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2025年07月13日,17时35分30秒 国内动态 阅读 7 views 次

(转自:大公馆)

大树乡谈

还是要再谈下“血铅事件”。

围绕这起事件,小镇最近看到不少小伙伴也提出了种种假设

有的是非常合理的,比如怀疑是不是附近工厂污水污染、幼儿园所在土地是否存在铅污染,疑惑为什么会有人为了省一点点钱使用不可使用的颜料;还有的就是阴谋论了,比如怀疑是为了吸引孩子家长关注,方便卖幼儿园所在小区的商品房,还有的怀疑之所以出现“南京红大爷”事件,是为了替天水解围,至于怀疑存在内部勾结的就更多了。

关于这起事件,小镇选择相信官方通报,官方通报确实可能存在疏漏和问题,但无数次事实证明,以目前网络环境,大多数网络言论的可信度极低。都说官方通报损害公信力,但网络上大量未经调查研究甚至没有经过基本理性思考的观点,也是在透支发布者的公信力,注意个体也是有公信力的,经常公开发表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论,也会损害自己在网络和现实中的形象。

比如在“血铅事件”中,小镇看到有人质疑官方通报说“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最终导“两份留样的三色红枣发糕、玉米卷肠包铅含量分别为1052毫克/千克、1340毫克/千克,均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食品污染物限量0.5毫克/千克的标准”

就有人认为这一结论有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

1、提出国家对颜料的铅含量标准是低于90毫克每千克,如何以低浓度的颜料做出一千多毫克含量的发糕?

2、针对有人提出可能是工业颜料“铬黄”,质疑“铬黄”不溶于水,又如何用来制作发糕等面点?

3、提到在深圳的颜料生产商“大兴颜料”发通报说产品不含铅,误认为“血铅事件”涉及的颜料是这家公司生产的,由此质疑通报。

4、质疑含铅颜料异味大,怎么可能吃不出来。

基于上述情况,提出了“一锅糖水放一斤砒霜”的言论,并由此质疑官方通报的真实性,由此产生许多猜测。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上述四点,应该说做了一些了解,也可能是看到了一些网络言论,但未经查证和思考,就直接用了。

实际上,所谓“铅含量低于90毫克每千克”,指的是“无铅油漆”的标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20年组建全球铅漆联盟,推动世界各国限制油漆铅含量,就提出了低于90毫克每千克的环保油漆标准,但这一标准也仅在少数高收入国家确立为法律,而且实际执行力度并不大,全世界目前只有极个别国家号称实现了无铅油漆转型,比如非洲国家马拉维,马拉维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这种号称含金量有多少,大家可以自行评估。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实际无机类工业颜料,含铅量普遍在1万毫克每公斤以上,相当多在10万毫克每公斤以上,甚至更高的也并不罕见。比如2023年有科研团队公布了《中国涂料含铅情况基础研究报告》,该报告共搜集85个环境样本,发现接近一半网售的工业涂料铅超标,而一所儿童乐园的橙色座椅超标百倍,之所以严重超标,就是因为商家在儿童商品中对亮丽色彩的追求,加铅是最简单的。

而发布通告称自家颜料不含铅的,注意在开头第一段就说了,这家颜料公司生产的是“工业级有机颜料”,当然不含铅,但是价格很高,这个通报本质就是一次借社会热点事件的品牌推广。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这家幼儿园连可食用色素都不用,怎么可能专门去买无铅的有机颜料?所以拿这个声明,质疑官方通报结果,逻辑不成立。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不少针对器械、建筑、地面等限制铅涂料的强制规定,但目前仍然有很多空白亟待填补,而且也很难阻止如“血铅事件”这样,明明包装上写着“含铅不可食用”,仍然往儿童食品里添加。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而这次被怀疑的“铬黄”,主要成分铬酸铅含量一般在85%以上,总铅含量最高可达60%,可以说“一斤铬黄半斤铅”。

