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气候变化而非中国,才是南太的真正威胁
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9月12日文章,原题:气候变化,而非中国,才是南太平洋的真正威胁 副题:南太平洋国家有充分理由鼓励中国等协助其建设基础设施,澳大利亚对此不应、也不能做什么 据报道,瓦努阿图拒绝与澳大利亚签署安全协定,因该协定将赋予澳对中国基础设施项目援助的否决权。瓦总理虽未直接提及中国,但表示其联合政府成员担忧与澳的这一协定将限制该国与别国达成协议以资助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澳大利亚此举何其傲慢。
2022年所罗门群岛与北京签署安全协议时,澳外长黄英贤曾提出抗议,她对美国却是另一套标准。她要求南太平洋国家向澳通报其安全协议。我们抱着居高临下的观念,认为南太平洋地区是澳“后院”。地区国家目前正在发展并主张独立自主,但澳大利亚未能认识到这点。更有甚者,我们的狂热反华媒体将中国视为无处不在的威胁。
澳大利亚的媒体虽未明言,却暗含这样的预设:中国将像美国数百年间在无休止的海外战争中那样,采取侵略性暴力手段。但中国并未如此行事,也未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只是拒绝接受美国对其强加的全球霸权。
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西方国家,数十年来持续掠夺南太平洋地区,殖民态度至今未改,面对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这些主要由澳大利亚等富裕国家造成的危机,他们只会说些漂亮话,却鲜有实质行动。
气候变化,而非中国,才是南太平洋真正的威胁。鉴于对西方人的切身体验,许多南太平洋国家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并不令人意外。几年前西方媒体炒作的所谓“中国债务陷阱”在南太地区根本就不存在。
正如已故的珀西·艾伦在《赢得太平洋岛国人心》一文中所言:“我们无法阻止中国进入太平洋。正如我们坚持在中国近海享有航行自由权一样,中国同样享有航行自由权。”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停止表现得像一个傲慢跋扈、居高临下的殖民统治者。(作者约翰·梅纳杜)
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9月12日文章,原题:若想赢得太平洋,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并停止将一切问题归咎于中国 《悉尼先驱晨报》9月9日发表题为“中澳加速角逐太平洋控制权”的评论,描绘了两国在地区争夺影响力的日常博弈。这种虽生动却可能固化思维的说法,已屡次损害澳国家利益。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将南太平洋地区视为专属势力范围。但这种态度让我们付出沉重代价。所罗门群岛2022年与北京签署的安全协议,并非仅因中方推动——这是堪培拉多年忽视南太国家关切、漠视其优先事项的必然结果。当南太岛国警告气候变化构成生存威胁时,澳大利亚却加倍出口化石燃料;当它们寻求更多经济选择时,我们的方案却未能满足其需求。难怪澳一些近邻转向(中国等)其他伙伴。这不仅关乎国家尊严,更触及战略核心。
《悉尼先驱晨报》的评论将中国当前在太平洋的角色类比为二战时期日本对所罗门群岛的占领。这种类比同样失当且具有历史误导性。二战期间,中国作为关键盟友承受了数千万伤亡,牵制了逾百万日军兵力,阻止了东京将军力调往太平洋战场。若无中国抵抗,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战役对澳大利亚将是灾难性后果。如今将中国与日本相提并论,无异于抹杀历史、蔑视战时伙伴的牺牲,更扭曲了我们应汲取的教训。
当今南太地区的领导人和民众与全球信息流紧密相连,完全理解平等与尊重的重要性,绝不容忍被居高临下地对待。相比之下,中国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发展中国家,强调为全球南方发声。无论(西方)如何看待北京的动机,其在减贫、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规划方面的经验确实具有参考价值。这种经验赋予中国一种团结话语权,往往比堪培拉或华盛顿的家长式作风更能引起太平洋国家共鸣。(作者弗雷德·张,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