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AI裁员风”刮到了印度
文 | 最话FunTalk,作者 | 何伊然,编辑 | 刘宇翔
近日,有微软印度员工爆料,印度分部在一场仅15分钟的Teams电话会议上宣布调整薪酬计划,将原有“S”计划变更为“T”计划,实际导致大幅减薪。
据该员工透露,这一变动未提前预警或协商,且明确表示若不接受新计划,员工需自行寻找其他职位。
微软降薪、裁员的风还是吹到了印度。
而此前,印度被认为是硅谷裁员风潮中最大的受益者,尤其是印度裔CEO 执掌的微软、谷歌、IBM,在美国本土、中国区削减工作岗位的同时,都在增加在印度的招聘。今年年初,微软CEO纳德拉曾表示,公司将在印度投资30 亿美元扩展Azure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能力。
今年1月8日微软宣布基于绩效在全球启动超过2000人的裁员计划,而当时印度和南亚区总裁Puneet Chandok则明确表示,裁员不会波及印度地区员工。目前,微软在印度拥有约2万名员工,印度已成为微软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半年后,微软在启动新一轮全球裁员之际,印度还能否继续独善其身甚至逆势扩张,就是个有趣的问题。
毕竟,微软现在是all in AI,而不是all in印度。
01
曾经被称为“科技界养老院”的微软,如今成为最动荡的“屠宰场”。
继年初的裁员后,当地时间7月2日,微软又以“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敏捷性”为理由宣布了新一批的裁员计划,波及9000个岗位,涉及不同部门、地区和层级的员工。
据知情人士透露,微软中国区在7月5日发布了具体计划,上海和无锡的微软中国CSS部门裁员700人。当然,“裁员大礼包”给的非常丰厚,第一批为“N+7”,后续为“N+5”。
由于7月1日是微软2026财年的起始日,外界普遍认为这代表着微软内部组织架构将继续有所调整。
整体来看,销售部门和Xbox游戏工作室是此轮裁员的重灾区。
Judson Althoff自2013年加入微软,从2023年起担任微软首席商务官,力推人工智能转型。他认为,智能云与AI技术在企业端的落地才是微软未来的主打业务。当AI能更高效地找到潜在客户,更快完成交易,那么销售岗位存在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2023年9月,微软CEO纳德拉高调宣布AI产品Copilot“将彻底改变我们与技术的互动方式”,标志AI派话语权完全占据了上风。一个月后,担任微软首席营销官近10年的Chris Capossela离职。
据知情人士称,Althoff在内部演讲中宣称2024年AI工具帮助微软客服中心节约了超5亿美元成本,有效提升了员工与客户的满意度。2025财年,微软资本支出达800亿美元,较上年激增43%。
随着纳德拉明确提出要降本增效,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成了管理层的首选方案。根据财报,微软截止2024年6月共有22.8万名员工,其中4.5万从事销售和市场营销工作。在AI替代加速后,微软每一轮裁员销售岗都是重点“开刀”对象。
自以690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以来,微软对游戏业务进行了多次调整。
微软一度喊出了要打造游戏界Netflix的口号,然而微软寄予厚望的订阅服务Game Pass增长疲软。2024年至2025年,XGP订阅用户仅增加100万。据内部数据,游戏订阅服务严重依赖《使命召唤》《糖果粉碎传奇》等老游戏,而非新内容,行业很久没有推出引发轰动性效应的产品。
此外,微软也缩减了XGP平台的资金支持,加之Xbox的优化升级功能对开发商不友好,不少独立游戏宣布退出XGP。
AI软件的越发成熟也让游戏吸引力显得没那么高,跟AI对话、用AI制作图文成了消费者消遣娱乐的新潮流,也可以有效满足情感需求,用户花在游戏上的时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XGP订阅用户增速放缓趋势难以遏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管理层对游戏部门仍然提出了更为严苛的绩效考核要求。有员工爆料称,管理层要求所有项目在立项阶段即承诺3年内回本。按照经验,3A游戏开发周期通常需要5-7年,项目被叫停和大幅减少成本成了常态。多位有过爆款作品的制作者完全无法接受当前的高压,指责高管在迫使团队牺牲长期质量以换取短期财务数据。
可是相比AI给予的想象空间,游戏部门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2025财年第三财季,微软整体营收7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Xbox游戏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为57.2亿美元。营收占比不足10%,业绩增速也明显低于公司平均。
财报数据或许促成了管理层决定立刻对Xbox下狠手。
02
“这是微软的‘高光时刻’,人工智能将改变微软的云业务增长轨迹。”
从资本市场的反馈来看,微软采取的策略得到了积极认可。在不到三个月内,微软市值增长了1万亿美元。
7月9日,微软股价触及历史新高,总市值达3.74万亿美元。按现有势头,微软市值有望在近期站上4万亿美元大关,成为英伟达之后第二个达到这一里程碑的公司。有研报认为:“微软股价尚未充分反映其云业务和AI增长的下一波红利。”
市场对微软的业绩保持着积极预期。过去一年,AI应用场景显著拓宽,行业还没有迎来AI增长的真正拐点。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微软在混合云市场的份额增长到21%,仅次于亚马逊AWS。在与AWS的竞争中,微软通过Azure、GitHub、LinkedIn等平台构建起企业级技术生态优势,与OpenAI深度绑定又占据了先发优势。
第三财季,Azure处理了超过100万亿个AI token,同比增长五倍。Azure云计算收入268亿美元,同比增长33%,超过市场预期,也远高于AWS同期19%的增速。
纳德拉在财报会上表示,Copilot付费用户渗透率已达35%,推动企业用户每用户平均收入提升9%。随着企业端AI部署全面铺开,Copilot在2026财年有望贡献近250亿美元的营收。
Copilot看着是未来增长的关键,可它的实际效果真有这么好吗?
