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不到胶原”风波发酵,巨子生物陷信任危机
标榜“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领导者”的巨子生物(02367.HK),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5月24日,“大嘴博士颜究所”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的检测报告,直指“巨子生物疑似造假,重组胶原竟然测不到胶原”。这一指控不仅引发投资者与消费者对这家“胶原蛋白第一股”的信任危机,更将巨子生物的品牌信誉、技术真实性及监管合规性推至风口浪尖。
更早之前,华熙生物通过官微发布《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一文表示,资本市场不断追求新的公司题材,为了营造比透明质酸产业更大的预期,围绕巨子生物的研报中,出现了大量直接针对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的“对比研究”。一时间,关于重组胶原蛋白与透明质酸的行业争论甚嚣尘上。
围绕近期市场对巨子生物及其旗下可复美等产品的质疑,以及公司在行业中的发展态势与应对策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巨子生物致函采访,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任何回应。
事实上,近年来大众美学需求持续升温,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医美产品密集上市。在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巨子生物、锦波生物(832982.BJ)两家头部企业在美妆行业低迷的环境下,业绩及股价依然逆势上扬。资本市场的热捧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厂商涌入这一赛道淘金,包括丸美生物(603983.SH)、福瑞达(600223.SH)、敷尔佳(301371.SZ)等。
但连日来的舆论风波显然已波及二级市场。截至5月26日收盘,巨子生物收报73.6港元/股,下跌4.04%,总市值为788.19亿港元;锦波生物收报490.15元/股,下跌1.52%,总市值433.84亿元。此外,丸美生物、福瑞达、敷尔佳等相关个股股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根据“大嘴博士颜究所”微信公众号简介,主理人郝宇为香港大学化学博士、前“欧莱雅中国”科学传播负责人,其在检测中采用国际标准的高精度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发现,可复美产品存在三大核心争议:
其一,根据产品标注,重组胶原蛋白宣称“非微量添加”,但实际检测总含量仅为0.0177%,不仅低于0.1%的法规备案下限,更与配方表中“可溶性胶原”的降序排列逻辑相悖。这是否构成配方表造假?这符合法规吗?
其二,检测未检出胶原蛋白的标志性氨基酸“甘氨酸”。据巨子生物联合创始人范代娣所著《胶原蛋白材料》,甘氨酸占胶原肽链氨基酸残基的1/3,是形成三螺旋结构的关键成分。缺失这一核心要素的蛋白,能否被界定为“重组胶原蛋白”?
其三,将仅由两个氨基酸组成的二肽分子命名为“Mini小分子胶原蛋白”,是否属于科学概念的滥用?作为行业权威专家,范代娣为何未纠正这一可能误导消费者的命名?国际科研界对该概念的评价如何?
5月24日晚间,巨子生物通过可复美官微发布声明,强调上市产品均通过药监部门备案,且经“原料投料核查—生产工序质控—成品质量检测”三重验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不存在任何成分造假或隐瞒行为。
针对含量争议,巨子生物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YY/T 1947~2025行业标准,称多批次检测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超0.1%,与网传数据“严重不符”。同时质疑自媒体检测方法未纳入行业标准,且因缺乏原料样本无法验证方法学,结果不具可信度,并宣布委托多家第三方机构复检。
次日,郝宇再次回应表示,巨子生物提及的检测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特征多肽联用色谱质谱”的质谱法,另一类是包含凯氏定氮法等在内的六种方法。具体来看,质谱法不适用于化妆品这种复杂配方,第二类中除了凯氏定氮法之外,其他五种方法对于检测产品中胶原含量误差明显过大。所以,郝宇推测巨子生物可能使用“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法本身没有错,但是用在评估化妆品复杂配方中特定蛋白质(如重组胶原蛋白)的准确含量时,就会受到该方法的科学局限性,进而导致结果严重偏高。”郝宇强调,巨子生物在回复中回避甘氨酸缺失与二肽命名的本质质疑,只会加剧公众对产品真实性和企业诚信的疑虑。
这场风波犹如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了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的发展痛点,即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成品检测标准,不同机构因方法差异得出的结果可能天差地别。有业内人士指出,标准缺失不仅激化品牌与消费者的信任矛盾,更让医美行业的透明度与合规性面临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可复美在声明中透露,国家药监局已于2025年启动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及其检测方法的行业标准制定,企业正参与推动标准落地。
这并非巨子生物近期首次陷入舆论风波。巨子生物称,自4月中旬起,可复美及公司经历多轮有组织的黑公关攻击,涉及“不法添加”等已被药监局证伪的指控,以及对管理层的恶意揣测,公司已配合监管部门清除大批不实信息。
值得关注的是,可复美官微评论区有网友贴图质疑郝宇与华熙生物存在利益关联。对此,郝宇回应称,作为前欧莱雅中国研发负责人,其兼任欧莱雅校友会秘书长等社会职务,与多家上市公司均有合作,所谓“商战棋子”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
此番公开争议尚未有最终定论,社交平台的舆论风向已率先“分裂”,有“成分党”怒斥“高价低质”,有忠实用户力挺,也有大量消费者陷入观望。多位医美行业从业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临近“618”大促,若争议持续发酵,可能引发消费者退货潮及渠道商观望情绪,直接冲击公司业绩。
此次被质疑的“可复美胶原棒”,即“可复美Human-Like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是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产品简介中显示,3年销售超5.15亿支,111.25万消费者为之买单。
从公司业绩来看,2021年可复美推出“胶原棒”后,巨子生物业绩也随即大幅增长。Wind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营收从23.75亿元涨至55.39亿元,净利润从10亿元增至20.62亿元。2023年至2024年,可复美销售收入分别为27.88亿元、45.42亿元,占总营收的79%、82%,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柱。
不过,从郝宇的最新发文来看,可复美1.0版本的次抛精华已从巨子生物官方淘宝、抖音、京东销售渠道全面下架,取而代之的是2.0版本。5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可复美淘宝官网旗舰店获悉,1.0版本于4月16日下架,目前2.0版本显示已售超10万单。
在产品介绍中,可复美称2.0胶原更硬核、配方更优秀、功效更强大、实证更安全。其中,在胶原中全新添加独家专利重组IV型胶原蛋白,巨子生物称其为国内首个针对性研究基底膜屏障的独家专利胶原蛋白,专利号为ZL202410545206.6。
当公司的明星单品陷入争议,当“618”大促的销售窗口遭遇信任危机,不仅考验着巨子生物的危机响应能力,更折射出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在野蛮生长阶段的深层矛盾,包括技术争议、标准缺失与商业竞争等,行业也亟待以科学检测体系与透明监管框架,推动赛道从资本驱动的狂飙期迈向规范发展的新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