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重启品质外卖,本地生活流量入口大战

2025年09月13日,09时38分41秒 科技新知 阅读 6 views 次

大众点评重启品质外卖,本地生活流量入口大战

围绕餐饮门店的点评及外卖业务又进入到了全新的竞争阶段。

9月10日,大众点评宣布“重启”品质外卖服务,将通过B端自研大模型,结合海量真实评价数据分析用户需求,进一步剔除非真实点评数据,以“AI+真实高分”为用户提供可靠决策。

同一天,大众点评“品质外卖”将同步发放2500万张不同种类的大额“品质外卖”消费券。

据美团官微「美团Meituan」发布的消息显示,美团C端AI智能体服务也将于一周内发布。本次升级重启后,大众点评“品质外卖”已全面覆盖必吃榜、黑珍珠,以及高星酒店、宝藏小店等各类优质堂食餐厅。

作为中国最早的第三方消费点评平台,大众点评从2016年开始启动“品质外卖”以来,如今全国已经有超1400家2025“必吃榜”上榜餐厅、近30家2025“黑珍珠”上榜餐厅以及近1500家高星酒店餐厅入驻该服务之中。

据介绍,“品质外卖”中进一步筛选高分堂食餐厅,并在页面中展示商家的点评评分与评价,这些评价关联“必吃榜”“连锁”“老店”等标签信息,有效填补消费者在点外卖时的决策信息缺口。

并且“品质外卖”还将重点为用户推荐周边的高分小店、社区店、夫妻老婆店,同时发放“堂食商家外卖消费券”,鼓励用户下单,帮助优质堂食餐厅,获得更多线上线下增量。

而为支持线下门店订单增长,鼓励用户更多到店消费,此前,美团已为平台上优质餐饮小店发放了最高5万元的助力金。美团外卖也已启动“堂食提振”计划,向全量会员发放进店消费券,助力餐饮商家门店客流量、营业额提量增质。

“不赚钱”的本地生活流量入口

大众点评重启品质外卖的背后,也体现了本地生活市场的竞争日渐白热化。

就在大众点评宣布重启品质外卖服务的同一天,阿里巴巴发布了“高德扫街榜”,并宣布高德扫街榜永不商业化,还将发放超过10亿元补贴为线下餐饮及其他服务业带去1000万新增客流。

本地生活服务的竞争又迎来了一次高潮。

与喊出“永不商业化”的高德地图相似,大众点评也并非一个以交易为核心导向的平台。

“其实大众点评这个组织内部,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要背商业化指标,最重要的是怎么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美团高级副总裁李树斌曾公开表示,每个App都有边界,大众点评还是个独立业务,“点评是收录POI(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不一定指向一个商业化的公司。”

他表示,作为一个更强调体验的产品,大众点评一直以来都与偏重消费的美团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

不仅大众点评是一个独立事业部,榜单也有独立性。据悉,点评在发表“必吃榜”榜单的时候,内部其他部门并不知道上榜的商户到底是谁。

以2025年榜单为例,过去一年,平台美食商户真实评价规模同比增幅近六成。评选团队基于3.63亿条评价,从600多万商户中遴选出3091家餐厅。在“公信力核查”阶段,就有近三成商户因不满足“评价真实可信”失去资格。

虽然强调没有商业化指标,但是对于美团来说,到店业务一直以来都是其重要的利润来源。

据美团财报披露,2021年,美团餐饮外卖的利润率仅为6.4%,而到店、酒旅的经营利润率则高达43.3%,后者是前者的七倍左右。2024年,该板块收入2502亿元,同比增长20.9%,核心本地商业利润524亿元,同比增长35.4%,经营利润率由18.7%提升至20.9%。

到了今年二季度,美团基于到家和到店业务产生的佣金和在线营销服务收入高达385亿元,占集团收入比例的58.9%。扛起了美团收入的大半壁江山。

不仅利润丰厚,点评的高频使用场景,还为其带来了大量的真实流量。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大众点评累计有3.63亿条真实评价,其中日均“带图评价”浏览量同比上升11%,差评优先查看率达到14%,优先查看差评的用户数同比提升36%。

丰厚的利润,有效的流量加持,让这一业务成为了市场争夺的焦点。而巨头之间的竞争,也从很大程度上,拉动了整个到店业务的体量。

据李树斌介绍,“我们到店消费这两年的yoy(同比增长率)增长远高于只有美团一家做本地生活的时候。”

归根到底,从阿里推出“高德扫街榜”,到大众点评重启品质外卖,都是一场对本地生活入口的争夺。

作为这场已经历时七个月的外卖大战的延续,竞争已经从最初的补贴大战,骑手争夺,蔓延至如今对流量入口的布局和缠斗。

媒体统计,为了这场外卖竞争,美团、京东、淘宝闪购三家平台至少将直接投入累计超1000亿元的补贴。

而作为长期占据外卖市场七成份额的头部玩家,美团作为守垒方,在此次外卖大战中投入巨大。据美团二季度财报,外卖业务所在的核心本地商业板块整体经营溢利同比减少115亿元,同比跌幅达75.6%。同时,美团本地核心商业的销售成本、经营开支及未分配项目增幅达到35.6%。

而如今,这场战役仍然没有要停下来的迹象。毕竟,在巨头们的狂轰滥炸之下,从外卖到即时零售的天花板被大大抬高了。

高盛在相关研报中预计,行业订单量同比将增长30%,而在二季度之前为高个位数增长。阿里巴巴、京东和美团在外卖/闪购领域的竞争强度已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不过,随着竞争的日渐深入,仅靠补贴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李斌曾分享的那样,“用户‘信任链’正在重构,他们不再依赖单一路径的种草,而是形成‘三角验证’决策模型,从兴趣种草到真实评价核验再到多维度对比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谁能守住流量入口这个关键节点,或许才是这场战局的关键。(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谢璇,编辑 | 房煜)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