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收缩托底、需求波动承压、成本传导分化
(来源:挖煤网)
一、供应端:暴雨冲击超预期,产能收缩力度空前
1.主产区强降雨导致供应端遭遇“硬约束”
榆林、鄂尔多斯遭遇强降雨,多座煤矿因安全排查主动停产。这种冲击具有持续性:暴雨导致露天矿大面积停产,井下作业因涌水量增加被迫减产,部分矿井需排水后才能恢复生产,复产周期普遍延长至7-10天。更严峻的是,国家矿山安监局要求暴雨期间严格执行“停产撤人”制度,即使雨停后仍需安全评估才能复产,导致实际有效产能恢复缓慢。
2、进口煤补充作用显著减弱
6月,国际矿方挺价叠加海运费上涨使到岸价环比持续攀升,远期货盘溢价超8%,抑制国内终端采购意愿,我国煤炭进口量同比下滑25.9%。随着进口煤价格优势显现、国内电厂日耗的攀升,印尼煤招标采购增加;同时,在迎峰度夏旺季预期下,预计7月我国煤炭进口量环比或将呈增长态势,但同比仍将偏弱。
二、需求端:台风扰动短期需求,高温驱动中期韧性
1、台风对电力需求形成“脉冲式冲击”
7月,三个台风接连登陆,致使华南地区工厂停工、居民用电减少,但台风影响具有时效性。随着台风过境,后续工业生产将快速恢复,叠加高温天气卷土重来,沿海电厂日耗将迅速反弹。这种“骤降骤升”的需求波动,或将导致电厂库存可用天数压缩,并触发大量刚性补库需求。
2、非电需求呈现结构性分化
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保持扩张,焦炭采购高位振荡,对高热值煤的需求有增无减。但建材、农资等民生领域受成本传导压力,采购意愿相对谨慎。
三、物流端:运费分化加剧区域价差,港口库存结构性矛盾凸显
1、铁路运费呈现“区域剪刀差”
西北至港口运费较6月初明显上浮,主要因铁路“抢罐”导致运力紧张;而中蒙铁路通车后,蒙古焦煤运输成本从32美元降至8美元/吨,降幅达75%,这种分化导致区域煤价差异扩大。港口库存呈现“总量高、结构紧”特征:截至7月25日,环渤海港口库存虽在2770万吨以上,但低硫高热值煤占比不足30%,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报价较年初抬升15.6%至650元/吨。
2、台风对运输的影响呈现“短期阻塞、长期通畅”
船舶避台导致港口锚地船舶积压,部分航线等待时间延长至5天。但台风过境后,运力迅速释放,带动港口疏港效率提升,预计库存向下游转移速度将会加快。
四、价格走势预计:震荡上行周期延续,结构性机会显现
1、短期(1-2周)煤价将呈现“产地强、港口稳”格局
榆林面煤、鄂尔多斯原煤普涨,坑口成本因人力单价同比上涨而持续抬升。港口现货虽成交低迷,但贸易商挺价意愿强烈,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价格在650元/吨附近形成支撑。
2、中期(1-2个月)需关注三大变量
(1)主产区暴雨持续时间。若7月下旬降雨带北移,产能恢复进度将决定煤价上行空间。
(2)进口煤到岸价变化。若印尼煤3800K突破45美元/吨(FOB),国内煤价可能打开新的上涨通道。
(3)电力需求季节性峰值。沿海重点电厂日耗若突破240万吨,库存去化速度将超出预期。
风险提示:
若台风路径转向导致南方持续降雨,可能压制火电需求;若铁路运费恢复正常范围,将缓解成本传导压力。
建议重点关注榆林、鄂尔多斯复产进度及环渤海港口库存结构变化,把握低硫高热值煤的阶段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