中国已经是做得好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差,根本不可能在法律上严格规定并执行。

因为欧美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年代久远,比如美国、英国使用大量铅自来水管,虽然英国在1969年禁止新开发项目使用铅水管,但并未要求更换1969年以前的铅水管,在老英国留学的都清楚,最好自己在水龙头、淋浴头加装过滤器;而美国铅水管更是几十年的老问题,美国民众意见非常大,尤其是2014年美国菲林特市水危机引发美国民众对自来水中铅的持续危害的警觉。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于是2024年10月拜登宣布为全国城市更换含铅水管设定10年的最后更换期限,但这不过是为了竞选而已,特朗普上台后,自然没下文了。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这就是为什么,“血铅事件”引发全球媒体普遍关注,包括美国、英国媒体也普遍报道,但是报道内容非常克制,仅强调这是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并未在这件事上抨击中国。比如《华盛顿邮报》报道就题为“中国一所幼儿园在食物中添加了铅,超过200名儿童受到影响”,比国内很多媒体、自媒体要客观、克制。

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针对这一事件发表声明,则赞赏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迅速开展调查,并及时采取措施。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而质疑“铬黄”不溶于水,所以质疑不能用来做发糕,这更是缺乏生活常识。面粉也不溶于水,馒头、发糕等不是用面粉水溶液制作的,而是面粉和水的混合物,所以添加的颜料不溶于水,并非不可以用来做发糕。

再结合前面提到的,铬黄中铅含量最高可达60%以上,简单点按照50%计算,官方通报检测发糕铅含量为每公斤1052毫克、1340毫克,注意1000毫克才等于1克。

发糕的面、水比一般是1:1,面粉略少一点,这样做出来的才蓬松暄软,适合儿童食用。那么只需要往500克面粉中掺一克多铬黄,最终的发糕含铅量就必然超过1000毫克。

不要觉得1克多很多。小镇用盐对比了下,注意下图,盐勺面积跟1元硬币差不多,而且勺子很浅,而就这点盐,已经有2.1克。大家不妨想想自家做菜、做主食,放的盐有多少?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参考官媒放出来的该幼儿园掺颜料的监控视频,一盆面粉直接就是一大把,要知道铬黄等无机颜料的密度是食盐的3倍、水的6倍、面粉的12倍,可想而知这盆加了颜料的面粉,含铅量有多高。目前还不清楚到底是不是“铬黄”,但考虑到其他含铅颜料普遍含量在1万甚至10万毫克每公斤以上,这仍然严重超标。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至于含铅颜料掺进食物有异味?

首先含铅水是甜的,而且就如上面所说,1斤面粉只需要掺入1克多最终做成的发糕含铅量就会超过1000毫克每公斤,而这种发糕,会不会放入很多糖呢?这就完全掩盖了一切可能的味道,唯一造成的后果,可能就是吃完后感觉口渴,但食用盐或糖摄入多了,也会口渴。

所以,上述四个观点,就都破解了。

简单分析下其他几个怀疑

1、怀疑附近工厂排污导致污染。

被怀疑的工厂就在河边,如果真的是排污导致的,那么整条河都会受影响,在事件发生后,肯定有其他人去做血铅检测,但目前仅仅集中在这家幼儿园。

2、怀疑幼儿园使用含铅地下水。

只需要查下这家幼儿园所在位置以及周边环境,就知道使用地下水的可能性极低,这个幼儿园周围小区房价在7000元左右,在天水属于中等以上小区了,所以周围幼儿园也特别多,竞争很激烈。

该幼儿园使用含铅颜料,很可能就是为了让食物特别鲜亮,拍成视频照片显得好看,吸引孩子家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确保生源。一般的食用色素或者天然的南瓜等染色物质,做熟后颜色并不好看,合理怀疑,不是幼儿园为了省几块钱,而是为了宣传。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更何况,如果这家幼儿园使用地下水,那么肯定不是幼儿园自己挖的,而是跟着小区一起用,确实有的小区在市政供水未到位的时候使用地下水,但一个中档以上的小区,不至于不供水,而且如果是地下水有问题,整个小区必然普遍血铅超标,目前附近小区也没有发现。

