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技术快速突围,资本如何进一步赋能?

2025年07月10日,20时11分43秒 投资建议 阅读 5 views 次

中国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技术迭代的瞬息万变、资本与产业需求的适配难题,以及全球竞争格局下的协同困境,生物医药参与方仍需进一步探索破局之道。

在近期举办的陆家嘴金融沙龙上,多位产业界、投资界、学术界专家以“聚势·破局:生物医药产业与资本的协同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了中国生物医药在国际所处水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资本的赋能路径。

嘉宾一致认为,国外公司对中国生物医药质量的认可度正在逐步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跃升还需多方协同,比如:政府优化审评审批与支付政策,资本提供长期耐心支持,企业提升全球运营能力,科研机构强化源头创新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危与机并存

相较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科研处在怎样的水平,中国做Biotech(生物技术)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在中国创新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成为市场的关注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表示,从基础科研层面看,中国在化学合成这一制药关键环节的研发水平与技术研究很高,能与欧美顶尖实验室媲美。尽管在生命科学领域,因研发周期长、系统复杂,中国与国际高水平同行还有一定差距,但随着基础研究与转化研究深入紧密结合,未来有望在原创靶点与原创新药发现上有所突破。

科技成果转化是生物医药研发的关键一环,马大为建议,基础研究人员应多将成果应用于生产,关注工作长期的影响与潜在价值。此外,高科技公司与高校、研究所交流合作也需加强交流,充分挖掘高校研究所潜在创新资源

放眼全球,在医药创新版图中,跨国药企仍主导市场。在汉康资本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苑全红看来,超半数创新药最初由Biotech企业研发,后续由跨国公司进行全球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

相比美国和欧洲,中国做Biotech面临哪些机遇、挑战?和誉医药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耀昌认为,中国发展Biotech具备人才优势,科研人员专业勤奋、团队协作高效,且国内临床数据良好。但企业在创新药海外拓展上存在临床试验资金不足、缺乏海外监管沟通人才等难题,需与资本合作破局。

“随着行业的发展,国外公司对中国生物医药质量的认可度正在逐步提升。”徐耀昌分享道,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公司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国内临床医院和医生对数据质量的严格把控。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在早期研发和临床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国外水平。

作为跨国制药公司,赛诺菲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标准就是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病人的需求,是否在同类产品中具有领先地位,以及数据的质量是否可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产品未来上市后的商业潜力。”赛诺菲大中华区战略与业务发展负责人杨樱说。

针对地缘政治和美国药价政策可能对跨国药企与中国药企合作产生的影响,杨樱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中国和美国的药价存在巨大差异,而美国政府提出的最惠国待遇政策,虽然目前尚未对中国产生直接影响,但未来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给跨国药企带来了较高的风险,未来趋势需要密切关注”。

资本如何赋能

在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过程中,资本起到了较大的催化和支撑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险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其中,2025年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提高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以及对国有保险公司经济绩效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

那么,资本在投资生物医药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作为险资,我们是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并不择时,我们是长期、持续地投资,所以我们会持续为产业带来新鲜的资本。”太保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柏佳洁说。

就投资逻辑而言,柏佳洁称,中国太保在生物医药赛道布局多只基金,大健康一期、二期基金及即将成立的战新并购基金,主要投资于国产替代、创新出海、银发经济、健康生活四大主题,聚焦创新药、创新器械、医工交叉、医疗服务、消费医疗五大赛道。

值得关注的是,医保局将于今年发布丙类目录,主要聚焦创新程度较高、临床价值巨大、患者受益显著的创新药,但因超出“保基本”的范围,暂时无法纳入基本医疗保障。目前医保局已经引导商业健康险将丙类目录纳入商保赔付的范围。

对标海外,中美创新药商保支付比例差距巨大。柏佳洁举例称,美国商保每年医疗支出约1.3万亿美元,占整体支出比例超过30%。中国商保每年医疗支出仅2800亿元,不足医保支出的10%,而且当前医保支出多以仿药和中药为主,创新药的比例仅为3%,未来创新药商保支付的空间巨大。

在柏佳洁看来,中国健康险、医疗险整体的发展速度没有达到预期,主要存在三个痛点:一是中国老百姓对购买健康险、医疗险的意识不强,自付购买商业健康险比例远低于美国;二是保险公司缺乏医疗领域的专业数据,难以量化风险,导致产品定价和理赔困难;三是医保控费手段不足,缺乏有效的控费和理赔流程。

对于如何突破上述痛点,柏佳洁建议,加强与医保局、卫健委等部门的合作,探索数据共享,同时推动丙类医保目录的实施,制定合理定价和理赔流程,以促进健康险的发展。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