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酒馆跳海开公寓,一般人不让住

2025年09月12日,10时03分25秒 科技新知 阅读 4 views 次

文 | 空间秘探,作者 | 秦敏慧

今天,知名网红酒馆品牌“跳海”,自己的首家酒店项目——跳海Living开业。项目包含了酒店与长租公寓两种住宿业态。众所周知,近几年跨界做酒店、长租公寓的资本并不少,但开店的逻辑大多以“标准化”切入,这是业内普遍公认的打法,而跳海Living却截然相反……

跳海的首家“Living”

跳海Living的首家新店今天(9月12日)在深圳南头古城开业。它与跳海酒馆处于同一栋建筑内,一楼为包含跳海酒馆在内的商业和社交场所,长租公寓与酒店部分主要分布在高层。

趁着开业热度,跳海Living发起了在地体验计划,参加计划的有社区类、城市探索类和兴趣类三种。

社区类是住在南头古城的老街坊,有住了15年熟悉古城各个角落的华都;在古城里开了一家“喜乐”餐厅、按摩店的丽英姐。城市探索类是在地体验的发起者,有数字游民、前大厂打工人、在深圳生活了10年的新深圳人。兴趣类包含的就更多了,有4年攀龄的插画师、古着收集者、前冲浪教练、播客主播、独立音乐人……

三个不同维度,涉及到了在地体验的各类人群,他们为即将到来的跳海Living住客策划体验,并根据住客的反馈,对体验流程进行优化。

在地体验计划上,跳海Living有自己的一套运转思路,体验活动会向参与者收取合理费用,其中跳海抽取最多20%的服务费用,剩下的留给计划的发起者(早期测试阶段不抽取服务费)。

如果参与者的体验效果不错,频次又高的话,跳海Living会附带一些小奖励,如免费房券(可转增朋友)、跳海酒馆酒券、跳海Living周边等权益或产品。当然,参与者的回馈效果若超出预期,还能更进一步,双方讨论体验产品标准化等一系列更长久的可能性。

关于计划落地方面,跳海Living会帮助发起者策划体验流程,根据体验类型、核心内容等不同维度,集思广益,完善成行人数、费用、时长等细节。构思好体验的框架后,宣发上,跳海Living会通过制作海报、视频等方式散发到官方平台和社交网络上,吸引跳海Living的住客,促成体验的落地。

与其他住宿业态不同,跳海Living的居住体验感,很大程度都由人出发,每一个发起者是跳海Living品牌形象的一小部分碎片,碎片背后链接的是他们对生活更鲜活的理解。这与跳海的生意秘诀如出一辙,即“先有人后有店”。

先有人后有店什么意思?故事还得从跳海的萌芽时讲起。跳海的创始人梁二狗(本名“梁优”),最初只是在家里开设“家庭酒馆”,每周开放1-2天邀请朋友聚会,每人交100元随便喝,最早微信群只有二三十人,一年后发展成拥有500个人的大群。

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参加的共享厨房活动,和家庭酒馆的思路相近。厨师从菜场采购完食材后,炒上几碗菜,或者参与者亲自下厨也行,只是价格上会稍微划算一些。除了同行的朋友,其他人都不认识,但彼此之间都本着来了都是朋友的状态相处,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不过,在那次共享厨房活动聊天中发现,一半以上都是回头客,像我们这种刚来的新人其实很少,加上受限于家里的空间大小,邀请的参与者名额有限,因此活动辐射范围小,受众人群更垂直。

不同的是,跳海在微信群人数多到装不下之后,在群友的鼓励下,跳海创始人梁二狗2019年在北京鼓楼旁开了第一家跳海酒馆,开业一周后,跳海就登上了西城地区酒吧第一名。为了验证不是所谓的“老板店”,跳海一开始就摈弃了循规蹈矩的密集型开店策略,而是将第二家店直接开到了离北京两千多公里的广州,三个月后跳海就成为广州天河区的人气酒吧。

甚至,创始人梁二狗为了证实其商业模式的普适性,把跳海开到了新加坡,热度依然不小,开业前500人的社群就已满员。若新加坡模式跑通成功,跳海还计划将规模拓展至中国香港、日本等地。

如今,跳海在广州、深圳、重庆、成都、上海、杭州等17个城市有40多家门店。数据显示,全国酒馆门店总数超6万家,但大部分品牌门店集中在5家及以下的瓶颈期,占比57.9%,而100家以上的大型酒馆品牌占比较低(5.1%),跳海五年发展至40家的规模已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和市场认可度。