3、怀疑幼儿园土壤铅污染。

这跟前两点类似,不可能污染集中在幼儿园这一小块地,如果有污染,附近小区也一定不能幸免。

4、质疑幼儿园食品留样形同虚设,长期含铅没有检测出来。

这里需要说明,一般食品留样,主要关注食物是否变质以及大肠杆菌等超标,而且留样重点是发现问题后溯源用的。正常情况下,本就不可能用不可食用的含铅颜料,所以也是在发现血铅问题后,针对性检测。

可能有人认为就应该全面检测,但问题是资金、人力、设备如何解决?针对一个罕见的离谱问题,是否需要投入如此巨大?那是不是检测出来前,都别吃饭了?别说普遍检测,就算轮流抽样检查,也承受不住。

还要注意官方通报提供的相关信息

7月1日晚18时52分接到报案,市监和公安先介入,随后教育、卫健、疾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加入组成七部门联合调查,取样233份,已经对涉事幼儿园和关联的其他三所幼儿园进行了全面取样调查,网上质疑的水源、土壤以及没有提到的幼儿园设施、幼儿用品等等,都已经取样了最终233个样本查出2个样本不合格,就是通报中提到的留样的三色软枣发糕、玉米卷肠包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在加急的情况下,最起码也得2日得到结果,确认是食品出了问题,于是3日发布公告,而在公告之前,涉案8人已经被逮捕。

要注意,2日甘肃省卫健委抵达天水,4日国家卫健委抵达天水。而8日,联合调查组公布详细通告,也就是说这个通告是在国家、省、市三级全面介入下得出的。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不妨想一想,什么人能量大到,在已经引起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情况下,涉及200多个儿童,这种顶破天的大事的时候,还能够“收买”从国家到省再到市至少七个条块部门,给出一个假证?被怀疑的地方纳税大户,有这能量吗?敢吗?

至于在此期间出现的诸如外地检测和本地检测结果差异很大等问题,这其实可以用很简单的逻辑解释,那就是一开始没想到事情这么大,倾向于把问题说小;等发现检查出血铅异常的孩子越来越多,知道这已经是惊天的大事,就慌了,等统一安排。

这里需要说一件事,现在儿童血铅检测这种数据,已经联网了,医院根本瞒不住,一检测就立即上传,市、省、国家系统都能看到,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能压住的可能,也没人有这种妄想

这就类似现在查酒驾,如在北京,现场吹测之后,数据立即上传系统,只有极个别人有权限调整,但这几个人层级非常高,而且调整也会留痕。这么做本就是要通过新技术遏制人为操控。

还有人质疑所谓的8人顶包

这可是刑事责任啊,而且看官方通报,定的是“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定这个罪名而不是“投毒罪”,已经说明要严办这些涉案人员。因为如果按照“投毒罪”,律师就可以辩护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还存在辩护空间,反而是按照“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情节清晰、证据确凿,而且已经符合加重情节,最终判刑要比按照“投毒罪”更重。

回到开头标题,所谓简单,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是著名的“奥姆剃刀”,意思是在解释现象时,应该选择假设最少、最简单的方案。根据科学和实践,常见原因的概率远远高于罕见原因,正因此去医院看病,一定是先查常见,最后才考虑罕见。

小镇认为,非事件当事人,在面对网络流传的社会热点问题时,强烈建议使用“奥姆剃刀”原则过滤。现在网络速度太快,远远超越人类过往经验,也超越了绝大多数现实工作的速度。比如“血铅事件”,事件在网上爆发只需要一个小时,但要完成233个样品的取样、检测,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锁定问题样本后,还需要完善材料、上报,然后进行处置,这都需要时间。

然而,中国人习惯了网络的超高速,如果官方在12小时内还没有完整回应,就会觉得有问题,但真正有问题的,反而是这种特别着急以至于没有耐心的情绪。所以很多人才建议“让子弹飞一会”,不要急于下论断,等等现实调查结果。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这些年的社会热点事件,反转的特别多,就是因为求证需要时间,而网络只需要随心所欲地表达观点,等事件热度降下来,曾经被这些观点影响的人,未必会关注后续发展,就会在思想上留下不符合现实的误解,甚至对社会和现实产生严重焦虑和不信任情绪

