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拟入局,创始人还在!良品铺子需要一场刮骨疗毒式改革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黄兴利 北京报道
7月17日晚,国内休闲食品龙头良品铺子(603719.SH)发布公告,宣布拟引入武汉国资——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江国贸”)作为战略投资者并成为公司未来新的控股股东。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股权交易,而是为下个十年的发展,提前布局核心竞争力。”良品铺子方面表示,此次控制权变更,正是控股股东基于公司长远发展做出的审慎选择,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引入产业与资本资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在休闲零食行业深度变革的当下,量贩零食以“价格屠夫”之势快速抢占市场,良品铺子面临的困境折射出整个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对其而言,此次控制权变更可能成为重要转折点,但要实现真正突围,必须在商业模式创新和供应链效率提升方面实现刮骨疗毒式的革新。
引入国资
近期,零食行业动态频频,头部企业不仅迎来人事与控制权的变动,业绩表现也普遍承压。
7月17日晚间,良品铺子发布了两笔股份转让公告: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宁波良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良品投资”)与长江国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宁波汉意拟向长江国贸转让其持有的72,239,880股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总数18.01%),良品投资拟转让11,970,120股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总数2.99%),转让价格均为12.42元/股。
另一份公告显示,股东达永有限公司(下称“达永有限”)与长江国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达永有限拟以12.34元/股向后者转让其持有的良品铺子36,049,900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8.99%。转让前后,达永有限持股比例从18.16%变为9.17%。
上述交易完成后,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将减至17.22%;长江国贸通过两笔交易持股比例将变为29.99%。良品铺子控股股东将由宁波汉意变更为长江国贸,实际控制人将由杨红春、杨银芬、张国强、潘继红变更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在公告中,良品铺子称,本次股份转让尚需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等相关流程。此外,《华夏时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良品铺子创始人杨红春并未“离场”,将留任高管并保留重要股东身份。
在休闲零食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不止良品铺子,另一零食巨头卫龙的核心管理层今年以来也变动频繁。7月9日,卫龙发布公告称,彭宏志因个人职业发展安排,辞任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等职务,相关变动将于8月31日后生效。这已是卫龙年内第二位离任的核心高管,今年3月,公司原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孙亦农便已宣布辞任。
在人事与控制权变动背后,零食行业的业绩表现同样引发关注,整体来看,多家头部企业上半年业绩出现明显疲软。7月14日,良品铺子刚刚发布预亏的上半年业绩预告,洽洽食品日前发布业绩预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71.05%至76.25%;来伊份发布的业绩预告则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0.7亿元至-0.47亿元。
对于良品铺子引入国资,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认为,国资入局为深陷同质化竞争的休闲零食行业提供了破局方向,良品铺子通过引入地方国资,将率先完成从“产品竞争”到“供应链生态竞争”的战略升维,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突破,更将推动行业打破内卷,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困境与破局
作为零食行业头部品牌,良品铺子曾有过高光时刻。2020年2月24日,其以“高端零食第一股”身份踏入A股市场,上市首日股价涨幅达44.03%。此后,更是连续斩获15个涨停板。2021年,良品铺子营收突破90亿元大关。
2023年,对良品铺子而言是上市后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年,其全年营业收入降至80.46亿元,同比减少14.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同比下跌46.26%。面对业绩持续下滑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良品铺子在2023年末进行了管理层换届,期望通过组织架构调整打破困境。随后还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降价不降质”行动。但从2024年及今年上半年的表现来看,业绩回暖的迹象尚未显现。
对于近几年良品铺子业绩持续承压,嘉世咨询合伙人李应涛7月16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更青睐性价比消费,这与良品铺子的高端定位战略存在一定矛盾,但高端定位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良品铺子的战术无法支撑这一战略定位,具体来说,渠道失衡、产品创新力不足以及供应链能力滞后三大问题直接导致业绩下滑甚至亏损。
李应涛分析指出,良品铺子作为依托传统线下门店和电商渠道起家的品牌,在过去三到五年间未能及时抓住量贩零食和内容电商等新兴渠道的发展机遇,反观盐津铺子等竞争对手,由于在传统渠道不具优势,反而集中资源布局新兴渠道,实现了快速成长。在渠道格局转变大背景下,新兴渠道崛起必然导致传统渠道增长放缓甚至萎缩,渠道结构失衡最终造成良品铺子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作为高端零食品牌,良品铺子缺乏具有差异化优势的核心品类,坚果品类陷入同质化竞争,而研发投入不足又限制了产品创新能力提升,无法支撑高端和品质定位。”李应涛对本报记者表示,良品铺子短期内最大的短板是供应链能力滞后,在他看来,供应链是食品、服装、茶饮等行业长期发展的关键竞争壁垒,短期内,企业或许能通过营销、渠道扩张、产品创新获得增长和市场份额,但从长期来看,若无法对上游供应链形成有效控制,就难以在行业中立足。
值得注意的是,业绩困境中的良品铺子正迎来新的破局契机。据记者获悉,控股股东更迭后,良品铺子将依托国资资源,聚焦产品创新与供应链整合,推动两大关键转型:一是从“品质零食”拓展至“品质食品”,二是从产品商升级为产业生态组织者。此次长江国贸与良品铺子合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前者具备强大的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后者拥有成熟的品牌渠道网络,可以形成深度互补,有望为解决此前暴露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支撑。
跳出“零食”
近两年,休闲零食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一边是良品铺子等传统零食巨头业绩承压,另一边则是量贩零食品牌以势如破竹之势席卷市场,行业的分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竞争格局。
量贩零食品牌的强势崛起,正深刻改写着行业的竞争版图,以2022年才转型量贩零食业务的万辰集团为例,2022年营收仅为5.49亿元,到2023年便飙升至92.94亿元,2024年突破323.29亿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直接破百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爆发力。
渠道扩张的速度同样令人瞩目。券商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中国零食量贩门店总数已超4万家,预计到2025年底门店数将达4.5万家。目前,零食量贩市场已形成双寡头格局,前两大品牌市场份额合计达到75%。
面对量贩模式的强势冲击与自身增长瓶颈,传统零食品牌的转型已箭在弦上,而“跳出零食边界”成为重要突破口。
今年4月良品铺子明确向“品质食品”扩容,确立了“品质食品+品牌引领+生态经营+以人为本”四位一体战略。此外,三只松鼠5月下旬也宣布向全品类扩张,计划打造一个覆盖食品、酒饮、日化等多个领域的“超级品牌矩阵”,以此拓宽业务边界。
据记者了解,良品铺子引入长江国贸后,双方未来将强化供应链协同,通过“供应链+品牌+渠道”深度协同,助力良品铺子从“品质零食”到“品质食品”的生态转型。
对于未来的改革方向,李应涛分析认为,良品铺子高端化与品质化定位无需调整,部分消费者对此仍有认知基础,关键是要为这一定位找到坚实支撑点,具体可通过技术创新、口味创新等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强化供应链能力;若能实现产品力与供应链能力的提升,渠道问题则相对容易解决,更重要的是开好店、开对店,确保店面形象与品质定位相契合。
责任编辑:卢晓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