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跌超80%、销售费用砍超79%,葵花药业的2025,是“深蹲”还是“沉沦”?

2025年07月19日,22时02分42秒 国内动态 阅读 13 views 次

净利跌超80%、销售费用砍超79%,葵花药业的2025,是“深蹲”还是“沉沦”?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见习记者 赵文娟 北京报道

近日,葵花药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数据显示,公司净利润预计仅为7000万元至8500万元,同比大幅下降82.52%至85.61%;扣非净利润更是缩水至4000万元至5500万元,同比下滑88.04%至91.30%。这一业绩表现不仅让投资者感到意外,也凸显了公司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葵花药业的管理层也在经历着频繁的人事变动,这一系列变化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对此,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现有迹象看,葵花药业正在进行一场典型的‘业绩阵痛+组织再造’式战略转型,核心是把过去的广告驱动、渠道压货模式升级为更精细化的专业营销与数字化运营。”

业绩下滑,核心业务遭遇寒冬

葵花药业曾经凭借“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等经典广告语深入人心,在医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近年来公司的业绩却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虽然2023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1.8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05%,但自第四季度开始,葵花药业的经营业绩一路下滑,2024年第四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录得约-9479.00万元。2024年全年,葵花药业实现营收33.77亿元,同比下滑40.76%;归母净利润腰斩至4.92亿元,同比下滑56.03%。进入2025年,这一颓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从产品收入结构来看,作为公司收入支柱的中成药和化学药板块在2024年表现均不尽如人意。中成药收入同比下滑40.55%,化学药板块收入更是下降了47.59%。不仅如此,这两类产品的毛利率也分别较上年减少9.75和8.69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相比之下,公司收入占比合计仅为个位数的营养保健品和其他产品,虽然在2024年收入同比微增2.30%和2.23%,但对于填补主营产品收入下滑造成的巨大缺口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受此影响,葵花药业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0.76%至33.7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56.03%,仅为4.92亿元,甚至退回到了7年之前的水平。

净利跌超80%、销售费用砍超79%,葵花药业的2025,是“深蹲”还是“沉沦”?(截图来自2024年年报)

对比近年来的中期业绩不难发现,葵花药业的净利润呈现出断崖式下滑态势。2023年上半年,公司还能实现6.3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2024年上半年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4.86亿元的规模;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骤然缩水至仅数千万元。短短两年间,中期净利润从六亿元级别跌落到千万元级别,下滑幅度堪称剧烈。

对于2025年上半年业绩的大幅下滑,葵花药业在业绩预告中给出了解释。公司表示,医药行业整体呈现结构性调整态势,受前期市场形势非理性波动因素影响,公司产业链下游医药商业端备货、终端用户囤货,上半年产业链整体库存仍呈充盈态势。为了应对这一情况,2025年上半年,公司继续进行下游渠道梳理,控制发货总量、降低渠道各链条库存。此外,公司库存原材料成本处于高位,加之生产规模下降固定成本分摊增加,导致营业成本上升,进而对产品销售毛利率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葵花药业的股价走势与行业整体趋势形成鲜明反差。截至7月17日,公司股价年内累计跌幅已超20%,在同期万得中药行业指数整体上涨3.36%的背景下,其跌幅在行业内位居榜首,成为板块中表现最为疲弱的标的之一。

净利跌超80%、销售费用砍超79%,葵花药业的2025,是“深蹲”还是“沉沦”?(截图来自Wind)

业绩寒冬里的营销重构与人事变局

与净利润的断崖式下滑形成鲜明共振的是,公司管理层正经历一轮密集的新旧交替——既有资深高管因退休或个人原因离场,也有多名在营销、管理领域经验丰富的新力量加入核心管理团队,这场人事调整与业绩压力的碰撞,让公司未来的战略落地更添变数。

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披露之前,葵花药业先后在6月份和7月份发布了两名高级管理人员的辞职公告,分别是副总马新和陈亮,前者因退休离职,后者则因个人原因申请辞职。

人事更迭在2024年已经开始频繁开展,2024年9月,公司已有两位副总经理辞任,其中李金明除任公司副总经理外还兼任内部审计负责人一职,他与副总朱晓南分别因退休、个人原因辞去相关职务,此后彻底退出公司管理层。2024年10月底,葵花药业聘任王琦担任公司内部审计负责人。离职的高管中,马新深耕人力资源领域,曾任职于多家知名药企人力资源核心岗位;而陈亮、李金明、朱晓南等则是在葵花药业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深管理者,覆盖了品牌运营、生产管理、内部审计等多个领域,见证了公司过往的发展历程。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与之相对,新聘任的副总经理团队在营销与销售领域的专业背景尤为突出:肖淋拥有多家老字号药企及医药投资公司的管理经验,对行业生态与市场运作深谙其道;杨阳不仅在康恩贝、叮当快药等企业积累了丰富的营销操盘经验,更曾担任葵花药业销售系统总经理,对公司业务有着深度理解;“80后”刘光涛从基层商务代表一路成长为普药板块负责人,熟悉终端市场与渠道运作,基层实战经验尤为扎实。

结合公司“‘资本+实业’双轮驱动战略进一步落地,营销系统整体业绩与能力进一步提升”的明确表述,再对照新旧团队的履历背景,不难发现,葵花药业此次人事调整的核心意图,正是希望借助新团队在营销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实战经验,在业绩承压的关键期撕开市场突破口。

“综合来看,葵花药业并非被动‘裁员’,而是借业绩低谷期完成营销模式、组织结构和产品梯队的同步切换。短期财务数据难看,但战略意图清晰:用12年‘深蹲’完成由传统广告压货向专业化学术推广+数字化渠道的新旧动能转换。能否重回巅峰,关键看新营销团队在去库存后的放量效率,以及首仿/创新品种能否快速兑现收入。”柏文喜对本报记者进一步分析。

从发展脉络来看,葵花药业对营销的倚重始终清晰可见。凭借持续的重金投入,公司成功构建起“葵花”与“小葵花”双品牌矩阵,在市场中形成了较高的品牌辨识度。2015年上市以来,除2020年受疫情等特殊因素影响销售费用暂低于10亿元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10亿元以上规模,2023年更是攀升至13.67亿元,可见其对营销端的长期重视。

不过,这一营销投入节奏在2024年发生剧烈转变。当年公司销售费用骤降至4.31亿元,同比大幅缩减68.46%,公司将此归因于“费用管控”。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一季度销售费用仅为0.82亿元,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79.19%。从费用结构看,此前占销售费用约80%的广告及业务宣传费、促销咨询服务费,2024年合计占比已降至50%左右,显示出营销投入方向的明显收缩。

净利跌超80%、销售费用砍超79%,葵花药业的2025,是“深蹲”还是“沉沦”?

值得注意的是,销售费用的大幅压缩并未带来经营业绩的改善。2024年,在销售费用减少超9亿元的情况下,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0.76%,归母净利润降幅更是达到56.03%,呈现“费用降、业绩跌”的同步下滑态势。这与2023年形成鲜明对比——当年13.67亿元的销售费用投入,曾推动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当前,葵花药业的营销模式转型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一方面,连续三年下滑的毛利率(2022年57.75%、2023年56.29%、2024年44.89%)已显露出盈利能力承压的迹象;另一方面,其核心的中成药OTC业务还需应对中药材价格上涨、前期高基数效应、消费市场疲软及中药集采联动等多重行业性挑战。在此背景下,大幅收缩的营销策略能否持续,未来又能否推动业绩重回增长轨道、再现往日巅峰,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