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斯·拉雷斯:欧洲会因为对美关税战转向中国?我认为这种想法过于简单
7月24日,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双边关系也正经历一个复杂时刻,经济合作与地缘政治紧张并存。欧盟与中国互为对方的主要贸易伙伴,双方日均贸易额超过20亿欧元。但在政治层面,欧盟将中国同时定位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这反映了一种矛盾立场。
围绕中欧关系的发展方向及美国因素,观察者网连线了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杰出教授、前德国驻华大使馆高级政策顾问、前华盛顿特区威尔逊中心全球研究员克劳斯·拉雷斯(Klaus Larres),请他带来解读。
【对话/观察者网 唐晓甫】
观察者网:此次中欧峰会虽然可以看作是一次例行会晤,不过从现实层面来看,中欧之间确实需要这样的会晤。但我们同时也知道,中欧之间的贸易问题并没有解决,欧盟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一直是反反复复,6月底王毅外长访问欧洲,双方取得了一点进展,但紧接着欧盟指责中方在俄乌战争中为莫斯科撑腰。而中国一直期待欧盟能在应对美国关税制裁时与中国站在一起。您怎么看欧盟在经贸问题上对中国的态度,美国真的是背后的决定性因素吗?
克劳斯·拉雷斯:谢谢你的提问。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次的中欧峰会,既具有特殊意义,也属于年度例行会议,因为它每年都会举行,一年在北京,一年在布鲁塞尔,现在又轮到北京了。
长期以来,欧盟和许多西方国家一直在强调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太过接近”,认为中国在俄乌战争中,通过向俄罗斯出口二手商品、大量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使普京能够更好地维持其战时经济运转,间接支持了俄罗斯战争行动。
欧盟认为,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俄罗斯的经济状况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因此,这种说法并不是在王毅访问欧洲时突然出现的,而是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甚至几年了。诚然,欧美之间,以及中美之间,存在很多摩擦和冲突,但是中欧之间的问题原本就与美国的关系不大。因为欧盟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本身就存在很多摩擦和冲突,所以中欧峰会的举办对中欧都非常重要。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盟贸易和经济安全专员谢夫乔维奇
显然,在中国的一些圈子里,尤其是在中国舆论场,存在一种假设,认为欧盟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和关税问题会促使欧盟转向中国,让欧盟与中国更加亲近。我认为这种想法过于简单。因为即便欧盟对美国的行为感到焦虑,或者对特朗普总统感到不满,这也并不意味着中欧之间的问题就会消失。
无论特朗普如何行动,欧洲对华贸易的不满,以及中欧之间的贸易紧张和经济分歧,都会继续存在。
观察者网:那么,欧盟是否想在中美之间获取某种平衡,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克劳斯·拉雷斯:整体来看,欧盟希望同时与美国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美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紧随其后。因此欧盟27个成员国都希望与美国和中国都保持良好的贸易和经济关系。
最新信息显示,欧盟与美国可能会在本轮谈判中同意将关税下降到大约15%。这一数字虽然比一年前高了不少,但已经显著低于特朗普总统几周前威胁要征收的30%。
中欧之间的贸易问题显然需通过进一步协商加以解决,这些摩擦也完全不受美欧谈判进展的影响。而要双方解决这些问题,存在诸多障碍,例如欧盟与中国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欧盟肯定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此外,来自中国的电动车正在欧洲市场掀起巨浪,这让欧盟国家非常担忧。他们担心中国正在向欧洲市场大量投放电动车,并认为中国对本国电动车产业进行了大量不公平的补贴,才使得中国的电动车能在销售时保持如此低的价格。
欧盟担心,大量低价中国电动车涌入欧洲市场,甚至可能导致本地制造企业被迫倒闭,进而使欧洲失去电动车制造的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因此,欧盟不可能放任中国以极低价格的电动车占领欧洲市场,中欧双方必须就此问题达成某种妥协。为此,欧盟很有可能最终设定电动车销售的最低限价,低于该价格的产品将禁止在欧盟市场销售,一旦付诸实施,相关规定必将涵盖中国品牌。
欧盟与中国之间还存在其他关税和公平贸易方面的分歧,多年来,欧盟方面一直向中国提出相关关切,如今,这些矛盾亟须解决,因为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普遍对当前局面感到不满。
欧盟内部存在着一种普遍看法,他们认为中国做出了大量承诺,但这些承诺往往被遗忘,实际进展有限。欧洲方面对中方承诺屡屡落空感到日益厌倦,并将这种现象称为“承诺疲劳”,他们希望中方正视和解决相关问题。我相信,这可能与中国的看法完全不同,不过中欧双方的谈判代表对这些障碍都十分清楚,并且都希望能够实现长期且实质性的进展。
观察者网:您近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欧盟需要在“经济依赖中国”与“安全依赖美国”之间做出平衡。但正如第一个问题里谈到的,欧盟并没有在经济上放松对中国制裁,而且早在2019年就已经将中国定义为“制度性对手”;安全上,中国似乎对欧盟在中短期内能展现摆脱美国影响的独立外交姿态,也不再抱有期望。在这种背景下,你如何预判未来中欧关系的走向?中欧关系升温是否只是权宜之计?
