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产业发展“硬脊梁”——湖南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观察
挺起产业发展“硬脊梁”——湖南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观察
在华夏工业版图上,湖南以硬核之姿屹立于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之地,成为“中国制造”的强劲支撑。凭借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名片,“湖南制造”早已蜚声海内外。如今,湖南持续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以“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近日,记者深入三湘大地的工厂车间,探寻湖南制造业的崛起路径:在发展规模和增速上勇于“挑大梁”,在关键领域与科技创新中挺起“硬脊梁”,持续开拓新增长点,向着产业中高端奋力迈进。
这是2025年3月24日拍摄的湖南怀化国际陆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图文
“链”上发力:产业集群崛起的湖南密码
今年一季度,湖南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交出亮眼答卷: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8%,比去年同期快0.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增长达12.8%,比去年同期快2.5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3.7个百分点,为全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链”上发力,是湖南产业发展的增长密码。在全国范围内,湖南较早设立“链长制”,探索围绕产业链科学规划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工作。近两年,湖南又推出“链长制”升级版,紧扣“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和产业培塑行动,13条重点产业链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湖南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南坚持链主、链长、链生态“三链”齐抓,建立产业链双周调度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有力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聚链成群。
“链”动则成,湖南产业体系构建呈现三大新范式。
——龙头“裂变”,传统产业激发新动能。
在制造名城株洲,中车株机、中车株所、中车电机等轨道交通装备龙头企业,裂变出一批新产业、新企业。例如,中车株所以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技术为“根”,生发出轨道交通、清洁能源、汽车与工业三大产业集群,近三年营收规模每年跨越一个百亿元台阶,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创新活力。
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三一集团,则在风电、氢能、光伏、工业互联网、应急装备等领域不断裂变,不仅传统制造业站上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风口”,孵化的三一重卡、投资的树根互联等企业也成为行业“独角兽”。
——聚合生长,构建产业集群新优势。
在老工业城市衡阳,一个涵盖输电、变电、配电和各种特殊用途电气装备制造的国家级产业集群颇具规模。仅在“特变电工云集5G科技产业园”,聚集的工厂就有5家,涵盖高压开关、中低压开关、变压器配件等产品,近年来持续增加投资和扩大产能。
“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梳理开展产业链招商,近三年,衡阳、长沙、株洲、湘潭四市引进产业链上的生产和服务型企业超过200家。”作为集群促进机构的湘雁输变电产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晏华衡说。
目前,湖南已有5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5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拼图成局,完善技术产业新生态。
在“百强县”宁乡,储能材料产业链构建完整,涵盖正极前驱体、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各个环节。近年来,宁乡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年产值跃升到500多亿元,涌现出3家百亿级企业。
湖南中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全球研发中心的展示墙上,镍系、钴系、磷系、钠系等新能源材料构成了公司的产业图谱。这家企业于2018年在宁乡投产,核心产品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出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是湖南省首家产值破百亿元的先进储能材料企业。公司总经理董本钢说,依托湖南丰富的科研和产业资源,公司正在牵头研发固态电池材料、钠离子电池材料等新产品,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0年至2024年底,累计投入超过41亿元,建立了千人研发团队。
“三化”并进:产业升级进阶的湖南实践
国内首款48米车载式高低空作业车、38米以上直臂及折叠臂高空作业平台、多功能叉装车……湖南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内,多种高端装备正有序下线。
“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但高附加值产品销售势头很旺,部分产品的订单量和发货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星邦智能党委书记孔朝阳说。
这是湖南制造业向高端化进阶的一个侧影。一季度,湖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比规模工业快4.7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55.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5.9%。
近年来,湖南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齐头并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离不开智能引擎驱动。
上下游库存共享、图纸共享、质量信息共享,成品发货准确率达到100%;采用AI送检机器人等设备的智能化产线,实现“人-机-料-法-环-测”全过程线上化、互联化管控……磐吉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沙产业园里,“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以前产品检测信息延迟、不透明等问题。
“制造业数字化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而是多项先进技术的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正在工业领域带来一场生产和交易的效率革命。”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吉海星说。
近年来,湖南省深入实施“智赋万企”行动,加快推动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目前,湖南超83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今年一季度新建成智能制造企业314家、智能制造车间(生产线)483个(条)、智能工位3590个。
“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新旧动能转换‘看不见的力量’。”湖南省工信厅人工智能与数字产业处副处长朱颖说。
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更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走进绿意盎然的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一字排开的蓝色涂装重卡蔚为壮观,这里是全球最大纯电动重卡生产基地之一。过去一年,三一新能源重卡销售1.4万多台,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今年,这家企业还将推出大电量、长续航和适应更多场景的新产品。
在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所在的长沙经开区,汽车产业的新能源化进程加速推进,短短三年时间就崛起为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的同时,湖南还将优化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新培育100家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探索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
扬帆出海:拓展市场增量的湖南路径
“不出海,就出局”,这是湖南制造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共识。近年来,海外市场成为湖南制造业拓展发展空间的关键增长极。
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360条智能化产线构建起强大的生产网络。这里一年接待海外客户超过2000人次,参观者无不对“中国智造”竖起大拇指。
“海外本地化布局构建起了长期竞争优势,为公司各大业务板块拓展了至少两倍的发展空间。”中联重科董事会秘书陶兆波介绍,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高达233.80亿元,占比提升至51.41%,过去三年境外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59.26%。
产品“走出去”,产业更要“走进去”。中联重科在海外建立了“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的海外业务体系。今年一季度,公司在英国、德国、韩国、土耳其、印尼、秘鲁等国家新增投运30余个网点、12个服务备件仓库,投建匈牙利工厂、德国工厂二期项目,还积极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
同样瞄准海外市场的星邦智能则提出“深度国际化”,持续加大海外市场资源投入。孔朝阳介绍,公司引入多名外籍管理人员负责海外营销等工作,在波兰和墨西哥设立了两家工厂,有序推进零部件本地化布局,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
湖南制造企业的出海热潮,转化为亮眼的外贸成绩单。据长沙海关统计,2024年湖南省工程机械出口首破300亿元。今年一季度,湖南省工程机械出口增长8.4%,其中前两个月更是实现27.6%的高速增长,对中东、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增长尤为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9%、49.3%、70.3%。
为助推制造企业出海,湖南多地在改革创新上持续发力。湖南自贸试验区主动接轨国际经贸规则,深化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出口等集成创新,其中“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市场化升级新模式”成为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