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迎DeepSeek时刻,中外产业协同大势所趋

2025年07月10日,20时21分48秒 投资建议 阅读 7 views 次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创新药发展已进入关键突破期,当前正加速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那么,中国创新药如何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如何让金融“活水”精准地灌溉创新土壤?在近期召开的陆家嘴金融沙龙上,多位产业界、投资界、学术界专家以“资本驱动生物医药产业跃升”为主题,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共同探讨了上市问题,并深度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

汉康资本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苑全红认为,中国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已经到来。当资本、政策与创新形成共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迎来从“创新输入”到“创新输出”的质变。未来十年,随着更多突破性药物上市、国际化合作深化,中国有望重塑全球医药创新格局,让更多“中国智造”惠及全人类。

中国正加速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从基因编辑到AI制药,从细胞治疗到合成生物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塑着行业格局,而资本正是这场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加速器”。

回顾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起步与发展历程,和誉医药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耀昌称,2003年~2007年,CRO企业因承接欧美订单而迎来爆发期;2007年~2012年,跨国企业来华建立研发中心,众多中国科学家积累了宝贵经验;2014年起,资本活跃、医改推进、人才储备充足,催生了大量生物医药企业。

“尽管行业起步仅十余年,且新药研发周期长达10~15年,但本土成果已悄然崛起:创新药专利数量已超越欧美,在ASCO、ESMO等国际知名的肿瘤学专业学术组织上,中国企业演讲内容占比达30%,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徐耀昌说。

赛诺菲大中华区战略与业务发展负责人杨樱也称,当前,在全球25家管线最多的公司中,有9家来自亚洲,其中,恒瑞医药90%以上的管线产品,中生股份、石药控股80%以上的管线产品都由内部研发生产,这意味着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创新能力已经崛起并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当前,中国正加速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苑全红称,中国创新药专利申请量占全球21.9%,临床阶段候选分子占比30%,2024年跨国公司引进的创新药中31%源自中国。政策层面上,随着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改革、科创板允许未盈利药企上市等举措,也构建了从研发到资本化的完整生态。

关于近十年来中国生物医药研发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的原因,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推动,一是资本的涌入为生物医药研发注入强劲动力。自2015年以来,超5000亿元风险投资投向该领域,吸引了众多高质量人才参与创立生物医药公司。这些公司的发展带动了合同研究组织(CRO)的发展,它们在新药研发各环节提供国际标准测试服务,降低研发难度成本,加速研发进程。二是国家政策支持也为生物医药研发提供保障。药物审评速度大幅加快,审评流程从数年缩短至数月,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投资回报效率。

谈及研发模式时,马大为称,中国过去十年主要遵循“Metoo”(模仿式创新)和“Mebetter”(改进式创新)的跟踪性创新模式,在已有药物靶点基础上改进优化,风险小、成效显著。但由于过去几年在相同靶点上重复投资,导致竞争过度和资源浪费。总体来讲,社会意义很好,如国内患者用上了疗效好且价格低的创新药,培养了与国际接轨的创新药研发人才,建立起有快速转化能力的创新药公司,为原始性创新奠定了基础。

资本在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太保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柏佳洁称,生物医药行业具有“三长三实”(研发周期长、回报周期长、投资周期长;实体企业、实体经济、实体项目)的特点,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可发挥独特作用。政策层面,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险资加大对生物医药等领域投资。

据她介绍,中国太保在生物医药赛道布局多只基金,大健康一期、二期基金及即将成立的战新并购基金,总投资金额超950亿元,覆盖众多医疗企业。同时,围绕保险主业构建“防-诊-疗-复-养”服务体系,打造医疗生态圈,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中外进一步融合大势所趋

中国的创新药,一方面满足中国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另一方面参与全球合作,参与全球竞争,惠及全人类。

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杨樱看来,对于大型跨国药企来说,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自身研发管线的能力,另一方面则需要积极寻找外部合作机会。中国药企在全球临床试验布局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为跨国药企与中国药企合作提供了机会。

杨樱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创新药的生态体系建设需要中外力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市场上的崛起,与跨国药企合作潜力的增加,叠加政策变化对产业协同发展的潜在影响,中外的进一步深度融合仍是大势所趋。

上海张江作为“中国药谷”,聚集近半数创新药企,成为产业核心阵地。近年来,默沙东、辉瑞等跨国巨头分别以33亿、60亿美元的高价引进中国创新药,显示了中国研发的全球竞争力。

这一现象背后是国内系统性优势的集中体现,即中国药企以欧美1/3至1/5的成本、1/2的时间完成同等研发,这是政策支持、资本赋能与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合力。

“未来5~10年,随着跨国制药公司大量重磅药专利陆续到期,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合作的核心枢纽。”苑全红指出,未来,中国创新药不仅要满足国内健康需求,更需在全球市场(美国占45%、欧洲占20%)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资本的角色不仅是财务投资,更需在早期识别突破性技术,连接全球资源,助力企业跨越“死亡谷”。

马大为也称,过去十年,中国的基础研究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通过风投投出来这么多的公司,都有成果转化的能力。这两股力量的加合,使得中国的生物医药无论在跟踪性创新上,还是在原始性创新上,将来10年都有很大机会。

“在目前资本寒冬下,希望政府和投资人珍惜我们已经来之不易的进步,对踏实的创业者有更好的耐心。”马大为说。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