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的“长期主义胜利”:十年,等来一个百亿茶饮业务
文 | 娱乐资本论,作者 | Mia
8月27日,农夫山泉的股价迎来7.11%的大涨,当日收盘报50.3港元/股,总市值攀升至5657亿港元。
这份市场热情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一份彻底改写企业业务格局的半年报数据——上半年营业收入256.22亿元,同比增长15.6%;净利润76.22亿元,同比增长22.1%,营收与利润双位数增长。
但比数字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靠“水”起家的企业,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业务转向。
业务爆发下,茶饮料首次突破半年百亿关口,以100.89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9.7%,营收占比攀升至39.4%,正式超越包装水(营收94.43亿元,占比36.9%),成为集团第一增长引擎。
而撑起这份“茶超水”奇迹的,正是东方树叶。
这个曾被调侃为“最难喝饮料”的单品,上半年销售额突破80亿元,不仅贡献了茶饮料板块75%以上的营收,更以一己之力拿下全国无糖茶市场75%的份额,意味着国内每卖出4瓶无糖茶,就有3瓶印着“东方树叶”的标签。
从2011年上市滞销、半数货品销毁或半价清库存,到如今成为单品撑起半壁茶业务的王者,东方树叶的十年逆袭,印证了农夫山泉以时间换空间的长期主义逻辑。
这种逻辑,正是农夫山泉最鲜明的企业个性。它习惯以近乎偏执的定力押注长期趋势,先通过水源地布局、自建茶园等重资产投入构建不可复制的壁垒,再靠大单品深度运营、渠道毛细血管渗透将优势持续放大。
这种打法的优势显而易见,既成就了东方树叶十年磨一剑的品类统治力,也让包装水业务在行业价格战中守住了盈利底线;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对大单品逻辑的路径依赖,也导致了多品类协同增长的步履蹒跚。
如今,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与前瞻,即便茶饮料已成核心增长引擎,农夫山泉仍有三个关键疑问亟待解答:
- 其一,此前受价格战冲击的包装水业务,当前的复苏态势能否持续?
- 其二,东方树叶面对无糖茶行业的增速放缓,这份断层优势能持续多久?
- 其三,功能饮料、果汁等新品类虽加速铺货,却始终难成新增长引擎,问题究竟出在哪?
舆论风波后,包装水重新回到了正增长
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包装水业务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收益94.43亿元,同比增长10.7%,占总营收比重36.9%,利润率更回升至35%,基本回到舆论风波前的健康水平。
但这份“复苏”饱含波折,要解答这些问题,需要从2024年说起。
去年,农夫山泉陷入长达数月的舆论漩涡。包装水成为首当其冲的情绪宣泄对象,财报数据显示,当年其包装饮用水产品收益较2023年同期下降21.3%,即便总收益微增0.5%至428.96亿元,核心的包装水板块仍显疲软。
创始人钟睒睒曾坦言,2024年包装水市占率连续三个月下滑,部分区域甚至出现经销商终端退货、货架撤品的情况,渠道信心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去年4月重启绿瓶纯净水,本是应对包装水下滑的应急方案,以低价撕开缺口。价格战最激烈时,绿瓶纯净水终端定价低至1元/瓶(单瓶装)、8.9元/件(12瓶装),折算单瓶单价不足0.75元。
这招虽快速稳住份额,却引发全行业低价内卷。娃哈哈、景田、怡宝等传统水饮品牌纷纷跟进降价,甚至山姆、东方甄选、胖东来等渠道方也推出1元左右自有品牌水产品。但显然,绿瓶水定位大众价敏市场,毛利率远低于中高端红瓶水,长期依赖既模糊“天然水”心智,又拖累盈利。
正是基于对低价策略隐患的判断,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转向尤为明确——从“靠绿瓶抢份额”全面转向“靠红瓶提利润”。
最直接的信号来自产品结构的变化,二级市场投研机构海豚投研的调研显示,红瓶天然水在包装饮用水收入中的占比,已从2024年下半年的约7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8%以上。
这一调整见效,源于两点支撑。一是红瓶水绑定“天然水”心智,2元/瓶的毛利率更高,占比提升直接拉盈利;二是PET原料价同比降8%,放大结构优化的盈利效应,最终推动利润率回到35%的健康区间。
再着眼整个行业,分析竞争时,一个常见的误区需要厘清,很多人将怡宝视为其最大对手,但二者的核心战场其实并不重叠。
