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电车的海外消费者?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文 | 电厂,作者 | 翟芳雪,编辑 | 高宇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4月中国出口了64.2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52.6%,其中插混汽车出口21.2万辆,同比暴增1.5倍。尽管欧盟等地区对中国汽车的关税一再加码,中国还是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甚至在一季度比亚迪的出口销量同比翻倍。
在中国电动汽车被西方媒体冠以“廉价”的标签后,大众对其海外买家的印象停留在“经济能力有限”上,但事实并非如此。
电厂翻阅了海外论坛Reddit上大量有关“中国电动汽车”的用户发言,发现许多中国电车是先以网约车或者出租车的形态首先出现,另外,许多中产或富裕的家庭也出于各自特别的原因购入了中国电车。
一些海外用户察觉到了西方媒体话术中的“廉价”陷阱,发觉中国电动汽车的低价被夸大了,实际上是在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并且他们乐于接受价格稍高但质量过硬的中国车。更特别的是,“中国汽车”的定义也在热烈讨论中变得模糊。
什么样的海外用户在买中国电动汽车?
出租车公司是中国电车的忠实买家。在国内,比亚迪、埃安等新能源品牌初期想在市场起量,常常是和出租车、网约车公司批量签单,这样的方式在海外也被复刻。
例如据FleetCar.ie报道,最新数据显示,名爵汽车已在爱尔兰商用车队中占据榜首位置,其MG5和MG ZS车型也在爱尔兰十大最受欢迎出租车电动汽车中占据突出地位。
比亚迪对此更是熟门熟路。去年年底,比亚迪与东南亚最大的网约车公司 Grab 签署了电动汽车供应合作伙伴关系,为东南亚各地的 Grab 司机提供5万辆优惠价格的比亚迪并延长电池保修,合作涉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国家。
此前在2024年7月,美国网约车公司Uber宣布与比亚迪建立多年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将10万辆比亚迪全新电动汽车引入全球主要市场的Uber平台。
Reddit上来自各国的网友纷纷表示:“比亚迪最初在爱尔兰的出租车司机中引起了轰动”、“我在爱尔兰,我们看到路上出现了不少名爵和比亚迪,值得关注的是名爵出租车的采用数量”、“红旗在冰岛只有一款车型 E-HS9,但就其价格而言,它出奇地受欢迎,我还看到过几辆被用作出租车”、“大约一年半前,新西兰一家汽车共享公司将大部分车辆换成了比亚迪 Atto 3”……
在海外的个人买家中,想买电动汽车又注重性价比的用户占多数。一位印尼的五菱Air EV车主讲述:“拥有这辆车真是省了很多钱。以前我开燃油车上班,每月的燃油费是 200 美元,现在我只需要支付 20 美元的电费。此外还有政府补贴,我每年只需要支付1美元的税,而燃油车的税是 400 美元。”
“我为什么不换辆更大的电动车呢?价格。我的Air EV花了1.5万美元,第二便宜的电动车是五菱缤果,售价2万美元。由于我是一个单亲爸爸,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需要特殊照顾,我已经要打三份工来维持这一切。所以,每涨1000美元对我来说都是一座巨大的山。不过,我仍然感激我的五菱。我没那么喜欢它,但它是目前我能拥有的最好的。”
追求性价比的用户中也不乏有经济条件较好的,比如一些富裕的家庭会选择中国电动汽车作为他们孩子的第一辆车。
据出行一客报道,上汽澳大利亚公司财务经理季艺指出,尽管MG 3是名爵系列里面最便宜的车,但它的客户群体是所有系列的客户群体里最高端的,多为经济优渥的父母为子女购置首车,其家庭常用座驾多为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
这是因为在澳大利亚,驾照考核漫长又严苛,名爵以“专注驾驶本质”为营销痛点,强调MG 3剔除冗余科技配置的特性,精准匹配初学者需求,连续三年成为最畅销的“30000澳元以下轻型汽车”。
此外,海外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缓慢,在客观条件下形成了对用户的筛选,电费较低地区以及能私人充电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中国电动汽车。
一位澳大利亚的名爵MG4和ZS车主表示,澳大利亚的屋顶太阳能普及率位居世界前列,最常见的电动汽车车主是住在郊区、有太阳能电池板的通勤者。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可以轻松地免费给汽车加满电。他的电池板在夏天可以发电 50kWh,而两辆名爵的电池容量都在 50kWh 左右。
“中国电车”不等于“廉价电车”
“为什么媒体不断宣扬中国电动汽车廉价的虚假言论?”在Reddit上有这样一个热帖。