小镇不是阻拦大家去追寻真相,只是提醒注意方法。

看到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先要进行环节拆解,每个环节仅保留最直接证据支持的实体,并且优先验证高概率的假设,如果不能解释问题,再进一步展开。

“血铅事件”为例。

可以拆解为:污染源、传播路径、受害主体、责任方这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只保留最直接的实体。

比如在“污染源”环节,就专注分析食品检测数据,而不要盲目引入很多间接甚至不相关的主体,比如上面提到的有人质疑是不是房地产商搞鬼。

而在分析假设时,按照发生概率排序。先分析食品原料被污染的可能,这是最常见的,然后是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直到怀疑故意投毒,如果都无法解释,才轮到考虑是否存在某种系统性阴谋,比如房地产开发商之类。

也就是从最简单、最直接的逻辑去分析,然后再逐步引入新变量,不要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复杂假设,也就是不要脑补太多。

这件事也提醒各地政府部门,要注意到信息大发展的时代,民众对政府响应速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现实工作又不可能因此就极大简化,毕竟还是要依法、讲程序

不能等到都查清楚了再一次性通报,而是要分阶段,一开始就要在最短时间内公开回应,高频公布进展,在结果出来前,详细介绍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比如1日当晚说已经成了联合组,并且对什么东西进行了取样,2号说正在样品检测中,3号说已经将嫌疑人逮捕。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网络声音,关注大家对什么问题存在质疑,然后有理有据地公开回应。

面对高速信息流和现实慢速调查之间的矛盾,相关部门也可以适用“奥姆剃刀”原则,不要总想着一次性拿出一个最完善、最全面的总结报告,有啥先说啥,尽可能削除民众自我想象空间,直接斩断谣言滋生的链条。

面对此起彼伏的社会热点事件,无论相关部门还是民众,都需要提高。

如果想要减少类似“铅中毒”的伤害,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要让孩子习惯食物的本来颜色,而不是以儿童喜欢为由,搞得五颜六色,这同样是敬畏简单。

昨天甘肃提级调查,但这不代表之前通报结论有问题,因为8日的通报,已经是在国家、省级介入下公布的。公开提级恰恰说明事件本身的严重性,省级公开介入联合相关部委,得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类似“720”特大暴雨调查。

(写在开头:要注意下文数量单位,每升对应微克μg,每公斤对应毫克mg)

中国人往往高估政府的力量,觉得政府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如果不做,就认为是政府内部有“坏人”。但事实并非如此。政府掌握的力量当然强大,但改革面临的阻力也非常大,而且这种阻力往往来自人民内部,改革本质就是“破坏性重塑”,这就意味着,当改革开始的时候,首先到来的是利益受损者的强烈反对,获益者尚未出现,而从人性角度,利益受损者更倾向于站出来反对,获益者往往默不作声。

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后,首任特首董建华在首份施政报告中雄心勃勃地提出十大工作计划,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八万五计划”,即每年兴建公营和私营房屋单元不少于8万5千个、十年内全港七成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三年,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这项改革当然是有利于大多数香港居民,然而这项改革刚开始,就遭到强烈反对,大房地产开发商制造舆论,煽动部分香港民众强烈抗议,反对政府干预房地产的市场经济,最终“八万五计划”半道夭折,香港民众居住难始终没有解决,直到2023年才再次提出类似计划。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这次“铅中毒”事件也是类似的。在这起事件中,有三件事比较令人奇怪:

一是为何一开始发现儿童铅浓度异常没有引起重视?

二是为何当地医院称血铅浓度每升200微克以下“没事,不用住院”?

三是为何纷纷跑到西安检测治疗?

