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坚科技:制造业内核驱动跨界创新
人工智能以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下,机器人的研究不断获得重大技术突破,应用场景的开发也逐渐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消费甚至安防领域,
对于智能机器人的需求前景,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都有着良好的预期。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美元,2026-2030年CAGR高达77.83%,同时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0亿美元。
高大上的技术背后,智能机器人如何在具体场景中实现应用落地,又如何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正成为越来越多想要进入机器人赛道的企业所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给具体使用场景预先设定产品形式是不合理的,无论是轮式、四足还是双足的人形机器人,只有能够切实满足用户需求的才是最合适的产品形式,”中坚科技副总经理兼首席战略官鲍嘉龙对第一财经表示,“在机器人领域部署和积累的解决方案要足够多,这样在发现大产品、大赛道确定性前景,且客户有买单意愿的情况下,才能反向推导出解决应用需求最合理的产品形式。”
汇正财经首席研究员顾晨浩认为,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构成了机器人企业最核心的护城河。同时,随着企业在细分领域发展成熟,也需要进一步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提升企业影响力,加强资源整合能力,实现对各个环节成本的有效控制,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坚定跨界发展的细分机械龙头
长时间以来,中坚科技一直以园林机械的出口为主要业务,油锯、割灌机、绿篱修剪机、坐骑式草坪割草机以及便携式数码发电机等以汽油机为核心部件的园林设备是公司的主要产品。
经过数十年的开拓,公司在海外市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覆盖欧洲、美洲、澳洲及亚洲等地区。这一完善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也为中坚科技带来了与GGP、SANDRIGARDEN、TTI等世界知名园林机械制造商以及HOMEDEPOT、OBI、KINGFISHER、ALDI等世界知名连锁超市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与应用端的深度沟通一直是寻找下游真实需求的重要手段,中坚科技长期推进本地化部署,与海外客户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对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有着敏感的洞察,更为公司打开了向智能机器人领域跨界发展的大门。
“通过与客户间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研讨,我们一直确信行业从汽油机向智能化设备演进是必然趋势,并为此做了很多布局,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着很多必要前提。”鲍嘉龙介绍道,“随着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RTK(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以及锂电技术的发展逐渐趋于平衡,我们在三年前就明显感觉到,行业进入智能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公司发展战略也快速从锂电化推进到了智能化阶段。”
据了解,2021年,公司陆续加大了锂电化园林设备的研发投入力度,此后数年来,还先后设立智能创新研究院,陆续成立中坚高氪、江苏坚米、中坚智氪等子公司,同时筹建深圳桦之坚子公司,迅速切入智能机器人产业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都是热门话题,也是各大科技巨头争相发展的主要方向。面对特斯拉、Figure AI等一众龙头企业,中坚科技等国内智能机器人公司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指向哪里?
鲍嘉龙认为,相比海外企业,中国公司在制造业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同时工程师红利和成本优势也是中国机器人产品在全球市场的重要竞争力。对于中坚科技而言,在此基础上,公司对全球资源和渠道的掌握能力以及对全球市场的深度了解等等都是构成中坚复合性竞争优势的关键。
在技术研发方面,中坚科技已形成了智能园林机器人、四足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和双足机器人多个产品矩阵和相应的技术研发团队,公司研发投入也随之逐年增长。2024年,中坚科技全年研发费用达到7267.80万元,同比增长超过100%。鲍嘉龙表示:“我们对加速向机器人领域发展下了很大的决心,在上市公司体外,对于技术研发和人才梯队的投入规模每年都会有数倍的增长。”他认为,头部人才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中坚科技对人才的投入也是不惜成本,“只要能让更多关键人才加入进来,其他的都是小问题。”
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化优势的双向赋能
鲍嘉龙强调,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加速拓展的同时,公司并未放弃传统的园林机械业务,公司在园林机械领域积累的技术能力、客户资源和对产品应用的丰富经验,正与智能机器人技术快速融合,逐渐实现了双向赋能。
“自从涉足机器人领域以后,中坚的整个战略规划推进得反而更为顺畅,我们的整体毛利率已从18%一路提升至了30%左右,”鲍嘉龙表示,此前园林机械行业的竞争是成本和品质的综合比拼,因此整体毛利率并不高,但在与智能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后,中坚科技获得了高于行业的自动化解决能力,也获得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当我们向客户展示了自动化解决方案之后,越来越多的合作方希望我们能够成为其自动化战略部署的长期合作伙伴,随着这种战略合作的形成,公司原有园林机械产品也获得了额外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打开了销路。”
与此同时,中坚科技在制造业领域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也为其智能机器人产品在具体场景中迅速落地,并迅速实现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鲍嘉龙表示,就算是再高端的机器人技术,也需要在生产线上进行生产,这对企业的工业化能力是一个重大的考验。“我们对产品的定义并不是科学家单纯在实验室中进行零件拼装,而是同时推进结构化设计、规模化生产线搭建,因此整个产品有着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毛利率非常可观,并且能够比其他创业型机器人公司更早进入中试和量产阶段。” 他说道。
在具体场景落地应用时,中坚科技同样通过底层技术的嫁接,有效地解决了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实际面临的种种问题。鲍嘉龙介绍道:“我们在轮式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双足机器人以及机器视觉、机器人运动控制等领域都拥有独立的技术团队,有着很强的技术能力。但面对具体的应用场景,客户的实际需求和买单意愿才是综合考量机器人产品具体形式的重要参考依据。”
以智能割草机的自动定位问题举例,鲍嘉龙表示:“我们仅仅通过三个二维码就完美解决了割草机在草坪上的自主定位问题,相比起机器视觉可能并不是最前沿的技术,但一定是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也能够切实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
汇正财经首席策略师杨首骏表示,商品能够快速的商业化,这是对于企业来说最乐于见到的。但是机器人领域一般初创型企业在前几年可能更多需要在专利研发上不断投入,推动技术突破,因此没有什么产出。从投资角度来看,能够实现产品在具体场景的落地,商业化的模式跑通的机器人企业,接下来发展和投资的确定性也会更高。
对于未来机器人业务的发展,鲍嘉龙表示,中坚科技更多聚焦于在大赛道中做大产品,目前园林机器人依然有着很大的需求,同时,垃圾清运、网球训练、安防巡检等这些ToB场景也有着极其巨大的市场,“像四足巡检机器人,可能看上去并不是很高端,但是客户买单能力很强,单个产品毛利率能达到70%甚至更高。”他表示,目前在上述几个赛道,中坚科技的业务推进都非常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