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策略:新一轮东升西落交易可能很快来临
2025年“东升西落”交易的起点是美元见顶
2025年初“东升西落”交易中,市场对行情起点存在认知偏差。投资者过多聚焦于DeepSeek打破美国科技例外论、进而引发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叙事,但是忽略了美元见顶这一核心触发因素。事实上,本轮行情始于1月14日,沪指单日走出一根大阳线,对应美元指数在1月13日见顶回落,彼时DeepSeek也并未大面积发酵。
美元周期是“东升西落”交易的关键。我们观察到,今年春季躁动行情的起点(1月14日)和终点(3月18日)分别对应美元指数阶段性的高点和低点。美元周期的运动影响了中国资产的表现,而DeepSeek大模型出圈、阿里资本开支指引超预期,以及A&H市场估值偏低等因素更多是行情演绎的催化剂,关键的时点仍然需要观察美元周期。

美元和美债出现罕见背离,美元更真实地反映美元周期波动
4月以来,美元和美债利率的走势出现罕见的背离,这一矛盾本质上源于美元信用危机。在特朗普对等关税落地之后,美元和美债利率一改往日同向运动的趋势,美元震荡走弱、跌破100点,美债利率冲高,一度逼近4.6%。传统逻辑之下,美债利率上行一方面隐含美国经济基本面走强、投资者卖债买股,另一方面高利率也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增加美元需求,这二者共同驱动美元升值,因此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的走势高度正相关。而当下,美国政府债务规模膨胀与关税政策正侵蚀美元信用根基,冲击传统定价逻辑。美元指数走弱实质反映着全球资本加速从美国市场流出,定价去美元化;而美债在美元信用走弱后,其作为安全资产的信用溢价消失、估值出现坍缩。这使得美债回归风险资产定价范式,计价美国债务风险、通胀预期、美联储降息节奏等因子。

美元指数的走势更能真实的反映美元周期的波动。美债利率在传统框架下是观测美元周期的重要指标,其上行常被视为资金成本上升与流动性收紧的信号。而在当前的定价范式下,美债利率则承载多元风险定价,美债利率上行或更多体现投资者对美债的主动抛售、释放存量流动性。因此在多因素扰动下,美债利率难以作为衡量美元周期的指标。美元指数更能真实反映美元周期的波动,美元走弱是全球投资者对美元资产配置需求下降的结果,直接反映资金外流、美元流动性外溢的过程。

在美元下行周期中,全球风险资产、尤其是非美资产将会走强。我们在报告《基于全球流动性视角看A股当前性价比》中指出,全球流动性指标,与美元指数呈现明显负相关。从历史上来看,全球流动性往往顺应4-5年一轮的完整美元周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美元下行周期中,全球风险资产,尤其是非美资产将会走强。这也是为什么2025年初“东升西落”交易的起点是本轮美元指数的顶点。

新一轮“东升西落”的交易时点将要来临
三重因素压制下,弱美元仍将是基准假设。一是特朗普政策的持续性冲击。近期特朗普推行对欧关税壁垒,以及大规模财政刺激,如近期落地的《大而美法案》,正加剧美国财政赤字扩张与贸易失衡,削弱市场对美元的长期信心;二是债务危机的滚雪球效应。美国通过高频滚动发行短期国债规避技术性违约,虽暂缓即时风险,却导致政府债务规模与利息支出同步攀升,形成“借新还旧”的债务螺旋。庞大的债务将瓦解美元的信用根基。三是经济基本面有潜在的风险。前期关税政策冲击下的“抢进口”行为或阶段性透支美国消费能力,若核心数据指标如非农就业,零售数据出现边际回落的迹象,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将再度升温,压制美元。


新一轮“东升西落”的交易时点是美元指数跌破前低。美元指数自5月中旬再度转跌,当前已经回落至99点附近,距离4月21日的低点97.9已经较为接近。若进一步跌破前低,美元流动性外溢进程或加速,驱动非美市场风险偏好升温,中国市场将成为主要受益者。我们判断,美元指数跌破前低的时点就在6月中下旬。
观点总结和配置建议
总结而言,我们认为中国市场再度走强的关键驱动是美元走弱。受特朗普政策冲击、债务危机、以及基本面潜在风险等因素影响下,弱美元仍将是基准假设。预计6月中下旬美元指数跌破前低97.9后,A股将开启新一轮“东升西落”交易,弱美元驱动的流动性外溢将利好非美市场,中国资产受益,科技成长风格占优。
具体配置方向上,可以关注机器人,人工智能,AI端侧(AI眼镜等),国产算力产业链(先进制程),可控核聚变,军工信息化,无人驾驶,创新药,固态电池,AI Agent,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方向。
风险提示:国内经济复苏速度不及预期;联储降息不及预期;宏观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科技创新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
(来源:天天基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