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鸿鹄实验”
文 | 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在险资抢筹银行股时,已有巨头落袋为安。
7月15日,杭州银行(600926.SH)发布公告称,股东中国人寿(601628.SH)拟将所持有的共计5078.94万股全部清仓减持,双方长达16年的合作宣告结束。
自2021年以来,中国人寿已三度减持杭州银行股票,累计套现约30.42亿元。据估算,其净投资收益率超180%。中国人寿对外表示,减持是“自身资产配置需要”。
一边套现撤离,一边大举增仓。
今年以来,中国人寿在长期投资试点项目——鸿鹄一期私募基金上再度加码,豪掷超200亿元,投向基本面优良、分红稳定、业绩稳定的蓝筹股。
“一出一进”的调仓动作,或勾勒出中国人寿在权益投资上的战略调整方向:逐步减持部分估值较高或阶段性目标达成的直投股票,转而通过更能享受政策红利的长投平台,配置长期权益资产。
今年上半年,险资设立私募基金的批复,也正在加速推进。优惠政策包括偿付能力因子“打七折”、豁免计入权益类资产比例等优惠政策,足见监管的“厚爱”与“厚望”。
从鸿鹄基金500亿首期试水,到后续二三期跟进,再到2220亿多家险资私募基金的遍地开花。“鸿鹄模式”正悄然改变A股的机构资金生态,也为市场带来巨量“长钱”的现实性,开始明晰。
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是一场多目标平衡游戏。既要保障偿付能力充足率,又要实现年度收益目标,还要兼顾资产负债匹配的长期稳定性。
因而,没有真金白银的政策松绑,便没有险资批量进场。
最终,双方在资金入场与政策红利的交换中,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均衡与互利共谋。
01 “鸿鹄实验”
鸿鹄基金诞生之时,正逢2023年末,中国人寿陷入三季度归母净利润骤降99%的尴尬境地。
管理层解释称,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2022年加仓的权益品种浮亏确认造成的。
“2022年权益市场出现大幅回撤,中国人寿作为机构投资者,基于长期判断,在去年两个相对低位布局了权益市场。但2023年以来,资本市场仍维持低位震荡。按照会计准则,这些权益组合持有时间超过一年,形成的价差亏损需要计提一定的权益减值。”
换言之,就是“抄底抄在了半山腰”。
股市的波动,让寿险“一哥”吃了哑巴亏,其他保险机构对加仓权益市场避之不及。这让寄希望于险资救市,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监管期待落空。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无风险利率下行,债券和非标资产收益率快速下降,中国人寿存量业务保证成本率接近3%。而其他公司的负债成本则更高,亟需通过股权收益来覆盖潜在的利差损缺口。
在稳定市场与满足收益需要的双重考量下,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601336.SH)联合发起设立鸿鹄基金,开启了险资长期投资股市的创新尝试。
鸿鹄基金首期规模500亿元,两家公司各出资250亿元。
鸿鹄基金的管理人,是国丰兴华(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国丰兴华)。国丰兴华由国寿资产和新华资产联合投资设立。
中国人寿方面表示,希望通过该基金,减少股价短期波动对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获取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投资收益。
简单来说,就是挑选“股息率高、基本面稳、流动性好的大公司”下手,扮演耐心的长期股东,而非追逐炒作短期市场热点。
为了增强险资“长钱长投”的意愿,监管在鸿鹄基金运作中给出了不少优惠。
金妹妹从业内了解到,这类私募基金的偿付能力资本因子“享受七折优惠”,且豁免计入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限制。
这意味着,相比直接买股票,保险公司通过该渠道投入股市所占用的偿付能力指标,可降低约30%。
“偿二代”二期规则下,保险公司在投资权益类资产(如股票)时,需要根据资产的风险因子计算资本占用。较高的风险因子,会导致保险公司占用更多的资本,从而影响其偿付能力充足率。过低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会限制保险公司进一步投资权益类资产的能力。
另外,私募基金的底层资产计入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避免投资收益体现在“股票”或“基金”科目下,平滑了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损益及净利润的影响。
