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宣布,57亿美元到账,投资者先炸了

2025年08月29日,09时33分22秒 科技新知 阅读 4 views 次

8月29日消息,英特尔首席财务官戴维·辛斯纳(David Zinser)表示,公司已于周三晚间收到美国政府的57亿美元资助款项。

辛斯纳在周四的一次投资者会议上确认了这笔投资。上周五,美国白宫决定用相关资金收购10%的英特尔公司股份。

辛斯纳还透露,英特尔可能为晶圆代工业务寻求外部投资。

7月25日,英特尔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好于预期。但由于市场普遍担心其为其他公司制造芯片的晶圆代工业务,公司股价当日下跌了8%。

“晶圆代工业务很可能会吸引外部投资者,这或许将成为我们筹集资金推动这块业务发展的第二个契机,”辛斯纳表示。

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周四表示,“商务部仍在完善”与英特尔的协议细节。

“所有条款细节都还在敲定,目前仍处于深入讨论过程中,”莱维特说。

英特尔周一发布的文件中警告称,与美国政府的这笔交易可能会引起投资者、员工及其他相关各方的“负面反应”。

文件明确指出:“投资者、员工、客户、供应商、商业伙伴、外国政府或竞争对手都可能立即或逐渐产生负面反应,交易本身还可能引发相关诉讼,并导致公司面临更严格的公众或政策监督。”

投资者的质疑

英特尔同意向美国政府出售10%的公司股份引发了部分投资者不满。

加州一位持有英特尔股票的私人投资者兼股东维权人士詹姆斯·麦克里奇(James McRitchie)表示,“如果总统能靠威胁CEO就拿走公司10%的股份,将开创一个恶劣先例,”在他看来,陈立武接受这笔交易,实际上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我们亲特朗普,我们也不想被拿走10%的公司股份。”

加州投资公司Nia Impact Capital 首席投资官克里斯汀·赫尔(Kristin Hull)也表示,对此交易能否惠及投资者“疑虑多于信心”。在她看来,这笔交易模糊了”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界限”。

对批评者而言,美国政府突然介入并入股一家并不需要政府援助的公司,显得十分奇怪。

路透社强调,陈立武已经明确表示过英特尔虽面临竞争压力,但“并不缺钱”,主要是因为软银在协议达成前几日刚刚购入20亿美元英特尔股票。因此,美国政府入股实为助推特朗普快速建设国内芯片供应链的计划,以维持美国在AI创新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有投资者表示,美国政府对非危机企业施加如此控制实属罕见,“这种程度的顺从性通常不属于企业与华盛顿关系的范畴”。

特朗普政府强调,政府持股不会赋予商务部任何董事会席位、投票权以及治理权。英特尔的证券文件称,条款规定商务部必须“支持董事会的董事提名和提案”。

不仅如此,协议中还包含一项关键的附加条款:如果英特尔在其晶圆代工业务中的所有权降至51%以下,美国政府将有权以每股20美元的固定价格,额外收购公司5%的股份。

不过英特尔也称美国可以“按其意愿”投票。有专家建议,可能需要制定法规来“限制政府出现滥用权力(如进行内幕交易)的机会”。美国世纪投资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多资产策略首席投资官里奇·韦斯(Rich Weiss)认为,这或许能让投资者稍微安心。他指出,若没有法律保障,“在政府直接投资未受约束的情况下,投资者交易这种公司股票的风险会更高。”

还有专家认为,美国政府可能无需投票权即可影响英特尔的决策。多名投资者和代表均称美国政府可能会影响公司裁员或海外市场业务转移等重大决策。机构投资者委员会执行董事罗伯特·麦考密克(Robert McCormick)表示,英特尔可能会陷入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两难抉择。

政府救不了英特尔

该如何拯救英特尔?这家曾经书写传奇、如今深陷困境的老牌芯片公司正面临严峻挑战。连续数年决策失误导致公司半导体技术不断落后,晶圆代工业务缺乏主要客户,更错失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去年,在重组期间,英特尔更换了首席执行官,大幅削减股息、实施大规模裁员并亏损约190亿美元。

但有一剂药方切不可取:那就是像美国白宫刚刚所做的那样,让美国政府持有10%的公司股权。尽管政府层面对具体运作方案披露甚少,但风险已然显而易见。

美国政府持有私营企业如此规模的股份,几乎必然会导致目标冲突和决策政治化。这不仅可能阻碍生产力、创新和发展,还必然扭曲竞争、滋生腐败,并开创一个恶劣先例。

事实上,英特尔面临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因为这个方案而继续恶化。艰难决策可能会被推迟甚至无限期搁置;股东权益可能会让位于党派利益;联邦政府的兜底或许能暂时支撑公司股价,但长期来看必将侵蚀企业竞争力。试问,这种安排何时何地曾孕育出英特尔转型所急需的那种创新活力或战略远见?

更糟糕的是,有报道称美国政府可能会施压其他科技公司使用英特尔的代工服务或购买其芯片。这将迫使更具生产效率的企业违背自身意愿、牺牲自身利益,去为竞争对手的失败买单。尽管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否认正在考虑这一举措,但难免令人心生疑虑。

毕竟本届政府似乎对这种操作情有独钟:先前曾提议入股社交媒体平台TikTok,向同意上缴15%营收的芯片公司提供出口管制豁免,还在批准日本买家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的交易中获取公司“黄金股”;上月五角大楼还斥资4亿美元入股了一家稀土矿业公司。据传还有其他”交易”正在磋商中。

这些举措开始看起来像是以政策之名行“政治分肥”之实。那么究竟该如何破局?

在半导体领域,美国国会应推行早就该进行的改革:设立“芯片制造商专项签证”,扩大技术移民规模;对繁琐许可流程引发的高昂法律纠纷加强管控;削减相关零部件关税;投资输电线路并扩建电网;取消抬高成本的劳工和采购条款;增加半导体研发资金;优化投资支出税收待遇等等。这些措施虽无法立刻解决英特尔的问题,但将提升美国芯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这本该是政策应有之义。

若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一个更好的方法是强化五角大楼的“可信代工”(Trusted Foundry)和“量化保障”(quantifiable-assurance)等项目举措,在商业工厂内建立更多能满足军方需求的安全产线和流程。另一项名为“安全飞地”(Secure Enclave)的计划已向英特尔提供约30亿美元专项生产资金;但除非向更多公司开放这一计划,否则难以为继。政策目标应该是针对国防需求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补贴,而非无底线的全面纾困。

至于英特尔自身呢?正常情况下,自由市场就能决定其命运,必要时可让“创造性毁灭”发挥作用。如果政府执意要干预这一进程,就需要说明行动理由,提出可行愿景,并尽力规避可预见的弊端。但迄今为止,美国政府在这些方面毫无建树。(辰辰)

(来源:网易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