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线观察之六

2025年07月11日,22时42分31秒 国内动态 阅读 9 views 次

积极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线观察之六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题:积极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线观察之六

新华社记者韩洁、赵文君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客观要求。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推进法治化市场监管……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各地各部门持续创新举措完善公平竞争、信用监管等制度规则,推进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切实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努力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统一监管 让市场竞争更加公平有序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位于江苏常州的天合光伏产业园。智能工厂里,太阳能电池组件在生产线上按序流动;展示墙上,密密麻麻的证书印证着这家新能源企业的创新成果。

7月3日,天合光能对外宣布与奥地利一家能源巨头公司签署协议,将在未来5年内为其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项目提供超过700MW的可靠高效高性能光伏组件。

就在同一天,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了一场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提出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致力于技术创新,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塑造我国下一代光伏产品的竞争优势。

“这次座谈会让我们感受到监管层引导行业有序竞争、加快提质创新的决心,给予行业巨大信心。”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的话,道出行业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内卷式”竞争让不少行业和企业深受其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时,再次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公平统一监管,净化市场生态——

天津精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通过广播、微信平台销售假冒中国农业品牌“小站稻”大米,四川省白月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电商直播平台销售假冒商标侵权商品……7月初,市场监管总局集中曝光一批通过侵权假冒破坏公平竞争的典型案例。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离不开政府部门重拳整治市场乱象,持续优化制度建设。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于今年4月20日施行,加强源头约束;自2025年4月至12月开展整治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专项行动;多部门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

一项项维护公平竞争的举措相继推出,更好培育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成长“土壤”。

坚持苦练“内功”,加强行业自律,推动创新发展——

在武汉,东风汽车牵头成立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在合肥,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超级工厂,通过自研算法及工业级监控机器人等不断提高产品检测精度……记者在一线感受着汽车产业的创新脉动。

1个多月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发出中国汽车业的共同声音:“价格战”没有赢家,坚持创新才是制胜之道。

2022年修改的反垄断法,将“鼓励创新”写入法律条文。调研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不少企业深受“内卷”之苦,愈发认识到要想在竞争中突出重围,关键要修好创新这门“内功”。而政府部门在惩治垄断行为和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持续发力,并与信用监管联动,实现对低质恶性竞争行为的多维约束,引导建立公平竞争、诚信为本和创新发展的互动机制,充分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更多行动在推进,更多共识在凝聚——优机制、破壁垒、护公平,更好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才能让经营主体活力充分涌流,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向好。

监管为民 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企业和群众。

“以往不同部门多次检查,我们要反复准备材料,现在一次就能完成多项检查,既没耽误营业,还能清晰了解各方面规范。”湖北黄石某酒店负责人蔡先生说。

前不久,黄石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对辖区酒店开展“综合查一次”活动。司法机关行政执法监督人员全程参与现场监督,同时引导企业依法经营。

这一活动,正是今年3月以来在全国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缩影。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必须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动真碰硬。

针对乱收费问题靶向攻坚,严查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超标准收费、转嫁审批成本等违规行为;整治行业协会商会利用行政影响力强制收费问题;强化陆路、海运口岸等交通物流领域收费监管;全面清理存量涉企收费政策,严格开展新政策的合规审查……

治理涉企乱收费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针对部分领域的乱收费问题,监管部门综合施策、重拳整治,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既要刀刃向内,紧盯“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问题真监督严查处,又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管局曾收到49封举报信,矛头直指辖区内众多木材商户在电商平台标注的木材“产地、等级、小头直径、含水率”等多项参数缺乏检测依据,涉嫌违反广告法。甚至有举报人要求,对每家商户处以20万元至100万元罚款。

“平台要求填参数,我是按行业经验填的数值,怎么就被投诉了?”木材经销商陈先生感到困惑。

集中约谈涉事商户,调研摸清行业特性,当地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木材作为非标准化天然产品,难以像工业品一样提供统一权威检测。原木做全项检测的费用甚至高过利润,小微商户难以承受。最终运用“首违不罚”“过罚相当”等柔性执法手段,依法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

记者调研发现,如何在保持监管力度的同时推进服务导向,是执法部门正在破解的课题。

上海出台市场监管领域不予行政处罚和减轻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细化轻微违法不予立案的程序;江苏开展“信用+”渐进式执法试点,探索在执法中运用信用合规、信用承诺、失信惩戒等信用监管工具,将信用“软”约束与执法“硬”震慑相结合;深圳龙华区建立“柔性执法”机制,对主动自查自纠的轻微违法企业,开通免罚清单绿色通道……

“执法不等于一罚了之,最终目的是让经营主体树立高度自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表示,规范涉企执法是服务型执法理念落地的生动实践,让市场既有秩序井然的安全感,更有生机勃勃的创新力。

筑牢根基 让法治化市场监管走深走实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场监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好法治监管的支撑保障作用。

夯实法治基础,必须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规则体系。

今年5月20日,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以法治的稳定性增强企业发展的确定性。

“民营经济促进法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将党中央对民营经济平等对待、平等保护的要求落实下来,为我们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谷丰源集团董事长王启一对记者说。

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提请审议,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自今年10月起施行……今年以来,我国市场监管领域立法进度不断加快。

“保障公平竞争有法可依,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公平竞争。”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王先林说。

让市场更有效,需要推进法治实施,厘清政府的权责边界。

对于无码执法,企业可以说“不”。重庆市渝中区推行“扫码入企”,增加执法透明度,避免随意检查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若没有执法码,企业有权拒绝检查并留存相关证据,还可以向区级司法行政机关申请执法监督。

吉林建立“无事不扰”的白名单制度,将信用风险等级为A级,且“近3年无较大处罚、无安全事故、无信用污点、无拖欠款项、无偷税漏税”的经营主体纳入其中,并通过配套激励措施赋予发展新动能,释放经营主体活力。首批入选白名单的13.5万户经营主体中,有9.7万户个体工商户,吉林也成为全国首个将个体工商户纳入白名单管理的省份,标志着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在普惠层面取得突破。

不断加强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制定行政许可事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动态调整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全面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监管有作为,市场才更有活力。

(来源:中证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