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格局变了!力量对比向中国倾斜
参考消息
【今日导读】如果全球碎片化趋势继续,权力格局继续向中国倾斜,那么欧亚地区可能成为世界主要的宏观地区。
近年来,在贸易失衡等结构性问题的驱使下,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地缘政治尖锐对抗的阶段。历史上,这类危机往往通过军事冲突解决,其目的是削弱竞争对手,重新规划金融与贸易流向。
如今,大多数大国都拥有用于威慑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此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一种混合形态。但美国依旧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来解决国内问题的做法,尤其是在处理与中国、俄罗斯和欧盟的关系时。武器种类已经扩展至经济领域,包括关税或技术限制等手段,旨在遏制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白宫或许对这些武器颇有信心,但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的关税和减税政策以及对美联储的施压恰好赶上了美元走弱的时候。与此同时,减少贸易逆差的种种努力既削弱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也降低了投资者的整体信心。
美元仍是美国重要的经济武器,但美元地位的下降削弱了美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全球局势日益紧张之际,各国会推动自己所持有的外汇多元化。
从一个基于人口、科技、经济、军事等数十项指标的多维度国家实力指数看,这些趋势更为清晰。我所在的俄罗斯科学院中央经济学与数学研究所团队开发了一套国家实力排名方法。

资料图片:6月11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四川成都开幕,图为参展商在向外宾介绍展出的高性能GPU服务器。(新华社)
在190多个国家中,中国位居第一,美国和俄罗斯紧随其后。去年对主要经济体在大规模贸易限制下的抗压能力进行的压力测试显示,还是这三个国家的体系韧性最强。
国家实力的动态变化必须放在时间维度中考量。19世纪,英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远超其实力规模。20世纪大部分时间,美国和苏联旗鼓相当。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初,中国稳步崛起为世界大国。
我们的长期预测显示,一个以中国及其伙伴为核心的新全球中心正在形成。当前正处于转型期:美国竭力维持主导地位,欧盟将衰落下去,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地缘政治十字路口。
一项关键发现是,长期的韧性与其说取决于自然资源或军事实力,不如说更依赖人口结构和经济基本面。
金融限制并非抑制对手经济的唯一工具。对关键产业的施压同样重要,而保护这些产业也至关重要。这些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乘数效应最强。
我们的研究显示,贸易战没有真正的赢家。研究表明,由于去工业化程度更深,美国似乎比中国更脆弱,而欧盟由于经济体高度开放,在贸易流中断时面临的风险尤为突出。
人口潜力取决于人口数量、城镇化率、识字率及出生率、死亡率等因素。若美国决策者认为非法移民阻碍了长期韧性,他们可能会斥巨资修建边境墙、拘留设施和开展大规模驱逐行动。这正是《大而美法案》的内在逻辑。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权力从美国向中国转移,世界正朝着以三个宏观地区为核心的新格局演变。第一是美洲地区,其主要大国美国追求资源的自给自足,尤其是稀土。第二是欧亚地区,由中国、俄罗斯等引领。第三是欧盟,主要是西欧。与此同时,随着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正经历变化,印度似乎尚未决定最后融入哪个宏观地区。
尽管全球互联互通仍在继续,但这三大宏观地区似乎在资源安全、贸易及数字平台领域都在放眼内部发展。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到2032年,全球贸易流将发生重大重组,导致全球经济碎片化,地区集团的重要性上升。
如果全球碎片化趋势继续,权力格局继续向中国倾斜,那么欧亚地区可能成为世界主要的宏观地区。中国或许会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大型项目确立自己成为引力中心的地位,同时为其他国家提供可持续增长模式。
本文由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20日发表,原题为《为何全球力量对比向中国倾斜?》,作者是俄罗斯科学院中央经济学与数学研究所所长阿尔贝特·巴赫季津。
责任编辑:凌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