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2亿到788亿再冲千亿,这个三线小城市凭什么快速崛起?
文 | 区县那点事
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再次将郴州推向全国新能源产业的聚光灯下——湖南省自然资源厅7月8日宣布,在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成功探获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达131万吨。这一资源规模相当于13个大型锂矿床,为郴州本就蓬勃发展的锂电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进一步夯实了其打造“中国电池之都”的资源根基。
郴州的锂电产业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势头却异常迅猛:从2022年引进多家锂电头部企业正式拉开全产业链发展的序幕,到2023年产值突破502亿元,再到2024年飙升至788.97亿元,同比增长57.16%。郴州市工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至4月郴州锂电产值增速仍保持23.7%的高位,全年有望突破千亿大关。
如此惊人的增速,使得郴州在全国锂电产业版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在这高速发展的背后,郴州锂电产业是如何实现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变?又将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持续保持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
资源筑基 托起“电池之都”
锂电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支柱之一,应用前景极为广阔。从新能源汽车到储能系统,从消费电子产品到工业设备,锂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环保等诸多优势,成为各类产品的首选电源。在全球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锂电产业的市场需求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24年全国锂电行业总产值已超1.2万亿元。
郴州恰好拥有发展锂电产业的资源优势。郴州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拥有上百种矿产资源,其丰富程度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近年来,郴州所辖临武、桂阳、宜章等地相继发现锂矿资源,探明氧化锂储量超过500万吨。除锂矿外,郴州还拥有与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矿产资源近10种。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郴州锂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使其在原材料供应上具备了先天性优势。于是,郴州顺势而为,积极布局锂电产业,剑指“中国电池之都”的宏图。
郴州锂矿虽然在国内发现较晚,但储量惊人、品质优良(高品位锂矿)、开采成本相对较低(无人机吊装+索道运输)。更难得的是,郴州作为传统“有色金属之乡”,无论是矿产采选还是冶炼加工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为其在锂资源开发领域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储备优势。
区位优势则是郴州发展锂电产业的又一张王牌。作为湖南“南大门”,郴州毗邻粤港澳大湾区,便于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同时,省内长株潭地区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深厚积淀,也能为郴州锂电提供产业链协同。2024年4月,湖南省政府出台“锂十条”支持政策,明确将郴州锂电纳入全省战略布局,与长株潭联合申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强化了郴州的区位优势。
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资源禀赋只是产业发展的起点而非终点。郴州曾因矿产资源过度开发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局也在警示:锂电产业绝不能重走“挖矿卖矿”的老路。怎样才能跳出产业链低端供应者的桎梏,让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强劲的产业优势?这成了郴州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做“低端玩家” 抢占价值链高地
“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光靠挖矿卖矿不是长久之计。”郴州市委市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面对时代赋予的新机遇,郴州锂电拒绝成为“低端玩家”,而是要在价值链上谋篇布局,通过构建“锂矿—材料—电池—终端—回收”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实现从资源输出地向产业高地的战略转型。
这一转型始于强有力的顶层设计。郴州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电池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全力推动锂电产业发展。2022年出台的《关于加快电池产业发展打造“电池之都”的决定》,明确提出“锂矿资源就地深度转化”原则。就地深度转化,就是明确资源不外运出郴,不搞低端卖矿,避免沦为单纯资源输出地。在具体的实践中,郴州创新采用“资源换产业”模式,要求开发企业配套下游产能,确保每一吨锂资源都能在当地实现最大价值的增值。
这种全产业链思维很快结出硕果。短短数年间,郴州锂电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初,全市已集聚锂电规模企业199家,7家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在招商引资方面,仅2023年总投资金额就高达1360亿元,更吸引科力远、威领股份2家上市公司将总部迁到郴州。
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最初的以锂矿采选为主,逐步向正极材料、电池电芯、回收利用等中下游环节延伸,初步形成了产业链闭环。
但在全球锂电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当曾经的蓝海变成红海,郴州锂电又将凭借什么实现弯道超车?
创新制胜,科技赋能“弯道超车”
资源禀赋构筑产业根基,全产业链布局铺就崛起之路,唯有创新生态的持续繁荣,方能铸就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尽管郴州锂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初步建立起全产业链,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产业链整体偏重上游,电池制造和终端应用环节相对薄弱。作为后来者,若想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郴州锂电必须通过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来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郴州锂电的创新突围首先体现在强有力的政策引领上。市政府构建了覆盖研发激励、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政策体系,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创新奖励等组合拳,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其引入的“揭榜挂帅”机制更是成为郴州锂电创新的重要推手。政府列出锂电产业关键技术难题,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揭榜攻关,有效调动了创新研发的积极性。三年来,这套机制已助力郴州锂电产业获得68项发明专利,在固态电池、高镍正极材料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产学研深度融合使郴州锂电创新动能持续释放。依托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优势,当地锂电企业构建了“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郴州湘潭大学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湖南郴州安高固态电池研究院等研发机构的相继落地,不仅为产业输送了高端人才,更搭建起了技术突破的加速平台。
2025年6月,在湖南锂资源创新应用大会上,湘潭大学黄建宇教授团队与湖南久森新能源合作在全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方面的技术突破引发行业轰动——采用独创性电解质配方,提高硫化物电池充放电效率,良品率达88%,成本较日企降低42%;通过自主开发快充陶瓷隔膜技术和原位固化技术,能量密度比凝聚态电池行业平均水平高80%。
除了产品技术创新,郴州在锂电产业绿色发展上的探索也值得一提。郴州锂电企业研发出锂渣无害化综合提锂技术,使锂渣量较传统工艺减少50%,并达到一般固废1类标准,可广泛用于建筑、玻璃、陶瓷等领域。这种将锂资源“吃干榨尽”的理念,不仅有效提升了产业附加值,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也为锂电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
郴州锂电产业或许起步较晚,但其全链条布局的前瞻思维和科技创新引领的发展路径,已经让这个湘南城市崭露头角。
这场千亿产业的崛起,关键在于:郴州敢于跳出传统窠臼,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资源开采层面,而是通过制度设计确保资源开发与产业培育同步进行,通过创新投入不断提升要素生产率和循环发展能力,最终实现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电池之都”建设的深入推进,郴州有望成为全国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书写新的范本。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