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的二战贡献为何成西方记忆黑洞
美国“反击”网站8月28日文章,原题:集体记忆中的黑洞:中国与二战 中国将于9月3日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此背景下,全球目光聚焦于北京的阅兵式。和平倡导者认为,这是为全球大国提供了反思二战惨痛教训的契机,这种呼声契合《联合国宪章》精神,在全球紧张局势加剧的当下尤为迫切。
中国的纪念活动也引出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这场战争的全球性,抑或任其重要篇章逐渐淡出历史视野?
西方的二战集体记忆中存在着一个醒目的空白——在这场被称为“全球范围的”战争中,第四个盟国胜利者中国的角色始终被边缘化。中国早在1931年而非1939年就率先进入那场冲突,并持续抗战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在此期间,中国军民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牵制了日军50%以上的海外兵力,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领袖均承认中国对战争结局的决定性影响。为何这份贡献屡遭忽视,被层层西方中心叙事所掩埋?
在许多人看来,二战最深刻的悲剧莫过于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这些事件值得铭记,但随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及强加的和平宪法,其本质并非追求和解,而是为冷战时期在印太地区建立战略据点。如今日本在美国核保护伞下武装自己,理由是应对来自中国的“威胁”。这种叙事扭曲具有误导性。
中国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至今仍鲜为西方世界所知。窥探这个集体记忆的“黑洞”,可见日本侵略者令人难以置信的暴行。勇敢的日本史学家虽揭露了这些罪行,但他们在全球话语中仍属边缘。
西方为何如此沉默?从亚洲视角发掘二战历史,揭示出可耻的真相:西方叙事经好莱坞与媒体放大,选择性地美化某些历史,同时抹去其他真相。结果如何?施暴者被平反,受害者反成恶棍。西方常抱持偏见立场,对生命价值进行等级划分。这暴露了双重标准。中国受害者鲜获国际承认,其苦难被日本战后赎罪叙事所掩盖。
欧洲领导人受到殖民遗产影响,以奉行“文明使命”自居,其实是同谋。与此同时,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准备更广泛的冲突,将中国描绘成“好战”的国家。这与中国反法西斯的历史传统及当代维护全球和平的承诺形成鲜明对比。
“胜利者书写历史”被彻底颠覆。作为无可争议的胜利者,中国被剥夺了展示勇气、牺牲与贡献的舞台。如今,它却被西方话语体系不公正地贴上“威胁”标签。第二次世界大战既非始于欧洲,亦非终于欧洲。
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首个签署《联合国宪章》的国家,中国始终是联合国最坚定的支持者,拒绝接受由美国主导的叙事。中国的二战遗产推动着其当代使命:消除贫困、援助全球南方、建设全球基础设施、倡导和平与人类共同未来。
北京的纪念活动是对西方垄断二战记忆的有力反驳。澳大利亚学者沃里克·鲍威尔精辟地指出:“80年来,西方将二战改写为欧美胜利史,将中国贬到脚注的地位。今年的中国纪念活动正是挑战这种集体失忆,夺回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主力军的核心地位。”(作者比莉亚娜·万科夫斯卡,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