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中年危机”的金融人,转行涌入RWA市场

2025年08月06日,18时30分53秒 科技新知 阅读 5 views 次

底层资产挑选、定价逻辑相似​​,工作经验可复用,传统金融人正在涌入RWA市场。

今年以来,香港稳定币市场给不少中年金融人带来憧憬。随着《稳定币条例》的发布和实施,各方申请牌照,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风口渐起。

潘少(化名)在银行、外资银行、公募基金、投行等多个金融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年近40的他,坦言“既卷不过渐入而立之年的95后,又无法躺平”。

职业迷茫时,老领导介绍了RWA业务,他研究一番,发现与自己从事的ABS(资产证券化)有类似之处,“前者似后者链上形态,解决了内地 ABS 重主体增信、轻底层资产的痛点,底层资产质量成核心。”

两者在不动产、金融资产等底层类别上亦有诸多相似,这让潘少感受到新的行业风向,决定投身RWA领域,再搏一把。

RWA,金融从业者不内卷的新赛道?​

2017年,潘少在投行做地产ABS、CMBS、类REITs等业务。2021年,行业急转直下,他转至券商债券投行,切入城投赛道。券商债承业务覆盖ABS、公募REITs、公司债等多领域,看似服务空间更大,但在化债特殊时期,只能陷入内卷。2024年底被裁员后,他南下进入“点心债”赛道,却发现化债之风已从北吹至香港,境内外债券从业者难掩迷茫情绪。

今年初,RWA 进入了他的视线。潘少团队的股东多为外资背景的华人,他们希望在香港开拓不同的赛道。

在他看来,RWA类似于境内交易所ABS的链上代币化,和之前从事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相似,多了些金融科技成分。如今,他在内地寻找合适的资产,由于香港的稳定币牌照还未正式发放,第一批牌照仍需等待。香港同事正与多方洽谈合作。

在一位从业者看来,把现实世界资产搬到区块链上,看似是一场技术革命,实则是经典证券化逻辑的链上复现:先找现金流稳定、权属清晰的底层资产,再把它切片、打包、定价、发行。链本身成了交易所,“通证” 只是证券的新马甲。理论上,飞机、公路、寺庙门票甚至信仰都能被切分流通,

“此前香港沙盒试点的RWA项目,包括协鑫,以及广发证券、华夏基金发行的代币化产品,都是封闭式运营,没有二级交易,且多为机构业务,定制化特点明显,普通投资者很难参与其中。当前RWA市场还未完全打开,二级交易的实现还得依赖稳定币的推出。”潘少告诉巴伦中文网。

有接近交易的内部人士告诉潘少:某试点项目的交易结构比较复杂,并非直接将底层资产上链,而是先在境外发行标准化票据,再进行上链,底层资产和链上存在多层间隔。这一信息也给了潘少更多信心:尚未成熟的行业有较大发展空间。

市场普遍预期2024年底至2025年初发牌,潘少计划明年先完成一单项目、跑通路径。未来二级市场活跃度、稳定币推出进度,都存在不确定性。

但这是潘少等传统金融人逃离中年内卷危机的一个办法。

经验可复用:底层资产挑选、定价逻辑相似​​

事实上,债券业务看重主体信用,而ABS理论上应聚焦底层资产,像商场现金流、充电桩收益权等,但内地市场发行ABS时,实际上还是更关注担保方或征信方的主体信用。​不过,在RWA领域,底层资产质量成了核心考量因素。

潘少介绍,以香港试点的朗新、协鑫为例,由于是民企,其在境内传统金融领域常面临融资歧视(国企往往能获得更多授信),但其拥有优质的底层资产 —— 稳定的现金流及对融资成本的足够覆盖能力,得以参与试点。

资产“优质与否”取决于定价,关键是平衡投资人的收益要求、融资人的成本需求以及底层资产的覆盖能力,只要三者能匹配,无论资产收益高低,都有操作空间。

在境外市场,投行人员对底层资产的分析能力、现金流测算能力都可以复用到RWA领域。

在资产选择偏好方面,需结合目标市场的政策导向。香港经管局文件鼓励新能源、信用领域,稳定币牌照发放后,医药类资产也可能被认可,目前潘少在物色新能源资产。如果拓展到新加坡市场,他会进一步考虑助贷类资产。

