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00万到4亿,一片小叶子疯长近60倍,撑起县域经济新格局

2025年07月18日,08时37分42秒 科技新知 阅读 7 views 次

文 | 区县那点事

在湖南桃源,这片被北纬30°黄金茶带辐射的土地上,桃源红茶作为“湖红工夫”的代表,早在清末就荣登中国红茶三大品牌宝座。

自1865年始,桃源红茶因“香高味浓”的特点,深受欧洲等国消费者欢迎,出口一度高达3万箱。百年沉浮,直至2015年桃源红茶首次作为县域茶产业主打品牌,3年实现从700多万元到4个多亿的狂飙,桃源红茶再度崛起,“湖南十大名茶”“湖南十大农业品牌”“精准扶贫十大区域公共品牌”等荣誉不断加冕,品牌价值升至6亿元以上。桃源红茶产业也逐渐成长为富民强县的新引擎,以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然而,在这亮眼的成绩背后,桃源红茶究竟是如何从历史深处走来,将一片小小的茶叶蜕变成一座富民强县的“金山”?

“湖红工夫”的百年荣耀

桃源红茶的兴起,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球公认的茶叶“黄金纬度带”与“世外桃源”独有的小气候,造就了国内优质茶、有机茶最佳产区之一。桃源红茶在这片“中国硒乡”的土地上,一扎根就是上千年。

到了清末,桃源红茶迎来了高光时刻——“湖红工夫”横空出世,以其“香高味浓、金红透亮”的特质风靡欧洲。这些承载着桃源山水灵气的“东方黑金”,沿着沅水顺流而下,再由通商口岸扬帆出海,成为欧洲贵族们追捧的“中国红”。“湖红工夫”由此跻身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列。新中国成立后,桃源茶厂成为全国红茶技术革新的核心阵地,1957年全国红碎茶技术推广会、1959年全国制茶机械自动化经验会都在这里召开,奠定了桃源在中国红茶史上的技术标杆地位。

自然的馈赠与历史的积淀,不仅赋予桃源红茶健康属性,更让它成为市场上难以复制的稀缺资源,为桃源红茶产业建立了坚实的品质壁垒。

然而,面对千亿级规模的全国市场,桃源红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在全球化背景下,又该如何重振出口辉煌?这是桃源红茶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片叶子”的品牌突围

桃源红茶作为“湖红工夫”的代表,曾在上个世纪盛行百年,充分证明了其坚实的产业基础、精湛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品质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得2015年桃源县将其重新确立为主打品牌后,短短三年内其产值就从700万元涨到4亿元,达到了近60倍的惊人增长。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中,桃源红茶要重振昔日辉煌,实现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桃源红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天然富硒特性。为了将这一独特优势进一步放大,不断加高差异化竞争壁垒,桃源做了许多探索:依托物联网技术,智慧茶园实时监测土壤养分与温湿度,确保每一片茶叶天然富硒;利用光谱萎凋专利技术让传统红茶的茶黄素、茶红素及浸出率有显著改善,花香层次更加馥郁。

面对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只有打破传统茶叶消费场景的局限,才能为桃源红茶开辟更大的增量市场。“低咖啡因红茶”“富硒红茶胶囊”等颠覆传统红茶形态的新品陆续推出,不仅实现了从初级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的价值跃升,也提升了市场对于品牌的认可度。

同时,为了触达更多消费者,提升品牌认知,桃源施行短视频矩阵建设和电商渠道拓展双规并进模式。一方面,利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内容种草”,降低品牌传播成本:2024年,桃源县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方式扩大春茶影响力,带动线上线下销售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入驻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突破物理限制,辐射全国市场。

为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桃源县从2016年开始,每年举办桃源红茶文化节,通过体验式营销,让消费者更深入了解产品文化内涵,增强品牌认同感,助力品牌走向全国。

此外,桃源还依托茶文化,利用茶叶种植和生产基地,积极推进茶旅融合的脚步,实现品牌、产业链、社会多重增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茶庵铺茶旅融合新业态的建设。整个产业链累计吸引青年村民和返乡村民4000多人投身服务业,带动从业农民2.17万人,年营业收入近亿元。茶庵铺镇也因此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称号。

千年时光淬炼,桃源山水的灵韵尽数凝入这盏金红茶汤——它既是撑起县域经济的一座“金山”,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茶文化魅力的金色名片。锚定“中国红茶标杆品牌”目标,桃源红茶正以“湖红工夫”的百年底蕴为帆,剑指全球舞台,誓要让这抹东方红再度惊艳世界。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