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增利润3000万、调整12份财报, 达华智能又因财务造假被查

2025年07月30日,00时28分30秒 国内动态 阅读 12 views 次

隐瞒关联交易、财务资助并财务造假,而受到监管处罚半年之后,达华智能再因 此事被立案调查。

根据7月28日晚间最新披露,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该公司被证监会立案。29日,该股开盘即一字跌停,报收4.45元/股,跌幅9.92%。第一财经就此以投资者身份致电该公司证券事务部门,对方工作人员称,被立案与前期被监管处罚有关。

所谓前期被罚,是指去年年底,该公司因未披露重大合同及相关财务资助、关联交易,导致2022年、2023年年报合计虚增利润超千万元,被责令改正、责任人员被监管约谈之事。此后,该公司一口气调整了12份财报数据。

此次被立案调查前,达华智能已经陷入困境许久。2018年至2024年,该公司扣非净利润连亏七年,累计亏损近35亿元。该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的扣非净利润,亦将亏损5500万元至7500万元。

被查事因财务造假

在最新公告中,达华智能没有披露被立案调查的具体原因。但该公司证券事务部门工作人员称,此次被立案,是“针对2024年年底的那次监管”。

达华智能上次被罚,是在2024年12月。根据监管调查,2021年8月下旬到当年底,达华智能子公司福建福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福米科技”)转出资金1.4亿元,与该公司时任董事长陈融圣发生交易,从而构成关联交易;同年12月初,福米科技与昆山之奇美材料贸易有限公司签订金额7.95亿元的合同,向后者提供财务资助。但这两笔交易,该公司均未披露。

不仅如此,达华智能还虚增利润。一是在尚未完成控制权转移的情况下,该公司就在2023年提前确认了两家子公司的处置收益,并因此虚增利润总额6111.63万元;二是在建工程会计核算不正确,未将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等,由此造成2022年、2023年分别虚增利润总额28.91万元、2929.37万元。

因为此事,达华智能及四名责任人员,分别被福建证监局责令改正、监管谈话,该公司也对2021年年报、2024年三季报等在内的12份定期报告,进行了追溯调整。调整后,该公司2021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相应调减了3.6亿元,2021年至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调减了684.67万元、592.21万元和601.19万元。2024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则由盈利152.72万元,转为亏损424.12万元。

时至今日,福米科技仍是该公司业绩亏损的重要源头。业绩预告显示,该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亏损5500万元至750000万元,亏损主要原因之一,是福米科技的业务及产能仍处于拓展阶段,且固定资产摊销较大, 尚未产生经营性盈利。

对于此次被立案调查的影响,该公司上述证券事务部门人士称,立案调查暂未对公司产生影响。

业绩连续第八年亏损

被立案调查之际,达华智能的经营也深陷困境。

披露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4年,该公司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17.43亿元、-6.22亿元、-2.51亿元、-4.30亿元、-2.68亿元、-1.02亿元和-0.76亿元,总计亏损金额达到34.92亿元。

资料显示,达华智能于2010年年底登陆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之初主要从事非接触IC卡、电子标签等各类RFID产品的研发、产销。从2013年起,该公司开始大肆对外并购

根据披露,达华智能2023年以超过4.33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新东网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此后,该公司并购步伐加快,将触角延伸到第三方支付、融资租赁等类金融领域,并涉及卫星运营业务。其中,2015年进行的类金融资产收购,就包括卡友支付30%股权、德晟租赁75%股权等。2016年,该公司又出资10亿元,收购了润兴租赁40%股权。

大举并购之后,达华智能的业绩也大幅增长,但后遗症也很快开始显现。

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该公司业绩由盈转亏,全年营收28.81亿元、净利润亏损17.42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6.67%、1117.36%。而原拟收购润的兴租赁剩余股权,最后也以终止收场。

亏损的主要来源,就是润兴租赁。达华智能当时解释称,润兴租赁亏损较大,当期确认的投资收益金额亏损1.34亿,并为此计提流动资产减值准备0.67亿元,非流动资产类减值准备11.14 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达华智能原实际控制人蔡小如开始筹划脱身。2018年年底,蔡小如将持有的2.58亿股股份,转让给了福州一家国资企业。

同时,为摆脱困境,该公司陆续剥离类金融资产,先后出售了润兴租赁和卡友支付股权。今年4月,该公司又将全资子公司北京慧通100%股权及7822.13万元债权,以 2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中创永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但这并未让该公司的经营得到明显改善。业绩预告显示,该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4000万元至6000万元,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电视机主板业务领域市场竞争激烈,整体营收规模、产品毛利率下滑;放弃部分市场不明朗的非战略性业务线,短期内加大了费用支出;处置非战略方向亏损的子公司,产生较大的非经常性损益。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