“我之前涉足地产ABS,也会关注商业地产领域的合适资产。尽管整体行情不好,但仍有细分领域表现亮眼,比如郑州许昌胖东来这类商超,依托消费刚需保持着良好经营。我倾向于选择那些境内发行有困难但资产质量较好的民企资产。一线城市商业资源分散,部分商场盈利状况不佳;反而武汉、成都、南京、郑州、长沙等新一线城市,头部商业体集中且表现更稳健,是重点关注的区域。”他分析。​

在资产定价、风险控制和合规逻辑方面,传统金融与RWA行业基本相似。但在风险控制上,RWA行业因资产上链具有不可篡改性,理论上来说,风控可以做得更好。

比如,应收账款上链后,回款路径固定,发行人无法更改,能避免传统ABS业务中因发行人归集现金流、挪用资金导致的违约等道德风险,使资产与发行人真正脱离关系。​

在迷惘中摸索​

不过,潘少也坦言,对于链上风控及相关协议,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明白。​

他曾尝试转型虚拟货币领域,但发现与过往工作经验差距很大:Web3.0范围虽广,但比特币投资与RWA分属不同领域,存在壁垒,投比特币的人不太关注RWA,做RWA的人也对纯算法类虚拟货币玩法不熟悉。​​

选择哪些民企作为合作对象也面临挑战,民企两极分化,融资成本高低不同,部分民企可能因成本问题难以接受合作,中间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国企在这一领域可能不会有太大动作。

“模式大于技术、资源大于代码、资产质量决定生死、合规优先于速度、顺序决定成败、收益预期需重设。RWA行业这两年踩过的坑远比想象中多。”一位从传统金融机构IT转行RWA的业内人士表示。​

他认为,RWA不是技术革命,而是商业模式重构。区块链底层并未出现颠覆式突破,真正的变化在于 “用 Token 把传统资产拆小、拆碎、拆快”。比如把一块高租金广告牌的未来现金流打包成STO,让散户投100美元,共享租金收益 —— 技术简单,商业模式上彻底改变了 “谁可以投、何时可退” 的游戏规则。​

代码可复制,资产渠道和人脉却无法速成。Ondo、Maple等项目CEO均出身华尔街、大行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RWA 的重点在于“链下资源整合”:能否拿到优质资产、能否搞定审计、法律、托管、评级,比写几行智能合约重要得多。​

链下资产质量层次不齐,尽调必须对标传统投行,资产权属是否清晰、现金流是否可预测、第三方监管是否到位、估值是否合理,缺一不可。如果底层资产出现坏账或法律瑕疵,链上 Token再耀眼也会瞬间归零。​

在上述人士看来,RWA对散户并不友好。若底层资产被认定为“security”,就要接受全套证券法约束:KYC、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锁定期、二次转让限制…… 流程繁琐、门槛高企。碳信用这类非证券属性的环境资产,或USDY等“稳定币+收益”模式,更适合普通用户,法律风险也更低。​

资产选择顺序决定项目生死。上述人士认为,可以优先把 “本来就易碎片化、数字原生或可联网、流动性需求强烈” 的资产搬上链。碳信用天然标准化、可拆分;物联网设备实时上链数据,减少人工核验;私募基金份额流动性差、持有人分散,Token化可立刻解决退出难题。相反,重资产、低流动性、法律结构复杂的商业地产、艺术品,初期尽量回避。​​

“对于新入行的创业者,与其亲自下场做RWA,不如围绕龙头做‘周边服务’:合规SaaS、链上数据验证、托管保险、二级市场做市,风险更小,空间同样广阔。”上述人士告诉巴伦中文网。​

在出现 “监管级链上基础设施” 之前,RWA 更像传统金融的可选插件:可做小规模融资、可做品牌叙事,却难以撼动既有的利益版图,也难以承接加密市场的高流动性需求。对于像潘少这样转行而来的中年金融人,这是充满机遇的新战场。(本文首发于Barron's巴伦中文网,作者|孙骋,编辑|蔡鹏程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