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市场快速扩容下如何防内卷,陆家嘴金融沙龙热议破局之道

2025年07月02日,21时26分22秒 投资建议 阅读 7 views 次

近年来,我国ETF市场乘着政策支持的东风,伴着中长期资金的持续流入,随着产品种类的不断创新,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

ETF作为可交易的指数基金,规模在一年内接连突破2万亿元、3万亿元大关,目前已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在业内看来,这不仅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彰显了ETF正日益受到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青睐。

“陆家嘴金融沙龙”在上海浦东举办,会聚了来自证券、基金、指数编制、保险资管以及金融信息服务等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围绕ETF的发展现状、产品创新、指数编制优化、中长期资金布局等维度展开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为ETF市场从“规模增长”向“质量跃升”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

华泰柏瑞基金副总经理、指数投资部总监柳军认为,未来中国ETF市场需在产品创新、投资者教育、风险管控等方面持续发力,真正实现“让ETF走进更多投资者视野,在资产配置中少走弯路”的目标。随着市场有效性提升与投资者认知深化,ETF有望在普惠金融领域开辟新蓝海,成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国民级”投资工具。

ETF市场快速扩张,指数化投资正当时

全球指数化投资呈现规模大、增速快、资金流入多的特征。其中,国内指数化投资正处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指数产品类型日趋多样化。

截至2025年一季度,指数基金规模合计5.26万亿元,占全市场基金(剔除货币基金)规模的29%。其中,沪深两市共上市1123只ETF产品,资产规模超3.7万亿元,数量和规模均创下新高。

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研究开发部总经理赵永刚表示,指数化投资具有“省心、省力、省时、省钱”的特性。从成本看,ETF产品费率较低;从投资逻辑看,指数通过透明公开的规则构建分散化组合,解决了选股难题;从交易效率看,ETF便捷的交易机制与申赎优势进一步提升了投资体验。

另一方面,大类资产、行业轮动、风格切换的高频化,使得ETF的工具属性越发重要。“ETF快速反映市场变化、灵活配置的特点,能帮助投资者跟上市场节奏,这与信息化时代‘去中心化’的投资趋势不谋而合。”柳军认为,使用ETF也能够体现出“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投资者的主动投资和ETF的被动投资其实是有机结合起来的。

目前国内ETF管理人已达53家,持有人户数超2000万户(较2017年增长27倍)。从ETF投资者结构变化来看,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逐年提升,但占比有所下降;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2019年以后明显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下,我国ETF工具属性发挥得更加明显。

平安人寿资产配置部执行总经理贾亚童从险资角度分析了ETF的两大核心价值,一是指数基金具有分散权益投资风险、降低波动、交易便捷等优势,能为险资配置盘调整和控制权益仓位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多样化的指数基金产品可能带来额外的alpha收益,宽基ETF主要为投资者提供市场beta收益,而风格、行业、主题、策略等ETF产品可以提供一定的超额收益。

在公募基金体系中,ETF的占比稳步提升,呈现出结构性差异。据万得集团高级副总裁、万得基金总经理简梦雯介绍,股票型、QDII和商品类ETF的规模占比已超越主动管理型产品,其中股票型ETF市场份额达70%以上。然而,债券类ETF渗透率较低,显示出该领域存在巨大发展空间。此外,市场正积极探索主动管理型REITs指数ETF和多资产组合型ETF,整体发展动能强劲。

对于国内指数化投资的趋势,赵永刚认为,呈现出五大趋势:一是宽基产品战略地位强化,传统宽基与特色宽基共同构成中长期资金的“核心仓”;二是主题指数紧扣国家战略,如人工智能芯片新能源、创新药等指数;三是策略指数满足差异化需求,红利类策略中高股息、红利低波等细分策略备受青睐,自由现金流策略聚焦财务健康企业,成长、价值等风格指数为中长期资金提供风格配置工具;四是跨境指数响应全球化需求;五是债券与多资产指数受关注,境内债券型指数规模超1.1万亿元,为稳健型资金提供多元选择。

简梦雯也称,策略风格ETF成为市场新亮点,以红利和现金流为核心的策略风格ETF近年来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收益,规模增长迅速,仅红利风格ETF总规模已达800多亿元。但与全球市场相比,中国策略风格ETF占比仍较低。

多举措破局“内卷式”竞争,未来仍存较大增长空间

在ETF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之下,有何解决之道?未来市场空间有多大?

简梦雯说,国内市场主要由少数指数机构提供基准指数产品,适合发行ETF的宽基、行业、主题指数资源渐趋饱和,基金公司产品布局同质化严重,内卷式竞争激烈。从规模中位数看,半数ETF管理费难以覆盖成本,不少基金公司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对此,简梦雯建议,应准入更多市场化机构参与宽基指数、策略风格指数等编制工作。这不仅能丰富ETF产品类型,还可降低基金公司间的竞争压力,形成良性竞争生态,从源头上促进ETF市场提质扩容,保障资产配置的多元化与创新。

针对当前ETF市场同质化严重、竞争内卷的现状,柳军也强调,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而非盲目追逐赛道。具体来看,公司布局遵循两大原则:一是优先选择宽基、红利类等适合配置型资金的产品。二是避免布局容量过小的赛道型产品,以防资金进出导致指数大幅波动。

“未来ETF市场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洗牌,基金公司需以‘极致工具化’思维应对市场变化,把握结构性机遇。”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徐一洲提出三大创新路径:一是聚焦未充分“内卷”的细分赛道;二是摒弃跟踪误差,通过市值下沉、等权重配置等方式增强收益弹性;三是挖掘长期上行的SmartBeta策略。

尽管ETF对险资权益投资具有重要价值,但贾亚童也指出,现有ETF产品缺乏针对保险资金特殊需求的产品设计,例如偏稳健收益型产品。同时,新兴产业、主题ETF数量及规模有限,难以满足险资在国家战略领域的投资诉求。

展望后续指数编制与ETF产品发展,贾亚童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指数创新与丰富,开发创新行业特色指数,填补宽基与窄基间的空白,同时丰富各类风格、行业、SmartBeta类ETF(目前成长、价值ETF整体较少,纺织服装、轻工制造等行业缺少ETF跟踪),探索热门赛道的ETF产品,以及提供挂钩标的指数的相应衍生品。

二是建议推出多元化ETF产品,特别是主动管理型ETF,其兼具高流动性和主动管理优势,能提升透明度和alpha稳定性;三是互联互通与全球化配置,扩容港股通ETF标的池,进一步丰富大类资产ETF品种,包括海外品种ETF,如欧洲ETF、黄金股ETF(目前品种和容量都有限)和债券ETF;四是对非宽基ETF品种,考虑逐步降低费率,以满足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投资需要。

展望未来,徐一洲认为,中国ETF渗透率(ETF规模/上市公司总市值)较成熟市场仍有1~2倍提升空间,未来增长潜力显著。

他从两个维度观察中国ETF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其一是权益ETF规模占股票总市值的比重,用于刻画ETF的渗透率,中国ETF市场不论从绝对值或是增速来看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二是权益ETF和非ETF权益指数基金占权益基金总规模的比重,用于刻画主被动基金的相对强弱,不同于美国日本等市场的被动基金占比已经超过50%,我国仍然以主动基金为主导,未来或将会有大量资金从主动向被动产品转移,ETF具备极大的规模增长空间。

柳军对ETF市场也充满信心。他指出,在“以投资者为本”的行业共识下,ETF将继续作为资产配置长期化、多元化的核心载体。政策层面,从资本市场改革到具体产品审批,均释放出鼓励信号;需求层面,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进、财富管理需求的升级,将为ETF注入持续动力。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