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玄戒O1出鞘:十年造芯路,撕开3nm芯片突围缺口
出品 | 网易科技《态度》栏目
作者 | 李姝
在智能手机行业,自研芯片早已不是 “选择题”,而是 “生存题”。
5月22日,在小米15周年新品发布会上,除了小米15S Pro、平板7 Ultra以及 等硬件产品,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小米首款3nm自研SoC “玄戒 O1” 的亮相。
这一动作不仅让小米成为中国第二家实现旗舰SoC芯片量产的手机厂商,更释放出明确信号:小米正以芯片为矛,向全球硬核科技的巅峰发起冲锋。
自研芯片背后,小米在下什么棋?
“芯片是必须攀登的高峰,也是绕不过去的一场硬仗。” 雷军在发布会上的这句话,揭示了小米造芯的底层逻辑。
从苹果A系列到三星Exynos,自研芯片早已是顶级科技公司的“入场券”。对小米而言,这场豪赌背后是三重战略布局。
对小米而言,“未来十年成为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 的目标,必须以芯片为支点。通过构建 “芯片 + OS+AI” 三大支柱,小米试图打通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全栈生态,彻底摆脱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实现从 “技术集成” 到 “技术定义” 的质变。
而在高端市场,苹果凭借A系列芯片与iOS系统的深度协调,构筑了难以逾越的体验壁垒。小米若要实现“全面对标苹果”,仅靠外采高通、联发科芯片显然不够。自研芯片不仅能提升性能控制权,更能打通软硬件协同优化的链路。
在产品层面,通用型芯片虽能保障基础性能,却难以满足厂商的个性化需求。以影像为例,外采芯片的ISP模块通常基于行业通用标准设计,而小米若想实现“徕卡影调”“电影模式”等独特功能,必须从芯片层重新定义硬件架构。玄戒O1的诞生,正是小米“以软件技术规划定义芯片”理念的落地,即先明确用户体验目标,再反向设计芯片功能。
友商弃守3nm,小米10核破局
在半导体行业,3nm制程堪称 “魔鬼关卡”,不仅狂烧钱,技术门槛也相对较高。
相较于7nm、5nm工艺,3nm技术能够在更小的物理尺寸下集成更多的晶体管,提供更高的计算能力与更低的功耗。但相应的其研发成本和技术门槛也更高。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IBS)的数据,设计28nm芯片的平均成本为4000万美元,设计7nm芯片的成本为2.17亿美元,设计5nm设备的成本为4.16亿美元,而3nm设计耗资则高达5.9亿美元。
从技术而言,3nm芯片的研发标志着半导体技术逼近物理极限,其技术难点集中在晶体管结构革新、EUV工艺突破及热/量子效应管理。此外,3nm产能高度集中,受地缘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大。
因此在3nm芯片研发的道路上,不少行业巨头纷纷折戟:哲库投了100亿放弃了、被迫解散,三星良率20%胎死腹中,但小米选择孤勇前行。
如今,小米玄戒O1成功面世。玄戒O1采用台积电第二代3nm工艺,晶体管数量达到190亿,与A17 Pro持平,但芯片面积只有109mm²,相当于一个指甲盖的大小。
玄戒O1的CPU采用10核4丛集架构,拥有两颗Arm最新最强的Cortex-X925超大核,四颗最新的A725性能大核、两颗低频A725能效大核和两颗 A520超级能效核心,既能满足高性能需求,又能在日常应用中降低能耗,彻底打破了行业的八核定式。实测数据显示,其安兔兔综合跑分为3004137,与原神、抖音等应用的优化适配表现接近甚至超越竞品。
GPU方面,玄戒O1采用最新Immortalis-G925 16核图形处理器。曼哈顿3.1测试达到330帧、Aztec 1440p测试达到110帧,大幅度领先苹果A18 Pro,同性能下功耗相比A18 Pro低35%,已经进入第一梯队。
十年投入500亿,雷军要改写全球芯片规则
“小米一直有颗'芯片梦'”。
据雷军介绍,早在11年前,也是小米创立的第4年(2014年),小米便开始了芯片研发之旅。
2014年9月,澎湃项目立项。2017年,小米首款手机芯片“澎湃S1”正式亮相,定位中高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遭遇挫折,小米暂停了SoC大芯片的研发。但小米还是保留了芯片研发的火种,转向了“小芯片”路线。再后来,小米澎湃各种芯片陆续面世,包含了快充芯片、电池管理芯片、影像芯片、天线增强芯片等“小芯片”,在不同技术赛道中慢慢积累经验和能力。
2021年,在小米宣布决定造车的同时,“大芯片”业务也在同步重启。这一次,小米将以更成熟的姿态重返赛道。对于过往“造芯”路上遭遇的挫折,雷军强调“那不是小米的'黑历史',而是来时路。”
在玄戒立项之初,小米便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目标:最新的工艺制程、旗舰级别的晶体管规模、第一梯队的性能与能效。
此后,小米为造芯设立了清晰的时间表:2025年量产,十年规划投入超500亿元。截至今年4月,研发投入已超135亿元,研发团队规模达2500人,国内仅次于华为海思和展锐。
雷军表示:“我们深知造芯之艰难,制定了长期持续投资的计划:至少投资十年,至少投资500亿,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小米芯片已走过11年历程,但面对同行在芯片方面的积累,我们只能算刚刚开始。对于下一个十年,小米将继续深耕底层技术,力争成为全球硬核科技的引领者。”
当3nm工艺撕开技术铁幕,当10核架构颠覆行业规则,小米的硬核长征才刚刚开始。这条路或许布满荆棘,但对中国科技产业而言,每一个敢于“踩坑”的探索者,都值得一声喝彩。
“无论高峰低谷,无论顺境逆境,技术为本,不断向前,这就是小米的成长之路。”雷军的这句话,或许正是小米自研芯片实现突围的最佳注脚。
(来源:网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