帖主“DoubleSteak7564”发出疑问,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不断看到这种令人恐慌的叙述:中国制造商正在蚕食欧洲和美国的市场份额,他们提供的电动汽车价格为 1 万美元/欧元,而西方同类产品的起价为 3 万美元。但如果有人出去寻找这些神奇的廉价中国汽车,它们似乎并不存在。
“所有这些文章都刻意忽略了一个事实:它们比较的是中国汽车的中国价格和欧洲汽车的欧洲价格,但西方制造的汽车在中国也同样便宜。实际上,对比在同一个地区售卖的产品,价格差异往往在10%到20%之间。例如,比亚迪海豚在英国的起售价约为2.6万英镑,而ID3的起售价为3万英镑。”
这个疑问引来了许多回帖。其中,网友“NewIllustrator9221”回复称,“廉价”这个词暗示中国的汽车比竞争对手差,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如此,但这是一种误导。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生产的汽车与其他制造商的汽车一样好,但价格更低。中国电动汽车拥有更强大、更灵活的供应链、更好的原材料获取渠道、更快的开发进度,并且在制造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仅凭价格低廉是无法卖出高销量的。例如三菱曾推出过 Mirage,作为一款入门级低价车,建议零售价 1.7 万美元。由于销量不佳,Mirage于 2024 年停产,“消费者根本不想要一辆简陋的经济型汽车”。
巴西网友“FeMtcco”讲述了他的老板买哈弗H6的故事:“质量也很重要,不仅仅是价格。比如,我老板今年年初试驾了很多车才买了一辆(卡罗拉Cross、吉普指南者、大众Taos、三菱Eclipse Cross),大众是最差的,用他的话说,感觉就像个廉价的塑料玩具。他差点就想再买一辆指南者,直到长城汽车在他所在的城市开店。他去看了哈弗H6,这辆车的价格和我列出的其他所有车都差不多,不到5分钟就决定买下它。哈弗H6的配置差异太大了,它拥有其他车都没有的功能,而且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非常喜欢这辆车。”
事实上在海外,不仅是低价位的中国电动汽车受到欢迎,电厂在翻阅Reddit上的相关话题时发现,一些价格稍高的品牌车型因高质量同样广受海外车主好评,其中小鹏最为突出。
“我正在考虑买一辆小鹏 G6,它的乘坐体验非常豪华,说实话,德国同等级别的 SUV 根本就比不上它”、“在澳大利亚,对比Model Y 和小鹏 G6,价格大约便宜 5000 到 8000 美元,但用同样的钱买到更好的车”、“小鹏汽车技术精湛、效率卓越,成本更低。正因如此,我认为小鹏汽车虽然名气不大,但与老牌汽车品牌比亚迪和吉利一样,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比亚迪也受到赞扬:“比亚迪海豹的内饰要么与现代Calligraphy级别车型和丰田车型相当,要么更胜一筹。我不会说它比宝马或奔驰更好,但我会说它绝对对宝马和奔驰构成了挑战,而德国人将越来越难以证明对类似规格的汽车收取‘双倍价格’是合理的”、“比亚迪唐肯定会卖疯的,它真的很不错,我在哥斯达黎加见过不少”……
海外用户眼中,“中国汽车”的边界并不分明
不论是在关税漩涡里,还是在舆论争端中,“中国汽车”始终是全球的焦点。但事实上,许多海外网友认为,“中国汽车”的定义已然模糊。
例如在欧洲畅销的沃尔沃和极星,它们诞生于瑞典,后被吉利收购。但许多海外消费者认为其是瑞典品牌,而非中国品牌。名爵也是同样,在许多欧洲消费者的印象中它是英国品牌,并不了解其早已被上汽收购。
这样的跨国股权变更比比皆是,例如诞生于英国的捷豹和路虎,先是被美国的福特收购,后又被卖给印度的塔塔,在大多数消费者印象中仍是“英国车”。在中国车企中也有外国车企注入资本,比如大众入股小鹏,Stellantis入股零跑。
不只是股权上的交织,还有生产层面的相通,例如在中国生产的特斯拉,国产化率已经超过95%,是中国汽车还是美国汽车?如果是美国汽车,在美国对中国汽车征收天价税款时,最大制造工厂位于上海的特斯拉却受到重伤。
网友“stav_and_nick”表示:“说实话,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认为‘民族’品牌已经不复存在了。你可能在某个地方设立总部,但生产、研发、融资等等,都是全球性的。一家公司可能更中国化,更法国化,或更美国化,但最终,大多数公司并不像过去那样真正‘属于’某个国家。”
在一家大型 OEM 厂商工作的“Consistent-Year8707”分享道:如今,零部件和模具的采购遍布全球,参与其中的人员来自世界各地,涉及各个领域。现在说一个国家汽车的质量比另一个国家汽车的更好已经不再正确,设计和零部件性能的变量比产地要多得多。
“我接触的一个零部件厂商宣称是‘美国制造’,严格来说确实如此。这个部件是由印度人设计的,模具来自韩国,CAE 由巴西人完成,而注塑机恰好位于美国。”
“我与来自印度、法国、德国、韩国、南美和北美的人员和供应商合作。如今,汽车生产已非常全球化。质量取决于参与工作的人员和管理层的决策,而不一定取决于产品的原产国。”
他认为,当中国本土电动汽车进入北美市场时,情况和美国人当年批评日本汽车厂商和韩国汽车厂商时相似,这需要时间,但最终中国电动汽车也会像其他汽车厂商一样被接受。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