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药业净利下滑超八成:渠道调整、高管换血,能否雄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佳英 广州报道
葵花药业交出了一份令市场意外的成绩单。近期,其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净利润仅为7000万元至8500万元,同比下降82.52%至85.61%;扣非净利润更是缩水至4000万元至5500万元,同比下滑88.04%至91.30%。
与净利润跳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葵花药业在2024年年报中曾强调,按照六五规划,销售规模要突破百亿元大关。与此同时,葵花药业管理层正经历换血。2025年以来,已披露两位高管离职,而新引入的肖淋、杨阳和刘光涛三位副总经理多含有营销背景。
此外,一份于2024年底披露的合作进展也牵动着外界目光。葵花药业曾计划与高校共建“菌源酶与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该合作意向书有效期至2025年3月31日,而至今尚未披露关于签署正式协议的最新进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联系葵花药业方面,截至发稿,尚未收到明确答复。
在利润大降、高管闪电换血之际,葵花药业“深蹲”降库存发力营销改革,同时加速磷酸奥司他韦干混悬剂、聚乙二醇3350散等新品布局。这一系列改革能否撑起下一轮增长,答案仍悬而未决。
降库存阵痛中的高层换血
业绩大幅下滑的背后,是葵花药业主动进行的渠道库存优化策略。
葵花药业表示,受此前医药行业非理性囤货影响,公司产业链下游医药商业端备货、终端用户囤货,上半年产业链整体库存仍呈充盈态势。为此,葵花药业2025年上半年继续主动进行下游渠道梳理,控制发货总量、降低渠道各链条库存,虽对公司业绩实现产生直接影响,但对公司持续、健康、稳健发展有利。从趋势来看,产品群渠道库存逐步趋于良性,相较2025年一季度,公司二季度营业收入表现已企稳,并呈稳步回升态势。
与此同时,高位徘徊的中药材价格、缩产带来的固定成本摊薄压力,让营业成本更加面临压力。目前,成本端已出现喘息迹象。葵花药业判断,中药材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当前价格较2023年高点有所下降,如果这一趋势持续,预计将对公司的毛利率产生正面影响。而针对原材料价格阶段性波动,葵花药业分品种、品类,有针对性地采取招标采购、产地直采、产地初加工、联合带量、循环补仓等方式积极应对。
在业绩预告发布前三天,葵花药业宣布公司副总裁陈亮辞职,而这已是2025年以来葵花药业第二位高管离职。2025年6月,马新因退休辞任副总经理职位;更早的2024年11月,葵花药业宣布副总经理、内部审计负责人李金明,副总经理朱晓南因个人原因离职。
对于高管辞职,葵花药业表示,组织梯队配置健全,相关工作有序承接,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葵花药业也在加速引入新鲜血液。2025年5月,葵花药业宣布聘任肖淋为副总经理。公开履历显示,其曾任广州白云山奇星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广东力恩普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广东万年青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以及广州中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等。
同在2025年,葵花药业还聘任了两位副总经理——杨阳和刘光涛。据葵花药业说法,此举旨在推动公司“资本+实业”双轮驱动战略进一步落地,提升营销系统整体业绩与能力。
这两位新任副总经理在营销方面经验丰富。1970年生的杨阳,曾在多个药企担任高级管理职位,包括康恩贝集团高级副总裁,苏泊尔南洋药业营销总裁以及叮当快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千城万店事业部总经理等。值得一提的是,杨阳还曾任葵花药业销售系统总经理,对公司业务有着深入的了解。
而更为年轻的“80后”刘光涛,自2006年入职葵花药业后,从商务代表做起,曾担任区域经理、广东大区总经理、普药(常用药)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
营销新渠道与研发新叙事
新任高管们的加入,又反映了葵花药业欲纳入哪些新活力和发展思路?
翻看新任高管们的履历,可以发现葵花药业把筹码悄悄押向营销模式升级。
葵花药业董事长关玉秀曾在交流平台透露,目前营销模式升级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流程固化与局部优化。虽然这一改革在短期内对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将为公司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而言,在2024年推动了自营B2B事业部“药直达”组建、营销供应链“葵之云”上线,同时筹备搭建自营B2C平台葵花大药房(湖北)有限公司,探索与布局新业态下的自营电商平台。
为进一步推进营销方式改革,葵花药业还通过全资子公司葵花药业集团医药有限公司,计划使用1000万元自有资金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葵花大药房(湖北)有限公司(筹)。据葵花药业介绍,此投资目的为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构建线上营销业务闭环管理,包括打造线上自营平台、做强新渠道、影响新人群、拓展新增量。
对比同行,康缘药业押注中药国际化,吴中药业切向医美,而葵花药业似乎显得不够“追风口”。葵花药业财务负责人吴春红在互动平台的回应很直白:“每家公司都希望找到最契合自身基因的战略布局和规划。”
在葵花药业看来,适合其发展的是“买、联、代”外延扩张的三板斧,以及锁定“一老、一小、一妇”三大人群,释放自身在儿科和妇科的品牌能量。同时,继续以“改”、“研”推动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升级,补充完善化药仿制药产品管线。
面对集采带来的挑战,葵花药业强调将通过产品创新和差异化竞争来缓冲影响。以新获批的布洛芬混悬液为例,葵花药业计划依托其在儿童药领域的品牌优势,与现有拳头产品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形成协同效应。首仿品种聚乙二醇3350散则将通过加强学术推广来巩固先发优势,但一个业内认知是,后续仿制药蜂拥而至时并不远。
药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只有葵花药业一家企业拥有聚乙二醇3350散的生产批文。但共有11家企业递交聚乙二醇3350散的报产申请,除葵花药业外的申请尚在审评审批中。这意味着,一旦后续批件陆续下发,首仿的窗口期将迅速收窄。
考验着葵花药业的是,后续创新药管线能否无缝衔接。在“改”与“研”的维度里,据2024年年报披露,葵花药业在研化药品种接近40个,其中部分已进入放大生产、BE试验及注册申报阶段。
还有一份尚未落定的正式协议,也在牵引着市场的目光。在创新药布局方面,葵花药业于2024年底与北京大学医学部(以下简称“北大医学部”)签署合作意向书,计划共建“菌源酶与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 (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院姜长涛教授团队等研究发现,菌源宿主同工酶在肠道中的广泛存在,可以模拟宿主酶的功能,并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可以通过特异性抑制菌源DPP4,改善糖耐量异常;修复肠屏障、逆转脂肪性肝炎,具备代谢性疾病广谱干预潜力。
根据公告,葵花药业享有北大医学部及联合实验室研发技术成果优先受让权,并在联合实验室协议签署生效后的3年内出资总计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联合实验室运营经费及科研经费,并拟于2025年3月前签署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协议。
不过,该合作意向书有效期至2025年3月31日,葵花药业尚未披露关于签署正式协议进展的公告信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联系葵花药业方面,截至发稿,尚未收到明确答复。在葵花药业的转型路上,联合实验室似乎仍停留在纸面,其能否在2025年真正破土成为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