农夫山泉市占率核心来自“天然水”品类,而怡宝的主力产品是“纯净水”,产品定位的差异决定了二者的竞争并非直接对抗。换句话说,怡宝在纯净水领域冲击的不是农夫山泉,而是同样以纯净水为核心业务的娃哈哈。
近期,对农夫山泉形成直接挑战的,是娃哈哈在矿泉水领域的动作。宗馥莉接手后,娃哈哈推出矿泉水新品,在大润发等超市,其矿泉水12连包价格低至8.8元,折算单瓶0.73元,甚至低于农夫山泉绿瓶水的定价。
但正如行业观察所言,“娃哈哈并未将省会城市、一、二线城市作为重点市场培育”,而这些区域恰恰是农夫山泉通过精细化运营牢牢把控的核心阵地,娃哈哈只能在部分下沉市场形成局部冲击,难以动摇农夫山泉的整体优势。
事实上,包装水竞争早已从价格战进入壁垒战,不同于饮料可靠细分创新超车,其核心竞争力在渠道、供应链、心智、分利模式。
在渠道端,农夫山泉的布局远早于竞争对手。很早就搭建了经销商后台采购平台,实现各级渠道销售数据与利润的透明化;根据渠道调研数据,农夫山泉经销商毛利率约为25%,为行业平均水平的1.5-2倍,其中中大包装饮用水经销商毛利率更高达30%。
这种分利共赢模式培育出超300万个终端网点的毛细血管网络,大部分销量来自下沉市场夫妻店,渠道粘性极强;同时,它也是最早布局电商的水饮企业,虽目前电商占比不高,却体现出对新兴渠道的敏锐度。
在供应链端,农夫山泉已完成15大水源地布局,2025年新增的湖南八大公山、四川龙门山、西藏念青唐古拉山三大水源地,进一步缩小了运输半径,形成了天然的成本壁垒。
这也意味着,只要这些核心壁垒不被打破,农夫山泉包装水的增长基本盘就不会动摇,发展就能持续。
第二曲线变第一增长引擎,无糖茶站稳后下一步是“冰茶”?
这份半年报最直观的变化是,农夫山泉的业务结构彻底改写。
今年上半年,企业茶饮料业务首次突破半年百亿营收,正式超越包装水成为集团第一增长引擎,而撑起这份成绩的正是东方树叶。
但实际上,这份断层并非天生。2011年推出时,国内饮品市场还是以有糖茶的天下,康师傅冰红茶、统一绿茶占据主流,无糖茶整体占比不足1%。刚推出的东方树叶甚至被调侃为“最难喝的饮料”。
有农夫山泉城市经理回忆,“当时东方树叶刚上市就滞销,一半的货要么拉回去销毁,要么靠‘第二瓶半价’清库存”,但在农夫山泉内部,大家能很明确地感知到创始人钟睒睒的坚定。
后来,在央视《对话》栏目访谈中,钟睒睒表示“我们茶2012年、2013年到现在十几年了,前六年是没有赚钱的,但到了2021年,这个增长曲线(上来了)”。
如今,距离东方树叶迎来增长拐点已过去4年,无糖茶赛道虽明显降温,格局却愈发固化。
这个曾年增速超100%的明星品类,2025年2、3月连续两个月销售额同比负增长,但东方树叶的市占率仍从2024年的70%升至75%,与三得利、康师傅、果子熟了、统一构成的一超多强格局愈发清晰,第二梯队虽能分食剩余份额,却始终无法缩小差距。
新入局者更难破局。据品饮汇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无糖茶新品SKU数量不足去年同期五分之一,超80%的新品资源被TOP5集团垄断。
小罐茶等传统茶企跨界主打专业茶企标签,茶小开等新锐品牌靠区域促销短暂起量,最终市占率都停留在1%-2%;康师傅、统一等老牌对手的无糖茶份额同比下滑3-5个百分点,中小品牌的新品声量几乎消失。
在坐稳地位后,农夫山泉为东方树叶摸索出了固定的创新打法。
一边是向上突破,2024年推龙井新茶,2025年又推出陈皮白茶,这也是时隔两年的风味创新,靠“白茶、陈皮”的配方强化“新中式健康茶饮”的高端形象,试图开拓增长极;
另一边向下拓展,持续加码1.5L大规格装,官方旗舰店单瓶定价约10.9元,部分线下渠道降至9.9元,瞄准家庭消费场景;同时在渠道端延续促销惯性,4月启动的“一元乐享”活动,消费者扫码可1元换购新品,提升复购率。
但路径依赖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不同于元气森林快速试错、迭代概念的互联网逻辑 ,东方树叶的创新始终没跳出传统框架,始终围绕六大茶类做口味延伸,促销也离不开“红包换购” 的惯性,缺乏能重构品类认知的突破性概念。
这种创新的局限在行业增速放缓时被进一步放大,2025年上半年,茶饮料板块19.7%的同比增速,较2023年的83.3%、2024年的32.3%大幅下滑,创下近3年最低。
对东方树叶而言,75%的市占率既是壁垒也是天花板。如何找到新的增长极,成为农夫山泉必须面对的命题。
6月初,农夫山泉给出的答案是推出新品“冰茶”,试图在无糖茶之外开辟第二战场。主打 “真茶真柠檬”,还原传统冰茶风味,既延续了“真茶”的品类基因,又通过“碳酸”属性切入年轻消费群体。
对于这款新品,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直言“冰茶是我们完善品类矩阵的重要一步”,并宣布将投入20亿元用于研发与推广。
市场动作上延续了大单品推广的成熟打法。冰茶自上市起便配套“开盖赢奖”活动,最高中奖金额达666元,通过高吸引力的促销快速拉动终端动销,这一策略也被写入财报,作为“有效推动新品推广”的关键举措。
功能饮料、果汁加速铺货,为何难成下一个“东方树叶”?
