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人独管”到“团队共治” 公募基金探索共管新路径

2025年07月09日,02时14分32秒 机构观点 阅读 4 views 次

从“一人独管”到“团队共治”

公募基金探索共管新路径

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今年以来已有超700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三人共管甚至四人共管的基金数量也不断增加。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公司正在打造平台化、团队化模式,以摆脱对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依赖,未来基金“团队共治”有望成为趋势

近段时间以来,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宣布增聘基金经理,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当前,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一场管理模式变革,逐渐从过去依赖单个基金经理“独挑大梁”转向团队协作的“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今年以来已有超700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三人共管甚至四人共管的基金数量也不断增加。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行业转型与监管引导共同推动下,基金公司正在打造平台化、团队化模式,以摆脱对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依赖,未来基金“团队共治”有望成为趋势。

年内逾700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

近日,基金经理葛兰掌管的中欧医疗健康发布公告,增聘赵磊为基金经理,与葛兰共同管理该产品。Choice数据显示,葛兰旗下共管理着3只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欧医疗健康规模达311.79亿元,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类医药主题基金。中欧医疗创新和中欧明睿新起点则继续由葛兰单独管理。

近期,多位知名基金经理旗下基金密集刊发增聘公告。7月2日,郑澄然管理的广发成长动力三年持有期混合公告增聘基金经理苏文杰,与郑澄然共同管理该产品。同日,兴证全球基金对旗下3只产品进行“共管式增聘”。兴全合兴混合增聘隋毅与陈宇共同管理;兴全合丰三年持有混合增聘朱可夫,与杨世进共管;兴全趋势投资混合(LOF)增聘谢长雁,与原基金经理董理和杨世进三人共管。

此外,易方达基金冯波、中欧基金王健、华安基金许之彦、兴证全球基金林国怀等公司核心基金经理,6月以来纷纷与增聘基金经理进行合作。

据统计,截至7月8日,今年以来共有超过700只基金增聘了基金经理,已然成为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记者注意到,三人共管甚至四人共管的基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7月3日,惠升惠泽混合一次增聘钱睿南和徐玉良,与孙庆三人一同管理。银华汇利灵活配置混合原有三位基金经理,7月2日再次增聘贲兴振实现四人共管。

基金共管模式优势凸显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当前行业转型与监管倡导的双重驱动下,“共管式增聘”模式的逐渐兴起,为行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动力。

“采用多人共管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是能够提升标的或资产的覆盖度,扩展基金经理能力圈,同时提升策略分散度;二是可有效规避单一责任人决策偏误、操作过于激进等风险;三是避免因个别基金经理离职而导致产品业绩和风格难以持续的问题。”中金公司分析员表示。

中金公司研报显示,美国共同基金管理模式曾历经从“单一基金经理制”转向“多基金经理共管制”的发展路径。当前,多数美国共同基金已由两人及以上的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其中超两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数量占比五成以上,双基金经理超过三成,单基金经理管理的共同基金数量占比仅15%左右。

“‘以老带新’是当前国内增聘基金经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年轻基金经理通过与资深前辈共管产品,可积累实战经验、打磨投资策略,加速成长为公司乃至行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有助于公司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上海某公募研究人士表示。以中欧医疗健康此次增聘为例,新增聘的基金经理赵磊此前担任中欧基金权益研究部医药组组长,此次与葛兰搭档共管,也是赵磊首次出任公募基金经理一职。

推行团队化、平台化发展思路

减少对基金经理个人的依赖,构建“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设已经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欧基金表示,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投研团队建设,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目前团队已形成以资深老将为引领、中生代和新生代不断涌现的完整人才梯队。

“过往国内公募基金行业长期面临投研脱节、协作乏力和投研交互难以形成共识等多个痛点问题,为此,天弘基金自主构建了投研一体化平台TIRD,旨在打造一个覆盖研究、决策、投资、交易、归因、迭代甚至销售赋能全流程的数字化闭环平台。”天弘基金副总经理聂挺进说,公司通过平台建设将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智慧和经验沉淀到平台中,将投研体系从传统的单打独斗模式转变为协同生产的工业化模式。

再如,长城基金正在打造“工程化”和“秩序化”的固收团队特色。“我们希望公司的每一只固收产品,都带有长城基金自身的特点。”长城基金副总经理张勇表示,“与行业里常见的给基金经理贴标签的做法不同,长城基金更重视给产品贴上标签,即每一个产品都有清晰的定位和风格特点,而基金经理既受限制,也有一定自由度。”

(来源:天天基金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