跳海Living一脉秉承了跳海“人带店”的商业模式,填补了跳海Experience(跳海相关场景或活动中所获得的独特体验)中住宿业态的部分,是其从酒馆品牌向生活场域拓展的重要一步。

消费者亦是服务者

“人带店”只是宏观的理解,跳海的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以社群驱动为主的第三空间运营。

简单来说,跳海从筹划初期到业务扩展,每一环都离不开人的帮助,达到了一种“消费者亦是服务者”的境界,品牌从来不高高在上,而更接地气更灵活。具体来看,想要通过社群思维赋能线下实体,打造独特消费体验的跳海,拥有的特点同样在跳海Living中或多或少地显现出来。

首先,先有社群后再开业。这个概念与上文提及的先有人后有店的意思相近,梁二狗认为,任何一个人去开线下实体,先想的是找一个好路口,或者一个商场的好铺面,这样能获得最大的自然流量。同时,在各种平台上进行宣传,如大众点评、抖音或者小红书做一些营销,如发券、霸王餐、套餐等,吸引各种人群打卡,再把这个店带火,其实用的是先有店再有人的逻辑。

但是酒馆这个业态不太一样,先有社群再开业后,梁二狗惊喜地发现,不管店开在哪,只要社群里的人是活跃的,就有客人在,人会跟着店走。

在每家未开业的社群里,跳海还会邀请用户参与选址、装修等决策。跳海Living也是如此,处于古城街坊的老居民把不需要的二手衣服交给品牌,并一起缝纫出许多百家布窗帘,让二手衣服以“跳海Living窗帘”的另一种身份出现,留存住古城曾经的颜色。

品牌还会邀请社群成员参与空间策划,不少装修细节和功能设置也融入了用户的建议,如公共区域保留“留白”设计、呼吸阳台、闲置物品角等。

其次,兼职打酒师成为品牌的一部分。《神店理论》有句话说得不错,竞争的终极战场是顾客心智,而不是价格战。作用于身为酒馆的跳海,则是聚焦于“情绪打工人”,把兼职打酒师的商业机制玩出了花。

“无论白天做什么,你都会想来跳海上一次夜班。”这是跳海招募打酒师的slogan,你可以白天扎根各行各业,但是来到晚上,手上拿的调酒,你也不知是出自哪位行业大佬,或者默默无闻的小白之手。

跳海把酒馆中最能体现酒馆文化价值的岗位开源,本质上是将一个消费者“去中心化变成主理人”的运营结构变换过程,不仅模糊了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的边界,更唤醒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强烈归属感。

当然,想成为打酒师需要三次实习后,才能转正,转正后会有排班及相应的报酬,还附带各种各样的福利,如转正仪式、礼包、团建活动、年会颁奖等。目前,全国报名的打酒师有11000多个,正式转正的有大约30%。

这些潜在的打酒师成为跳海品牌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让用户主动讲出自己是谁,并把品牌作为故事发生的主场,一旦品牌拥有互动感,复购率和转介绍也会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打酒师享受跳海Living的优先入住权,可以实现一楼打酒,上楼睡觉的主场感,也间接成为新住宿业态的另一种口碑传播的方式,以此来带动更多用户关注并入住其中。

最后,内容共创与情绪共鸣。跳海将酒馆定位为“第三空间”,提供泛社交、表达自我的场所。用户可自发组织活动,如小说接龙、默酒、夜市摆摊等,这里用户创造出来的内容就是跳海的产品,每一个前来的消费者,享受的不止一杯酒的时光,还有为彼此创造的内容体验。这些活动灵感从喝酒聊天里迸发出,想要开展,跑到吧台和打酒师沟通交流,快的话活动当天就能落地。

本质上跳海Living的思路也大差不差,只不过新业态初期品牌方主动提出内容共创视角,若体验内容相继完善推出,或许有更多对住宿业态感兴趣的发起者。

当然,给予高度的内容共创权限,也需要维持价值观共识来保证参与感。用跳海内部的说法来解释,即“ios+安卓”,ios是社区共识,并有三条共识,第一条站在背面,站在阳光照不到的小众立场对话主流;第二条反对经验主义,以创新的角度发散思考问题;第三条分享与共创,鼓励所有关于跳海的员工拥有分享的能力,共同创造更好的社区。

安卓则是持有开放的态度,每个店的空间配套都能做开源,连墙面都可以,这一部分给了新内容涌进来的权利,在产出物料与活动的同时,品牌也能以此来确认其价值观。

跳海Living能开几家

去年十月,跳海拿到了挑战者资本(元气森林创始人)的千万天使投资。梁二狗表示,这些资金主要是为了加速开店、搭建会员体系,以及尝试长租公寓和酒店项目。

回到最初,跳海Living作为长租公寓与酒店圈内别具一格的品牌,这种“人带店”的商业模式能走多远?融资后的跳海能支撑跳海Living开出多少家?这些更市场化的问题随之而来,也向跳海Living提出了一些疑问。

