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尔曼:乌克兰重建问题,是怎么从欧美会议桌上消失的?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安东·尼尔曼,翻译/ 薛凯桓】
7月份,乌克兰经济和社会领域值得关注的动态是:罗马重建会议无实质成果,西方阵营分裂,贝莱德退出乌克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放5000万美元贷款但再次附加霸王条款。
社会方面,在校学生数降至30年最低,高年级女生占比极高,贫困率飙升,食品价格暴涨,“一日式”商店激增等等。
整体来看,乌克兰无论是战场还是重建都前景黯淡,社会问题还在持续恶化。
重建会议“连续剧”
本月,一场聚焦乌克兰重建的会议在罗马举行。遗憾的是,会议并未产生任何实质性成果。但回顾这个会议的历史就会发现,这次的“毫无进展”本身就是一条值得关注的新闻。
事实上,罗马会议既不是探讨乌克兰重建的首次国际会议,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这类年度会议早在2017年就已开始。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之前,会议主要讨论的是乌克兰国内的改革问题,而在那之后,重心才彻底转向战后重建。
时间回到2022年夏天,当时瑞士卢加诺举办了一场类似的会议。会上,西方提出一份被称为乌克兰版“马歇尔计划”的战后重建蓝图。乌克兰时任总理什梅加尔估算军事冲突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而如果算上经济现代化以及为未来加入欧盟所需要的“绿色转型”,整体重建成本预计将达到7500亿美元。在那时,西方国家已明确表示不会承担重建费用,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直坚持这个立场。

于是,重建资金的来源一度被寄希望于从俄罗斯获取。当时很多人认为俄罗斯已经是一个“泥足巨人”,即将崩溃。但卢加诺会议最终只形成一份宣言性文件,并没有得到落实。因为2022年战争还在继续,俄罗斯既没有投降的意思,更不可能进行赔偿。不过,当时大家对2023年乌军的大规模反攻还抱有信心,所以卢加诺会议的设想就被顺延到下一次会议。
然而2023年6月中旬,在伦敦举行的后续会议比瑞士的首次会议更加没有存在感。会上又是一番宏大的言辞,乌方公布的损失数字在一年里从1000亿美元飙升到4000亿美元——这显然和电力设施遭到袭击以及收复了部分失地有关,但基辅当局仍然坚持7500亿美元的重建资金诉求。
由于俄罗斯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遭遇失败,什梅加尔宣布将制定一个“公正机制”,目标就是被冻结的5000亿美元俄罗斯资产。然而,一个月后,扎波罗热方向反攻的失利迹象开始显现,与会各方的乐观情绪也明显降温。到了2023年8月,欧盟对乌克兰的月度财政援助额度也从15亿欧元减少到10亿欧元。
从2023年秋天开始,美国两党陷入僵局,导致对乌克兰的援助冻结将近九个月。最终确定的方案是效仿欧盟,向基辅每月提供10亿美元援助直到2024年底。为筹集更多资金,泽连斯基会见包括贝莱德董事长拉里·芬克在内的美国商界领袖。芬克承诺会协调有意投资乌克兰重建的资本行动,并且帮助乌克兰政府制定投资战略。
2024年夏天,欧洲国家想出一种新办法,打算通过对冻结俄罗斯资产产生的利息和票息进行再投资,来实现乌克兰战事的“自我维持”。同年,乌克兰重建会议在柏林再度召开。
有意思的是,重建议题甚至都没有被深入讨论。东道主、时任德国总理朔尔茨一开场就说,在战事结束之前谈论重建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柏林会议的焦点转为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和弹药等紧迫问题。这时候,乌方公布的损失总额已经攀升到5000亿美元。乌克兰大部分火力发电能力丧失,部分水电站因为关键机房结构没有嵌入坝体无法运转。
2024年8月,乌军试图出兵库尔斯克地区来扭转战场局势。他们希望通过攻入俄罗斯本土作为筹码,换取俄罗斯撤出已经吞并的乌克兰领土。尽管如此,出于政治考虑,基辅当局和它的西方盟友都不愿意放弃“新马歇尔计划”的愿景。但是,重建工作始终没有启动。再加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乌军被彻底赶出库尔斯克、俄军在前线加强攻势,贝莱德的投资计划也失去了实施的基础。
到了2025年,乌克兰重建会议在罗马召开时,西方阵营已经出现分裂迹象。俄罗斯依然拒绝投降、忏悔和赔偿,贝莱德也实质性退出相关事务。乌克兰重建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反复表态,更是让局势变得复杂。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盟被迫填补美国角色退却后留下的真空,不仅承担起乌克兰主要财政捐助国和工业后盾的责任,还接替贝莱德成为重建协调者。会议决定设立一项乌克兰重建专项基金,初始金额为2.2亿欧元,目标是在2026年初之前再筹集2.8亿欧元。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早在2022年就主张欧盟应该介入重建。她宣布达成一系列与其他国家及机构的合作协议,总价值大约24亿欧元,并且还有望再吸引80亿欧元。简单来说,基辅现在能确定指望的只有2.2亿欧元。这和它7500亿美元的期望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重建前景变得越来越黯淡。