克劳斯·拉雷斯:最近,欧盟正在积极推进“战略自主”这一目标,这也是法国方面近年来频繁提及的。虽然这种战略自主不太可能在两三年内实现,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内却有望达成。当前,欧盟虽然是全球主要的经济体,但在安全领域,欧盟的影响力仍然有限。
现在,所有欧盟国家以及北约成员国都已决定大幅增加军费投入,全面加强和重组本国军队。俄乌战争显然加速了欧盟加强安全自主的进程,这一努力将使欧盟在安全领域逐步摆脱对美国的高度依赖。虽然这一转变不会在短期内发生,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认为欧盟在安全上依然与过去几十年一样高度依赖美国,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欧盟确实在积极寻求更高程度的自主,尤其是在安全领域。实际上,这一行动也获得了特朗普政府的支持。特朗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欧洲国家加快摆脱对美国安全依赖的步伐。
虽然让欧洲实现真正的安全自主还需要时间,但相关进程已经启动。等到取得成效时,欧盟将会拥有更强的军事能力,并在全球安全事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当然,现阶段距离这一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不过,欧盟已经正视并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我们需要给予欧盟更多耐心和时间,让其有机会在安全事务上真正实现转型和作为。
在这个背景下,可以这样说,总体来看,欧盟确实希望在各个层面都能与中国保持良好的互动,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安全领域。对欧盟而言,中国并不构成安全威胁。当前欧洲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俄罗斯,而不是中国。因此,在安全事务上,欧盟与中国之间基本不存在严重的摩擦或紧张。

长期以来,欧盟一直试图组建欧洲军
当然,欧盟对中国在南海、台海及周边地区的活动一直表示关切,在这方面欧洲和特朗普政府存在类似的担忧。欧盟非常担心会出现类似飞机相撞、军舰误伤渔民等突发情况,从而引发军事冲突。正因如此,欧盟希望南海及台海周边地区能够保持稳定,避免局势失控。
实际上,欧盟与中国的主要矛盾还是集中在经贸关系上。我认为,这次中欧峰会为双方探讨和缓解这些矛盾提供了契机。虽然峰会不太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最终成果可能也有限,但至少可以在若干关键议题上取得一些进展。此后,通过更为低调的工作层面会谈,其他问题有望得到更深入地沟通,谈判代表也能以更加务实且富有建设性的方式探讨解决方案。
事实上,正如之前所述,很多经济和贸易矛盾已持续多年,双方讨论时间也很长,鲜有新问题出现。现在到了真正需要寻求务实解决办法的时候,不能再一味拖延下去,否则只会导致谈判陷入僵局、双方耗损精力。当前,欧盟和中国都应该聚焦实际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这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观察者网:特朗普再次执政后,跨大西洋关系再次受到挑战,但德国总理默茨上台之后,这位跨大西洋的拥护者又在努力弥补,特别是在俄乌问题上的让步,重新将美国绑上了这辆战车。欧洲想继续做规则的制定者,美国又不允许任何对其霸权的挑衅行为,“反华”会不会成为双方价值观同盟的基础?而所谓的战略自主,对于欧洲来说,只是一个假动作而非真命题?
克劳斯·拉雷斯:不,我并不认同这种看法。实际上,当前美国的特朗普政府展现出明显的民族主义和新孤立主义倾向,他们对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兴趣不大。虽然特朗普政府并非完全的孤立主义政府,但他们显然也不是积极进行海外干预的政府。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比如最近对伊朗的有限打击,特朗普政府才偶尔干预国际事务,而且行动持续时间很短。
总体而言,特朗普政府倾向于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和战争,更多是在寻求抽身和回避。这种情况下,美国的霸权更多体现在其实力层面——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实际操作中主导着世界的全部事务。
至于我刚才提到的特朗普政府要求欧洲加强军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想限制欧洲在安全上的自主性。事实上,特朗普政府正是在鼓励欧盟在安全领域更加独立,美国并未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强加自身意志。
相反,如果欧洲能够大幅增加自身安全支出,特朗普政府反而会乐见其成,因为这意味着美国能够减少对国际事务的投入,节省自身资源,不再像过去那样承担过多的全球安全责任。所以对于欧洲来说,“战略自主”是一条必须选择的道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