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拉松到格斗赛,人形机器人体育赛事为何频频亮相?

2025年05月27日,06时09分46秒 科技新知 阅读 10 views 次

(原标题:AI观察|从马拉松到格斗赛,人形机器人体育赛事为何频频亮相?)

今年以来,人类不再是体育场上的唯一参与者。从4月的半程马拉松到上周末举行的格斗大赛,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体育赛事拉开序幕。

在2025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国内多家机器人企业和研究机构参赛,成为机器人运动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紧接着,在江苏无锡举行的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上,多款机器人参与跑步、投掷、跳跃、踢足球等体育项目。

刚刚结束的全球首届CMG机器人格斗大赛上,机器人互殴,倒地后从地板上支棱起身、侧身行走时的样子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无独有偶,位于深圳的众擎机器人也宣布自家的自由格斗赛将在12月启动,并且将以每季度一赛季的频率持续举办。

据澎湃科技记者了解,目前还有更多机器人公司在研究运动赛事。

从亦庄马拉松运动会到无锡运动会,体育赛事频频登场,这是一场对机器人真实能力的实战检验?还是为流量打造的“科技秀”?在业内人士看来,赛事不仅能展现技术持续进化的成果,也反映了当下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焦灼。

技术提升过程中的测试

宇树科技董事王其鑫告诉澎湃科技,该公司之所以参与此次赛事是为了一方面能够向公众展示机器人算法提升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验证机器人自身结构需要改进的地方。

25日晚,澎湃科技在格斗大赛现场观察到,参与格斗赛的宇树G1机器人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如在比赛中展示出的格斗中经典的“连招”动作,考察了机器人上半身的连续攻击性,需要所有电机之间的协调。因为在“连招”过程中,机器人会持续攻击、不断移动,比如往前走几步,但仍然能够保持稳定的姿态,这非常考验机器人整体的控制精度。

但即便在遥控操作模式下,机器人的表现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譬如爬起时踉跄后才能站稳、尝试主动“挑衅”对方却扑空,以及双方在搏斗中意外“缠住”最终在裁判的帮助下才能分开。

宇树市场经理黄嘉玮坦言,“用户的预期可能是希望买一款产品能做任何事,但技术的提升还需要时间。”

在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看来,在格斗或运动过程中,当机器人接近人类动作或表情时,会让观众产生错觉,感觉它有了灵魂,认为机器人是人,有思想,能共情,这是机器人发展的未来目标之一,这类赛事确实成功地为观众提供了情绪价值,朝机器人发展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投资界交卷

但光迈进一步还不够,机器人公司眼下需要用赛事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回应市场的质疑。今年以来,投资界对于当下人形机器人商业价值的质疑声未曾停歇。

梅花创投合伙人吴世春日前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曾直言,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大部分还不具备真正商业化落地能力。表演机器人未来也很难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因为能表演的动作也非常有限,工作能力也有限,没办法在现阶段产生真正的价值。

一位来自机器人产业界的人士认为,机器人频频亮相体育赛事或许与产业化推进缓慢有关。企业需要用一场表演秀向他们的投资人展现一下成果,同时也逐渐积累数据、改进细节,虽然目前离真正的商品化、生产工具化还是很远。他指出,目前全球的科技创新都走到了瓶颈。投资人缺少好的题材,所以一旦有一个新题材出现,不论是电动车、机器人,还是核聚变,资本往往来不及充分评估就争相布局。

但这位人士同时表示,“接下来留给企业的时间不多了,半年后就将面临真正的市场检验。”他表示,当前国资对投资的考核日趋严格,从资本逻辑来看,投资方更关注的是企业能否快速突破发展瓶颈,而非瓶颈本身,这种趋势未来将成为行业常态。

蓝驰创投的合伙人曹巍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下半年具身智能将密集“交卷”,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会是一个产业交卷的窗口期。头部团队开始陆续提交阶段性成果,整个领域的发展走向将更加清晰。若头部团队能够交出优秀的市场答卷,这个市场还有可能继续火热;反之,如果大家发现2026年上半年的答卷与预期相差甚远,例如机器人技术进步有限、无法实现产品应用场景落地,那么资本市场热度可能会有一定的回调。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