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晖君和王兴兴,打起了人形机器人关键一仗
文 | 硅基研究室,作者 | kiki
科技圈近期的最大风口,只属于人形机器人。
7月初,宇树科技传出将选择科创板作为上市地点,几天后,智元机器人以一场「独角兽收购上市公司」的操作,引发市场对其「是否借壳上市」的猜想。
无论消息是否属实,一个确定性的趋势是——争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战争已经打响,而作为当下人形机器人估值最高的两家企业,围绕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间的比较从没有停止。
1、「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为何如此重要?
2025年过半,找钱,成了人形机器人公司的KPI。
据华芯资本统计,2025年1月至7月,中国内地机器人行业共发生 158 起左右投融资事件,几乎每天就发生一起投融资事件,平均金额总计超 300 亿元人民币,远超过24年全年金额。
而智元和宇树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目前的百亿估值企业,无疑最受市场关注。
无论是被传科创板上市的宇树,还是用「聪明办法」赶考IPO的智元,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快地向「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奔跑。
为什么「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如此重要?
首先,是用「第一股」卡位赛道心智。比起动辄百页、充满专业术语的招股书,「XX第一股」显然更容易打动人心。
其次,上市的本质是对企业未来收益的折现,通过上市企业可支配的资源更多了,而人形机器人此类硬科技本身也是烧钱的赛道,上市所募得的资金也可以继续扩大身位优势。
除此以外,对国内大多数创投机构而言,上市依旧是主要退出路径,但IPO需要排队周期。据「第一财经」此前的统计数据,港股排队的AI企业已超20余家,较往年同期明显激增。
这也是为什么智元此次会通过二级市场灵活的资本运作,以创始人团队设立SPV(由智元机器人董事长、CEO邓泰华实际控制的智元恒岳和致远新创合伙),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取得上纬新材这家上市企业的控制权。
长期专注在投资并购领域的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奋认为,智元其实用了一套「创始人SPV + 分步收购 + 换股重组」的组合拳,绕开了IPO排队的慢车道,不仅实现了控制权转移,更为未来业务装入、资本运作预留了空间。
这是一种更主动、灵活的退出机制,看似另类,但智元也并非是个例。今年3月,哈啰出行就以类似的方式取得了「共享单车第一股」永安行的实际控制权。
对于智元此次的操作,业内人士也褒贬不一:一类认为,在当前资本市场存在广泛的估值倒挂,在退出难这一现实情况下,智元通过一二级市场联动的方式,对机器人此类高估值赛道的退出具有启示意义,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人型机器人发展尚在早期,这种灵活的操作也是一把双刃剑,会助推行业的浮躁。
2、具身智能界的「大疆和华为」,两类发展路径
曾两次参与宇树科技融资的容亿投资高级合伙人顾巨峰在近期一场会议上坦言,今年下半年机器人行业会迎来上市潮。
宇树和智元打响了争夺「人形机器人IPO」第一枪,但它们所代表的是恰好是两种差异化的中国具身智能发展路径。
除了创始人都为90后外,从产品线和应用场景看,两家公司存在共性特点。
在产品线上,截至目前,两家公司都拥有较为完整和庞杂的产品矩阵,不只做「人形」,还卖机械臂、灵巧手、激光雷达等一系列零部件。
从做通用人形机器人起家的智元,目前设有远征、灵犀和Genie三大产品线,除了人形,它还有足式、轮式多种形态产品。
宇树从做机器狗起家,包括四足机器狗(Go系列、B系列)和人形机器人(H1系列、G1系列)等整机。
在应用场景上,两家都同时做to B和To C两个市场。
面向消费级市场,供娱乐和科技爱好者尝鲜,面向B端,两家都面向工业等领域落地行业性解决方案。智元机器人不久前就联合安努智能在汽车零部件企业富临精工的绵阳工厂展示了其通用具身机器人A2-W的上岗案例。
智元远征A2-W作业现场 来源:智元机器人官方
但具体到商业化进程、战略打法和组织结构上,宇树和智元则太不一样了。
首先,在商业化进程上,宇树相对领先智元。宇树创始人王兴兴此前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宇树科技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且自2020年以来,已连续五年实现盈利。