据媒体报道,微软内部一直存在对Copilot的忧虑情绪,部分员工和高管持悲观态度。确实,当前的业绩表现很好,但这样的表现是基于公司当权派是Copilot的鼓吹者之上的。
过去两年,微软将Copilot引入Office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Edge浏览器等多个产品。有员工抱怨:“每个产品都要贴上Copilot的标签。其他都不重要了,每个团队都通过加入Copilot聊天机器人来刷存在感。”
从这个层面来看,Copilot的业绩增长是基于举全公司之力和从传统业务“吸血”之上的,如果脱离了原有软件系统,Copilot根本不可能取得现有的成绩。只不过在AI时代下,微软不会去强调传统业务所拥有的基本盘,而是把所有增长归功于AI助手的贡献。
为了快速推进品牌建设,Copilot多项功能的开发时间并不充足,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匆忙上线。知情人士称,Copilot许多Excel功能仍然需要依赖第三方厂商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AI生成的文档效果和熟练白领有明显差距,成果只是看上去还行,更像是“虚假的幻觉”。
2024年,微软的老对头,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嘲讽Copilot是“Clippy 2.0”。1996年推出的Office内置工具“大眼夹”Clippy,可以算得上PC时代最鸡肋的功能之一。
微软高管也给出了回击。“历史告诉我们,当竞争对手谈论你时,那是因为他们落后了。”
03
随着AI工具普及,眼花缭乱的功能已经不是用户关注的重点,安全性摆在了更高的位置,特别是办公类软件。
AI 助手提供服务需要访问大量数据来提供决策支持,从创建到使用的整个流程都充斥着数据安全风险。使用AI助手,就需要赋予其数据访问权限,当AI被赋予权限,数据就可能成为攻击的目标。如果要定制专属Copilot,用户还必须选择已有“知识”来源训练AI 模型,大量需要隔离的信息会在无意间被上传。
AI助手的特质决定了它从启用伊始就埋下了安全隐患,便利性和安全性成了难以兼顾的选择。“如果一个AI机器人有用,那么它就是脆弱的;如果它不脆弱,它就没有用。”
尽管微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强推”Copilot,但对于公司用户而言,特别是同行业用户,内部数据是经营机密。相比较“虚假”的便利,他们更在意数据能不能只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是公司内部,AI助手过于便捷的信息共享,也让管理者愈发担心每个员工获取的权限是否匹配。
因此,有些人并不看好Copilot的公司业务保持长期的快速增长。热潮过去,有数据安全担忧的公司宁愿退回到原有状态。
裁员风波中还有个小插曲。
当社交平台上微软员工因为裁员陷入丧气的时候,Xbox的一名执行制作人在推文离建议离职人员使用Copilot来协助求职,减轻情感负担并增强自信。他还强调,他知道自己的建议可能引起反对,但有必要这么说。
微软AI首席执行官苏莱曼曾称,Copilot旨在创造一种伙伴间的持续互动体验,为用户提供情感支持。年初,微软公布了新获取的专利,其中包括AI系统通过创建详细的互动记忆记录,不断学习并适应用户的需求充当心理治疗师。
Xbox团队对Copilot抱有较大的负面情绪,认为AI抢走了资源导致了裁员。此时站出来为公司内的“对手”打广告,自然很不合时宜。果不其然,被裁员工围攻了发帖人,帖子也很快被删除。
外界认为,微软有意推动Copilot情感陪伴功能商业化进程。只不过,从现有的商业模式来说,情感类AI机器想要获得盈利需要引导用户在私人时间高频互动,刺激荷尔蒙。微软畅想Copilot开展心理治疗很可能是新的“幻觉”。
某种程度上,微软对Copilot的过高期待有可能成为自己挖的坑。
无论如何,AI确实已经在抢走普通人的饭碗了,不但高薪的美国本土员工、相对高薪的中国区员工,甚至随着AI 应用化大面积落地,相对低廉的印度员工,也绝非绝对安全。
在微软,印度同职级工程师年薪仅为美国同职级的1/3甚至更低,业务也更多集中于基础代码、客户支持等岗位,而美国本土岗位日渐向AI、云计算等前沿领域转移。
但问题恰恰就在于微软印度的岗位“低端”,在本轮微软印度的“优化”中,GBB与SE(销售专员)、CSU(客户成功专员)等岗位同被划入T计划。一名匿名总监级用户暗示:“GBB与SE(销售专员)/CSU(客户成功专员)等客户技术岗已成’冗余资产’,AI工具正在取代人工解决方案架构师。”
这些支持性岗位是最容易被AI 替代的,即便印度员工的成本相对低廉,但也不会比AI 更低,在纳德拉领导微软全面all in AI 的大方向下,优化微软印度的人员结构,似乎也是在所难免。
世界经济论坛(WEF)报告就显示,未来5年全球41%的公司将因AI缩减员工规模,大量初级白领岗位将消失。AI精英人才则成为最大赢家,为了争夺这些AI 精英人才,科技大厂开出了千万级乃至上亿级的薪酬大礼包,而大量初级员工,则会陷入到被AI取代的焦虑中。这可能引发更多连锁问题。
作为AI时代带头者之一,微软如何处理AI和员工关系注定会成为行业内外关注和模仿的对象。
虽然从长期看,一味拔高AI价值,贬低人的作用并不利于AI时代的发展,但在资本市场、同行竞争压力下,短期内,没有哪个地方是有“免裁金牌”的。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