第三点很简单,中毒科医生本就不足,而铅中毒治疗对医疗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很高,因此西北地区能够提供全程治疗的医院很少,西安是距离最近的。比如精确的血铅浓度检测设备,一台就是几百万,而进行降血铅的治疗,还需要关注脏器情况,也要求设备和经验技术的支持。

何况自家孩子都血铅异常甚至铅中毒了,当然要去知名大医院,到了大医院,当然要重新进行血铅浓度检测。相比指尖血检测,静脉血检测才更精准,对环境、检测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一般三甲医院未必能够精确测量。

一、二点原因也不复杂。

虽然经过30多年的治理,中国城市儿童血铅浓度已经从1997年至2000年的每升98.56微克,下降到2001至2010年的每升69.61微克,再到近年来的每升30微克左右,但儿童血铅浓度超标仍然较为严重,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报告,中国血铅浓度高于每升50微克的儿童人数估计有3123万人。(数据源:国土资源部下属研究所韩志轩等2017年发表论文《中国城市儿童血铅含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这是不是看起来很吓人,然而这已经是30多年强化治理的结果。想想看1997年到2000年儿童平均每升98.56微克,意味着大概一半儿童血铅超过每升100微克。而每升30微克,即使按照正态分布,也一定有不少孩子血铅浓度超过每升100微克、200微克,按照2006年原卫生部制定的《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分别对应“高血铅症”和“铅中毒”。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比如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杜悦新等人于2022年发表论文《2016—2020年天津市59203例儿童血铅水平动态分析》,该论文统计了天津59203人次的儿童血铅检测情况,统计显示历年血铅中位数为每升69.4微克、64.73微53.7139.5335.66,而“高血铅症”检出率分别为7%、2.88%、1.14%、0.88%,也就是说哪怕到2020年,天津仍然有接近1%的被检测孩子血铅浓度超过每升100克。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这个100克的浓度标准,来自美国疾病防治中心1991年确定的血铅中毒阈值,当时研究认为超过这一标准,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需要进行干预;2003年前后,新研究发现,哪怕血铅浓度超过每升50克,仍然会造成儿童认知功能障碍或神经功能损害,因此,如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进一步下调血铅浓度干预的参考值。

欧洲目前普遍执行每升50克标准,2021年美国根据美国儿童血铅水平的第97.5百分位,设置为每升35克,这个第97.5百分位,意思是当时统计美国有97.5%的孩子血铅浓度低于每升35克。

这里可能会有读者疑惑:不是说美国存在严重的“铅水管污染”吗?为什么美国儿童血铅浓度含量这么低?这是因为美国高度分化,由于持续几十年的去工业化和无铅化,美国多数儿童血铅浓度迅速下降,但贫民区、铁锈带反而更加严重。

但注意,无论每升35克、50克还是100克,都是提醒高度关注,需要采取行动找出铅来源,并非含量低就无害。根据目前人类的研究,在日常可以接触到的常见金属中,铅是唯一在人体内毫无生理益处、纯粹具有毒性的重金属,哪怕是剧毒的砷也可以用于白血病治疗,而汞还能用于牙科合金,唯独铅在任何剂量下都有害无益。

而由于儿童对铅吸收效率更高、排出速率更低,而且铅还能导致儿童永久性损伤,铅就成为唯一被国际社会系统性淘汰的常见金属。

2021年10月,世卫组织发布《世卫组织铅暴露临床管理指南》,建议对血铅浓度超过每升50克的人员,应确定铅暴露的来源,采取适当措施来减少和终止暴露。(注意下图单位为每分升5微克,10分升等于1升)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同样在2021年,国家卫健委牵头制定新的《0—6岁儿童血铅参考限制标准》,准备更新2006年每升100克的血铅浓度标准,调整为世卫组织新划定的每升50克,然而征求意见稿发布后,直到现在,仍然未确定为正式的执行标准。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原因就在于这一标准遭到了抵制,涉及面太大,而又缺乏全民的普遍支持。中国在降低铅污染方面,其实属于比较激进的,也遭到了很大阻力。

除了从事冶炼、电池制造等含铅行业导致的职业暴露,一般成人以及儿童血铅来源主要来自空气、食物和环境接触,空气和食物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在中国,比较普遍的规律是:城市儿童血铅浓度高于农村、南方城市高于北方、男孩高于女孩,就与上述三者有关。

国家按照危害严重度进行了30多年的治理。

早在1981年就出台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明确禁止铬黄作为食品染色剂,之所以禁止就是因为当时很多小作坊滥用含铅色素制作糖果、糕点等食物,导致儿童铅中毒事件频发。