商业化速度背后,是量产规模的差异。2024年,宇树人形机器人交付量已突破1500台,还交付了2.37万台机器狗。而智元在年初则官宣,其已交付了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包括人形机器人731台,轮式机器人269台。
商业化落地快慢,是战略选择的不同。
宇树强调硬件优先驱动,王兴兴早年通过电机、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自研,整合硬件供应链,降低成本,这也是其被称为「价格屠夫」,快速量产的关键。他曾在采访中直言:“成本一直是我们做所有东西的KPI,核心就是要赚钱」。
智元则更偏向软硬一体,做全栈技术研发和全产业链,这也意味其模式更重。
具身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构建,在生态战略上,宇树更像是产品驱动,智元则更像是平台驱动,前者像「具身智能界的大疆」,后者则是「具身智能界的华为」。
所谓的产品驱动是指,宇树向生态方输出的是「机器人成品」,比如4月,长城汽车与宇树达成的合作,双方聚焦「越野车+机器狗」的探索。
智元则是通过「平台驱动」,今年以来,智元通过合资与投资加速自身商业化,比如和软通动力合资打造软通天擎机器人,还和大丰实业、富临精工、蓝思科技、均普智能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有生态方形容智元的角色:“聚焦在本体和算法方向提供最好的基础本体和模型算法”,换句话说,智元更像是一个具身智能卖水人,承担的是基础设施平台角色。
战略背后是组织形态的变化——智元高管背景中有众多「华为系基因」,董事长兼CEO是前华为公司原副总裁、计算产品线原总裁邓泰华,首席运营官邱恒是前华为中国政企业务CMO、合伙人兼营销副总裁姜青松是前华为P&S解决方案产品管理部部长。
相比之下,宇树高管团队中有很多为王兴兴的旧识。联合创始人陈立是王兴兴的同学,曾在海康工作,机械负责人杨知雨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与自动化专业,也是宇树的「元老」。
同样是创业公司,两家企业的形态走向分化——智元是自带大公司经验做创业公司,而宇树更像是典型的创业企业。
用大公司高举高打的方式,这也注定了在具身智能发展早期,智元必须多线作战,商业化是其中一个「任务」,更多的资源要投入到包括底层技术、硬件、软件、算法、数据、供应制造等系统性工程上。
用创业公司的形态奔跑,也注定了王兴兴需要把赚钱摆在台面上。
3、小天才和小发明家,两类人殊途同归的创业
2016年,王兴兴和彭志辉都面临人生的一次选择——是否继续创业。
毕业后顺利拿到大疆offer的王兴兴,在那一刻选择辞职、创办宇树,彼时还读研的彭志辉也首次尝试了第一次人形机器人创业,还拿到了500多万天使投资,但他退出了项目,进入OPPO、华为等大公司工作,后来人们更熟悉他的身份是——华为天才少年和B站UP主「稚晖君」。
选择不同,源自不同的性格底色,尽管如今他们都共享着「具身智能创业者」这一身份。王兴兴被人们定义为「小发明家」,他偏科严重,但从小动手能力强,在和俞敏洪的一次对谈中,他形容自己从小经历的是「放养式教育」:“对我帮助很大,非常锻炼执行力”。
王兴兴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敬佩的偶像是雷军,因为雷军总是顺势而为。
从自媒体到大公司,作为「稚晖君」的彭志辉一直活在镁光灯下,从不缺关注,走的也是典型的精英成长路线,但他曾透露自己是个i人,做B站纯粹是因为兴趣,没想到越做越大。和王兴兴不同,彭志辉喜欢马斯克和刘慈欣,他曾经把《三体》看了10多遍。
人们总是将两人拿来比较,但事实上,关于具身智能的创业,小天才和小发明家,实则殊途同归。
除了争夺第一股背后的融资压力外,作为一个早期产业,具身智能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尽管本土制造多个零部件技术已经逐渐收敛,但供应链的本土整合和降本压力仍在。
另一方面,在「大脑」和「小脑」端,技术路径也更为复杂,在运动控制和操作能力之外,特别是「大脑」端的识别和学习能力上,既需要底层通用技术打地基,更需要在真实场景中获取数据。
能否解决这些共性挑战,既关于创业者的生存,也决定了具身智能真正走进千行百业。
参考资料:
1、虎嗅:走进四川这家工厂,我看到了智元机器人的诞生
2、晚点:晚点对话王兴兴:只要足够专注,我不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3、36氪:解剖「智元机器人」:资本棋局和「华为系」操盘手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