从卢加诺的第一次重建会议再到现在,局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西方的集体行动能力变弱,只有欧洲的官僚机构还在持续表达对乌克兰的支持以及对其重建可能性的信心。对这些官僚来说,这场战争反而成了他们扩大在欧盟内部影响力的机会,他们借此把一些原本属于成员国政府的权力收归到自己手中。
在2022年到2023年期间,原本寄望于俄罗斯承担重建费用的想法随着乌军反攻的失败破灭,“用战争赔款重建乌克兰”的幻想也结束了。之后,西方转向寻求预算外的解决方案,贝莱德主动提议牵头设立投资基金。波兰对这个转变反应最快,它对乌克兰的立场急剧转向,开始要求基辅给予尊重并且偿还相关费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欧盟、美国和其他支持者确实在电力系统恢复方面提供实际帮助,输送总功率达900兆瓦的发电设备。
2023年反攻的失利是一个关键转折点,乌克兰支持者阵营内部开始出现裂痕。2024年乌军对库尔斯克地区的攻势,实际上是想向西方证明自己有能力从俄方手中夺回主动权。他们希望把讨论焦点重新拉回到重建上,因为当时的讨论已经降级为如何维持乌克兰的生存以及它的抵抗能力。
美国政权更迭后,不仅退出重建讨论,立场还向波兰靠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方迫使基辅达成“矿产交易”,试图用这个来弥补自己在乌克兰的投入。欧洲对乌克兰的态度也发生微妙变化。重心已经不是致力于长远的重建,而是尽可能延长乌克兰的抵抗能力,为欧盟自身争取时间。表面上的理由是为应对俄罗斯未来“不可避免的进攻”做准备,但现实情况是大量精力都消耗在冗长的官僚程序以及对军工复合体资金的分配上。
总的来说,乌克兰的经济复苏还遥遥无期。在欧洲各国首都轮流举办的年度会议,气氛更像是巫毒教或通灵仪式。参与者们不断给“乌克兰僵尸”缝补伤口、接续断肢,只是为让它能继续和实力悬殊的对手进行一场力量失衡的苦战。
钱袋子游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已同意在扩展基金机制(EFF)计划的框架下,向乌克兰发放第九笔贷款,该笔贷款金额为5000万美元。而作为获得这笔贷款的条件,基辅当局承诺会对海关署负责人选拔的招标流程进行修改,并且加大对避税行为的打击力度,这其实就是对公民和企业展开核查以及实施处罚。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提出,在战事结束之后,乌克兰要提高公用事业的费率,原因是目前乌克兰公民所支付的电力和天然气费用,仅为市场价格的一半。
对于真正拥有主导权的一国领导层而言,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展合作,一直以来都像是一种“受虐行为”。这是因为合作过程中需要减少社会方面的支出,还得从企业那里获取资金,而这会对社会舆论以及与资本之间的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要知道,国家的财政收入正是依靠资本所缴纳的税款来维持的。不过,基辅当局在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作中并没有受到损害,反倒在这个过程中更像是“施虐者”,他们以民众的痛苦为代价,换来了按照战前标准来看数量很少的资金注入。
在此期间,路透社有消息称,在欧盟对乌克兰农产品实行配额制之后,基辅当局和欧盟就新的贸易条件达成了共识。欧盟委员会委员马罗什·舍夫乔维奇称,新协议“建立了长期、可预期且互利共赢的框架,这将给双方的出口商、企业以及农民带来益处,同时也会推动乌克兰加入欧盟的进程”。
如果把欧盟这种官方的说法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欧盟会稍微提高从乌克兰进口农产品的配额,但贸易方面的原则不会有变化。其所谓的“自由”和以前一样,一旦进口量超过了配额,这种自由就不复存在了,相关的产品会被征收关税。更值得留意的是,根据新的协议,乌克兰承诺到2028年逐步让本国的农业生产标准和欧盟的标准保持一致。
简单来讲,乌克兰当局觉得,像“米罗诺夫面包房”这样的企业有额外的资金对旗下的家禽养殖场进行现代化升级,把笼养改成散养,也觉得花农有资金去添置分拣流水线。但实际上,在战事不断、国内市场规模减少了至少上千万人的情况下,农业企业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可是却没有人去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也是乌克兰当局“施虐行为”的一种体现,就是替企业做决定。当然,企业也别期望能从基辅当局那里得到帮助,因为官员们没有这笔钱,而且在2022年之后,乌克兰的预算中,每2格里夫纳就有1格里夫纳是来自外部的。

双重国籍
6月18日这一天,乌克兰最高拉达表决通过了一项涉及多重国籍的法案,该法案以极具选择性的方式,让双重国籍在乌克兰境内实现了合法化。准确来讲,双重国籍在乌克兰其实早就通过公开途径成为了合法存在:伊戈尔·科洛莫伊斯基曾持有多个国家的护照(他的乌克兰护照是不久前才被注销的),美国人乌利亚娜·苏普伦在担任乌克兰卫生部部长期间,也一直保留着美国国籍;其他像格鲁吉亚的反对派人士,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
如今,普通民众也被允许拥有双重国籍,但这并非面向所有人,只有那些拿到对乌克兰友好国家护照的人,才能享受到这一权利。
俄罗斯并不在友好国家的名单里,不过在新领土(注:指被俄罗斯控制的乌克兰部分领土)的入籍事宜上是个例外,因为乌克兰当局认为,在这些地方,乌克兰的“爱国者”除了领取带有双头鹰图案的(俄罗斯)护照,没有其他选择。而那些主动加入俄罗斯国籍的人,将会面临被剥夺乌克兰国籍的后果,但具体怎么执行目前还不明确。
不过这个问题影响不大:政治学家基里尔·莫尔恰诺夫就因为持乌克兰护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