于5G-A(5G增强)通感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应用,如在广东清远热气球营地完成国内首个低空文旅场景通感一体组网测试,实现对感知目标的位置、速度与轨迹的探测,同时形成空域电子围栏,增强低空黑飞入侵监管,保障游客安全。
“中国信科作为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先行者和重要参与者,全面参与了基于5G体制的卫星互联网技术论证和标准制定。”专家指着星载相控阵天线等设备介绍。中国信科正在牵头攻克高精度时频同步、低时延、高可靠切换、高效空口传输等5G NTN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手机宽带直连技术研究,实现更高速率、更低时延的通信,满足应急通信、远洋渔船、偏远地区等需求。近期,中国信科成功中标中国移动“卫星”项目,中标的“动态时偏补偿”方案,是解决手机直连卫星过程中信号传输时延变化问题的关键技术。
在6G领域,中国信科早在2019年就组建了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端到端分布式智治网络架构,目前已发布了7本6G白皮书。此外,中国信科率先构建了系统化的超维度天线技术体系,成功推动其写入ITU-R的IMT-2030框架报告。
专家表示,6G网络将以用户为中心,大幅提升网络效率,并为用户提供新型服务,推动通信技术的全面升级。
算力与芯片:多维度的国产化突围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对算力的巨大需求,中国信科的布局是多维度的。在光通信核心的光芯片领域,旗下上市公司光迅科技已实现1.6T光模块的量产,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在电芯片领域,集团坚持自研,为光传输、接入等设备开发了包括400G速率在内的多种核心业务处理芯片和交换芯片。“以前我们不太关注自研,因为市场化难度大。但18年后,关键芯片必须自己掌握。”芯片专家坦言,虽然部分制程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他们正通过构建自有IP等方式努力追赶。
在服务器和算力基础设施方面,集团旗下的长江计算聚焦国产化路线(如鲲鹏平台),提供通算和智算服务器。“单颗算力芯片追平国际需要时间,但大规模万卡集群可以通过‘以网补算’来提升效率。”算力负责人表示,长江计算的产品在中国运营商采购中占比约30%,应用于呼和浩特1.8万卡智算中心、哈尔滨2万卡机器人平台等多个重大项目。他们还提供液冷等配套技术以降低能耗。
创新闭环:从实验室到千行百业
展厅里的专利墙,是中国信科持续投入创新的证明。他们不仅是C-V2X车联网国际标准的策源地和主要贡献者(专利申请全球前三),在卫星互联网标准方面也牵头了21项3GPP NTN(非地面网络)标准立项。这些技术最终要服务于千行百业。
在能源领域,其5G智慧矿山方案市占率达40%;在制造领域,打造了全连接的化工企业;在交通领域,构建了智慧机场无线专网等系统。
正如PT展的主题“数实融合新引擎 智启未来新动能”所揭示的,技术突破的最终价值在于落地应用。无论是确保深海光缆畅通连接世界,还是让自动驾驶汽车在城市的道路上更安全高效,或是未来让深山里的农民也能通过手机直连卫星获取信息,技术的温度正在于此。
离开展厅时,1976年的那根光纤和2025年的卫星天线,似乎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纽带。这根曾承载着中国通信最初梦想的玻璃丝,如今已编织成一张覆盖空天地海的庞大神经网络。
技术演进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核心始终未变: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即将于9月24日-26日开幕的PT展,将是这些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成果的下一次集中呈现。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