在茶饮料坐稳第一增长引擎的同时,农夫山泉的功能饮料与果汁新品类业务,正陷入增速亮眼却似乎难成气候的尴尬。
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的功能饮料与果汁业务交出了看似不错的成绩单,功能饮料营收28.98亿元(+13.6%),果汁营收25.64亿元(+21.3%),单从数字看,果汁21.3%的增速甚至超过了茶饮料19.7%的水平。
但对比东方树叶75%市占率的垄断地位,这两大品类的加速铺货更像一场难见实效的突围。前者在双寡头把持的功能饮料市场里产品定位;后者虽靠高端渠道有过短暂热销,却始终无法突破全渠道渗透与成本控制的瓶颈。
先看功能饮料赛道,农夫山泉的短板在成熟的市场格局下被无限放大。
按销量计算,2024年中国能量饮料行业前五大公司市占率超80%,东鹏特饮以47.9%的市占率连续四年位居第一,红牛以31.2% 紧随其后,双寡头格局牢不可破。
在这样的格局下,农夫山泉的“尖叫”“力量帝”维他命水完全陷入定位模糊的困境,既没像红牛那样靠“能量补充”绑定商务、熬夜等核心场景,形成几十年不变的心智壁垒,也缺乏东鹏饮料“补水啦”的差异化竞争力。
以补水啦为例,东鹏为“补水啦”量身打造“科学补水”概念,还针对性推出380ml便携装、1L家庭装,2025年上半年该单品销售收入达14.93亿元,追平2024年全年,同比暴增213.7%,收入占比从6.05%跃升至13.91%,成为实打实的第二增长曲线。
更致命的是渠道动力不足。据渠道调研,农夫的电解质水(力量帝)加速铺货,在整个功能性饮料中占比接近50%,但动销率不足东方树叶的一半。反观东鹏,截至2024年底“补水啦”的铺货网点已超200万个,甚至在珠三角的工厂、工地周边便利店,能做到 “每3米就有一瓶东鹏”。
农夫山泉果汁业务的增长更像是一场依赖高端渠道的单点突围,虽在细分场景下做出声量,却难以达到东方树叶的全渠道渗透和强心智垄断。
目前,NFC果汁领域已形成清晰的 “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是产业链完善的知名品牌,以农夫山泉、味全为代表,凭借自建供应链或长期合作的原料基地把控品质;第二阵营是依托渠道优势的委托加工品牌,例如盒马、叮咚等新零售平台推出的自有NFC果汁;第三阵营是代工转型的新兴品牌,如如果果汁,早期靠为其他企业代工积累生产经验,后续推出自有品牌切入细分市场。
2024年底与山姆的合作,是农夫山泉果汁业务最亮眼的“局部突破”,将17.5°NFC橙汁引入高端商超,凭借“冷压鲜榨”“每瓶11个赣南脐橙”的标签,这款950ml/2瓶定价39.90元的产品,上半年成为山姆瓶装果汁热销单品。
但这份高端热销的局限性同样明显——无法复制到全渠道。山姆客群对价格敏感度低,更注重品质与健康属性,愿意为高端标签买单;而下沉市场的夫妻店、社区超市,既担心高价产品动销慢导致压货,又因终端利润空间不如普通果汁,主动推广意愿弱。
除17.5°NFC橙汁外,农夫山泉的果汁矩阵几乎陷入集体失语。“水溶C100”作为早期推出的单品,虽有一定市场基础,却因缺乏创新逐渐陷入价格战,部分区域终端出现“10元3瓶”的促销;“混合果汁饮料” 则因缺乏持续的营销投入,上市初期虽靠“多口味组合”吸引尝鲜,后续因场景心智不清晰,逐渐被淡忘。
或许,对习惯用时间换空间的农夫山泉而言,真正的考验不在于能否再打造一个东方树叶,而是能否在守得住长期的定力与跟得上变化的灵活间找到平衡,才是比“再造一个爆款”更关键的挑战。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