作为国内只保险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其带有试验性质的前瞻性,令鸿鹄基金一期的投资动向备受市场关注。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鸿鹄基金一期的持仓浮出水面。其重仓持有中国电信(601728.SH)、伊利股份(600887.SH)、陕西煤业(601225.SH)三只A股蓝筹股,合计市值约125.74亿元。
不难看出,鸿鹄基金挑选的标的,普遍具有一个显著特征——高股息率。
截至2025年7月中旬,中国电信、伊利股份、陕西煤业近12个月的股息率分别达到3.4%、4.43%和7.11%。尤其是陕西煤业,超过7%的股息率在A股名列前茅,成为险资眼中的“香饽饽”。
这些高分红股票,不仅能为基金每年贡献可观的现金收益,且股价波动相对较小,契合保险资金偏好稳健的投资风格。
从收益表现来看,运行近一年的鸿鹄基金一期,取得了稳健开局。
新华保险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鸿鹄基金实现营业收入12.61亿元,净利润9.17亿元。
以500亿元的出资规模计算,其净利润相当于年化收益率约1.8%,略高于一年期定存利率且考虑到基金尚处于建仓期,未完全发挥效益,这一结果尚属合理。
截至2024年底,鸿鹄基金净资产为527.16亿元,表明基金净值已实现增值。
2025年初以来,伴随A股市场震荡反弹,基金净值预计进一步提升。一期基金已于2025年3月初完成全部500亿元额度的投资。
首战告捷,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又启动了后续鸿鹄基金的筹建。前三期鸿鹄基金共计925亿元。
02 花开遍地
新华、国寿首批试点设立鸿鹄基金之时,其他保险公司对这一模式还是观望态度·。
很快,业界就看清了此中玄妙,鸿鹄基金的示范效应显现。于是,险资私募在今年花开遍地。
目前,五家险资系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已正式获得监管批准。除最早由国寿与新华联合设立的国丰兴华外,还包括泰康稳行、平安系恒毅持盈、太保系太保致远以及最新获批的阳光恒益。
这些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保险资金以全新组织形式进入资本市场,总试点规模已达2220亿元。
险资“长钱长投”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真正让保险资金大规模入市的“发令枪”,直到最近才开始出现。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掣肘因素,险企不敢贸然提高权益配置。尽管监管层多次寄望险资入市稳定市场,但缺乏配套激励,近35万亿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发挥的作用一直与其体量不相匹配。
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是一场多目标的平衡游戏。
投研团队既要保障偿付能力充足率,又要实现年度收益目标,还要兼顾资产负债匹配的长期稳定性。
在这三重压力下,权益类投资因其高资本占用、高波动特性,在险资内部的考核体系中,往往不具优势,天然受到抑制。
在配置偏好上,险资更青睐分红稳定、流动性好的银行股。但现实是,A股整体分红水平仍有待提升,符合条件的标的有限。
同时,险资赖以维系稳定收益的股息策略,其效果也高度依赖于市场稳定性。但A股牛短熊长,一旦大盘整体回落,股票减值准备的计提可能瞬间抹去股息收益,反而迫使机构被动减仓。
在险资的实际需求面前,再多的鼓励口号也是空。唯有切中痛点的措施,才能激发险企的入市的积极性。
这种情况下,既能平滑利润表、又可降低权益投资侵蚀偿付能力的险资私募基金,应运而生。
此番私募基金潮,不光是大型险企的专属。一直徘徊观望的中小险企,也开始积极谋划加入。
此外,监管政策也为险资入市,频频“添了更多柴”。
不仅险资权益投资比例被上调至最高50%,偿付能力规则中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也进一步下调10%。
针对国有机构,财政部提高长周期考核权重至70%。此举有助于降低险企当年利润的压力,鼓励其更加重视长期稳健收益,为险资入市扫清后顾之忧。
归根结底,险资的“长钱”并非靠呼吁招手而来,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制度红利引路。
如今,“鸿鹄模式”正在从试验走向扩容,庞大的长期资金开始有序注入股市。险资私募,是一次切中要害的尝试,更是一场现实诉求主导下,险企与监管的默契联动。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