到了1991年,颁布首个车用无铅汽油标准,明确规定汽油中不得含铅,开始推动汽油标号提升和去铅化,1993年正式启动汽油无铅化计划,将“2000年实现全国汽油无铅化”列为正式目标,然而根本压不住,含铅汽油仍然大行其道。

1997年一次针对北京儿童的检测,发现北京儿童血铅均值高达每升97.1克,这一事件加速了无铅化进程,1998年国办发布通知,要求2000年1月1日起所有汽油生产企业一律停止生产车用含铅汽油。

最终2000年6月全国全面实现汽油无铅化。

解决无铅汽油问题后,由含铅尾气导致的城市儿童血铅浓度严重超标的情况得到迅速好转。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王冰等2013年发表的《我国禁用含铅汽油后儿童血铅水平的变化》,禁用后,2002年之前、2003年至2005年、2006年至2008年三阶段,儿童血铅均值分别为每升85.02克、83.63克、61.82克,大于每升100克的比率分别为27.68%、25.97%、10.9%。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含铅尾气解决了,新的挑战又来了。

入世之后,中国经济迅猛增长,带来了旺盛的电力和金属冶炼需求,而煤炭、钢铁等矿物中本就含有铅,那时候环保要求低,尤其铅锌冶炼厂导致的血铅事件频发,比如2006年天水铅中毒事件、2009年陕西凤翔血铅事件。

同时中国人普遍收入提升,带来了更旺盛的家装、购物需求,而当时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铅含量普遍超标,儿童玩具、设施等使用的涂料中也含有过量的铅。

还有以电动自行车等产业驱动的液态铅酸蓄电池的急速扩张,以及缺乏环保监管的废旧金属回收导致的环境污染,这就导致虽然基本解决了含铅汽车尾气的问题,但中国儿童血铅含量仍然普遍高于每升50克。

在这一背景下,环保开始加强。比如2009年出台国标《玩具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规定玩具涂料中铅含量不得高于每公斤600毫克,仍然大于欧美90毫克的标准,劣质含铅玩具有所减少,但仍然泛滥。

这也是标准制定的为难之处,标准高了,大片企业活不下去,标准低了,污染问题难以解决,也只能循序渐进,如果想要一步到位,就连改善都可能做不到。

再然后,2009年国办转发了《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年出台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将铅、汞、镉、铬以及类金属砷作为五大重点防治重金属污染物,开始了去铅化的攻坚阶段。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但含铅物质太多了,防不胜防。2015年还出现了一起标志性事件,那就是“江苏毒跑道”事件,江苏多地校园塑胶跑道使用了带毒的黑色塑胶颗粒,检查发现跑道铅析出量超过标准的30倍,导致在校学生陆续出现流鼻血、眼睛流泪、咳嗽、嗓子痛、呕吐等不适症状。

这就促使2018年出台了国标《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对中小学塑胶跑道等合成材料面层严格要求,要求铅含量低于每公斤90毫克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民众对环保的要求压制了部分含铅产业的利益,促使更多领域开始加强铅管控。比如2020年更新国标《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建筑用墙面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要求木器涂料、建筑用墙面涂料中铅含量低于每公斤90毫克

一直有呼声全面加强铅监管,但紧接着就是贸易战、疫情的连环冲击,涉及就业和民生,阻力非常大。比如2015年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就发布《中国淘汰铅涂料的倡议书》,呼吁全行业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但是受到种种因素限制,倡议效果很差。

但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环保领域的支持力量开始壮大,越来越多的民众渴望更环保的环境,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始进行无铅化转型。如这次“血铅事件”,大兴颜料发布声明,强调自家的“工业级有机颜料”不含铅,这就是典型代表。

而更具实力的涂料巨头也在转型,比如三棵树董事长洪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就在2023年提出政协提案,建议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限制含铅涂料使用,对公众尤其儿童可直接接触到的场景面漆实施强制性低铅标准,基本就是每千克90克以下,并且还要填补工业涂料用于民用场景的监管漏洞。

