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玄戒O1,十核3纳米,平平淡淡才是真
雷军说他交出了第一份芯片答卷:玄戒(XRing)O1,190亿晶体管,台积电二代 3nm 制程,ARM十核架构。
小米造芯,迈出了第一步,“力争跻身第一梯队旗舰体验”,玄戒O1将用于小米15S Pro手机和7ULtra平板。
雷军前两天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讲述了小米研发芯片的经过:四年多时间,截止今年4月底,玄戒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 135亿人民币。目前,研发团队已经超过了2500人,今年预计的研发投入将超过60亿元。
雷军表示,“我们深知造芯之艰难,制定了长期持续投资的计划:至少投资十年,至少投资500亿,稳打稳扎,步步为营。”
那么,在真正实现自研SoC的道路上,小米目前处于什么位置。
在芯片领域,“自研”的定义存在不同层级。完全自研,是指CPU/GPU 架构自主设计(如苹果 A 系列、高通 Kryo/Adreno)。部分自研是基于 Arm 公版 CPU/GPU,但定制 NPU、ISP 或基带(如联发科天玑)。还有贴牌整合,直接套用 Arm 全套 IP(如早期国产手机芯片)。
玄戒O1 公布的信息显示:
CPU:Arm Cortex-X925 + A725 + A520(全公版)。
GPU:Arm Immortalis-G925 MC16(公版)。
其他模块:暂未知(可能自研 NPU/ISP)。
从核心模块看,玄戒O1属于 “部分自研”,接近联发科模式。可以对比一下“自研度”:
(1)高通骁龙:自研 CPU+GPU,但依赖 Arm指令集
CPU:Kryo 定制架构(基于 Arm 指令集,但微架构自主设计)。
GPU:Adreno(完全自研,源自收购的 ATI 技术)。
优势:性能与能效优化空间更大,如骁龙 8 Gen 3 的异构多核调度。
(2)华为麒麟:从公版走向完全自研
早期:麒麟 9000 采用 Arm Cortex-A77(公版 CPU)+ Mali-G78(公版 GPU)。
现在:麒麟 9010 使用自研“泰山 CPU”+ Maleoon GPU。
突破点:国产 7nm 工艺 + 自主 NPU(达芬奇架构)。
(3)联发科天玑:Arm 公版 + 自研 APU
CPU/GPU:Cortex-X4 + Immortalis-G720(全公版)。
差异化:自研 AI 处理器(APU),优化能效比。
玄戒O1依赖Arm公版核心,需靠NPU/ISP等模块实现差异化。若未来推出自研CPU/GPU,才能对标高苹果/高通/华为。 所以,雷军说:“但面对同行在芯片方面的积累,我们只能算刚刚开始。”
尽管如此,玄戒O1还是取得了性能与能效上的一些突破:CPU采用独特的 “2+4+2+2”十核四丛集架构,包含2颗3.9GHz超大核、4颗3.4GHz大核、2颗1.89GHz中核和2颗1.8GHz小核,最高主频达3.9GHz,使其在多任务处理和复杂计算场景中表现卓越。
小米要走向更大的自主性,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CPU/GPU 设计需要长期投入(高通 Adreno 迭代 10 年,苹果 A 系列打磨 15 年)。Android 生态基于 Arm 指令集,脱离公版需重建软件兼容性(如华为麒麟 9010 仍兼容 Arm v8)。 自研架构流片成本极高(苹果 A 系列研发费用超百亿美元)。
小米的技术选择服务其产品策略,应该是短期内用Arm公版快速量产,在架构设计中寻求差异化,同时通过自研NPU(如澎湃P1/P2 系列技术下放)或ISP(提升影像算法)打造卖点。
厂商如何包装“自研”或“自主”的概念,行业里面有一些话术:华为早期称“自研麒麟”,实际用 Arm 公版,后期才推泰山架构;联发科强调“天玑旗舰”,但注明“Arm Cortex 核心”。小米可能强调“自研SoC”,实际上是“基于 Arm 架构”。
厂商能打出自研或自主的话术空间,关键在于普通消费者更关注“性能提升”而非架构来源,只有少数极客和竞品才会紧盯严谨的“自研”定义。
玄戒O1是小米芯片之路的 “必要过渡”,但只有推出自主 CPU/GPU 架构,才能真正称为“国产旗舰芯片”。雷军已经放话,未来10年至少投入500亿元,目标应该是决心推出真正自主的CPU/GPU架构。
不管怎么说,小米迈出了第一步,而且在朝着技术生态最完整的科技企业迈进:芯片、手机、汽车、制造。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