其一,“双向筛选”机制是否能保证品牌的入住率?跳海Living为了打造一个公共生活丰沛的居住社区,很注重品牌与租户之间的价值观和气场调性能否匹配。因此,跳海Living长租公寓在确定租户意向后,还会邀请租户再完成一份小问卷,确保每位租户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使用者,更是社区共建的参与者。

本质上,这是延续品牌社群基因的表现,双方你情我愿的情况下,不仅提高了住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还间接促进了入住率的提升。

然而,双向筛选机制是把“双刃剑”,如果筛选条件过于严苛,容易错过一些原本有入住意愿的住客,导致长租公寓的潜在客源范围变窄。同时,筛选的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增加了一定的运营成本,不排除成本过高影响其利润空间的情况。

不过,13间试水房都是长租公寓部分仅占总量28%,另外33间短租酒店空间并未提及,可见品牌对该机制仍保持谨慎态度。

其二,品牌“小而美”是否适合规模化?跳海Living和跳海在同一栋建筑内,都位于深圳南头古城的核心地带,而深圳南头古城内常住居民约3万人,以互联网从业者和设计创业人群为主。社区内有100多家主理人店铺、30多家咖啡厅、20多家酒吧,以及丰富的餐饮、零售和潮流品牌,生活商业氛围浓郁。

深圳南头古城属于万科通过“统租+改造”模式取得运营权的物业,是典型的城市更新项目。万科与南山区政府、村集体三方合作,整体统租了南头古城大部分建筑15至20年,其中就包括跳海所在的物业。统租后,万科主导改造、招商与日常运营,跳海则以承租商户的身份入驻。

众所周知,城市更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追捧热度很高,类似深圳南头古城这样的物业,还有很多待被挖掘,不过需要契合跳海Living调性的,品牌仍需要做足市场调研。

值得一提的是,品牌若高度依赖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在地文化,形成差异化的体验感,一方面品牌可能受限于特定地域,难以拓展到其他市场;另一方面,以住宿业态为主的承租商户,特别是因地段稀缺性和品牌效应,租金通常会水涨船高。

其三,品牌效益能否长期维持客房溢价?站在深圳南头古城的整个租赁市场来看,其主要租赁品牌以万科泊寓为主,该品牌在南头古城设有泊寓南头古城及二期店,提供约2500套房源,涵盖单间、一室一厅、两房一厅、多人宿舍等多种户型。去年,泊寓的平均出租率保持在95%以上,成为深圳长租公寓市场的标杆项目之一。

搜索泊寓最新房价发现,一期店单间每月维持在1900-6000左右,二期今年3月才开业,推出众多优惠活动,每周二还有特惠秒杀,租金低至7折,每月单间维持在1000-5200左右。

反观跳海Living,根据社交平台上的官方回复,其房价根据不同房型区间在3600-4300之间,基础租金(起租价)并不低。房间配置上,跳海Living13间长租公寓中有9间配备立面阳台房,且落地窗均朝南,搭配双层隔音玻璃,同时房间内家电齐全,储物空间充沛。公区方面,租客可以在三层的“呼吸天台”和五层的“灵感天台”放松、开会等。每个楼道间还设有共享雨伞雨披处、自助纯净水购买处、闲置物品角。

与泊寓对比,相同带阳台的房型价格差大约在几百左右,而公区建设上,泊寓拥有会客、观影、阅读、健身、猫咖等不同区域。

从房间数量、价格、基础设施等不同维度来看,跳海Living的品牌效益支撑了一定的客房溢价,这意味着跳海Living指向了更小众垂直的受众群体,他们维系着整个社区的活跃度,是品牌融入在地文化的重要延伸,但也更难寻找更难发现。

伴随租房主力人群的日趋多元化、年轻化,消费者的“情绪语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只是想要物理空间的拥有,而希望产生情感上的链接,这与各大租赁品牌注重社群活动、社区文化的趋势不谋而合。

而从社群中孵化出的跳海Living,最开始便是以人出发,这与算法中跑出的标准化商业模型不一样,他更有温度与力量,为长租公寓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不过,细分到社群管理、运营效率、安全保障等方方面面,品牌仍需持续优化。期待某天“跳海Living”的框架骨骼长出更丰盈的血肉,或许就能向市场证明:租赁,也能成为真正“住进生活”的可能。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