还是今天题目阐述的关键点:即使是利国利民的改革,也必须获得全民的公开支持。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获益的民众很少出来支持,反而是少数利益受损的民众反对特别强烈,相关部门在无法获得足够支持的情况下,很难顶着压力推进。

于是就能看到,每一次恶性社会事件之后,都会出现极大推进监管改革。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中国乳业监管改革,更带动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全面提升;而2012年发生的全国范围严重雾霾,让治理大气污染,获得全民的普遍支持,这才能够开展影响数千万人生计的环保风暴,打响了持续数年的“蓝天保卫战”;连续出现的江河湖海恶性水污染事件,也让水源治理成为重中之重。

于是到“十四五”期间,中国大气、水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常态。

更艰巨的是土壤治理。

早在2016年就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当年还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征求意见稿,而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土壤污染防治将成为最核心的任务之一,2024年已经印发了《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的一个重点,就是铅污染。

注意此前无论含铅汽车尾气、工业废水废气、含铅涂料等等,产生的铅污染并没有消失,而是沉积在土壤中,尤其是城市和工业区土壤。自然状态下,中国离城市远和未污染土壤的含铅量一般在每公斤10到30毫克,而根据陕西师范大学李小平等2015年《我国城市土壤铅与儿童血铅空间分布格局》,当时中国城市土壤含铅量平均为50.82克,大大超越自然值。

面对“铅中毒事件”:敬畏简单,减少脑补

而土壤中含有的铅,一旦出现扬尘进入空气,被人体吸收后,必然导致血铅浓度上升。

这是一项非常长期的任务。按照规划,“十五五”期间,需要对土壤重度污染区域进行针对性治理,成本极高,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理,方法很复杂,不在此赘述。而针对城市和一般工业区普遍的铅含量超标,不可能采取普遍治理的方式,只能通过间接的低成本方式减少铅污染。

最直接的就是提高绿化,减少扬尘,还可以针对性种植如蜈蚣草等植物,从土壤中吸附铅、砷等重污染物质。这已经有成功案例,2001年山洪冲垮广西环江县上游选矿企业的尾矿库,导致出现严重重金属污染,就是通过种植蜈蚣草慢慢修复,然后使用其他植物一点点改善,2012年终于可以长庄稼了,但成本很高,仅种植蜈蚣草,每亩受污染土地就至少需要1万元投入。

普遍的城市、工业区土壤铅超标,也是儿童血铅浓度近年来下降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也不用紧张,目前普遍低于每升50微克,基本不用担心,需要注意意外铅来源的危害。

但土壤治理反而是相对容易解决的,真正的难关还是来自经济和产业的博弈,这背后是很多人的生计。比如需要针对铅酸电池相关产业进行环保改造,加强地方冶炼厂环评标准,还要对涂料、装修装饰、玩具等相关行业提高标准,这必然会导致一大批企业倒闭。

从总账上算,这当然利远大于弊。血铅浓度每升下降10克,儿童智商就可以平均提高0.4到0.7分,通过减少医疗健康支出、提升劳动生产力,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

但问题还是开头强调的,改革缺乏全民支持,要想推动改革就必须顶着利益受损方推进,难度极大,受损方也会导致舆论变形,而利益受益者往往漠不关心,甚至会受舆论影响站在反对改革的一方。

从这个意义上讲,2025年发生的“血铅事件”当然是不幸的,只是从全民角度,这场发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首次“铅中毒”事件,引发的全民关注,恰恰可以大大压制反对改革的声音,至少在关键的“十五五”环保相关规划制定中,只要拿出这一事件,很多反对声音就被压住了,必然加速去铅化改革。

比如校园就可以严格推行更严格的铅检测,血铅参考标准也可以从2006年的每升100克降低到50克,推动相关领域加大环保投入。

如果全民理性水平普遍提升,不需要重大恶性事件,也能够踊跃站出来支持利国利民的改革,而不是成为被舆论之风吹得东倒西歪的墙头草,这该有多好。

所以,激发民智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搞所谓的“愚民”呢?

源自:大树乡谈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