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2025年05月21日,10时44分07秒 投资建议 阅读 3 views 次

从贵州排翁村的一颗羊肚菌,到四川宝华村天然有机农场里的甜南瓜,再到广西柳州自制酸嘢煮出来的螺蛳粉,这些看似不搭边的地方美味,都和一个群体——返乡“新农人”有关。

人才,是最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反复提及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要素。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越来越多的青年个体正在或者已经加入到返乡创业的队伍当中,用专业知识、先进技术、前沿视野在三农发展与个人理想之间建立起新的链接。

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度小满的公益助农免息贷款项目——“小满助力计划”成为一道重要的黏合剂——自2019年推出,“小满助力计划”走过7年,累计发放6848笔合计3.3亿元免息贷款,走过了602个村庄,支持了100多个乡村产业发展。

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近期,第一财经走近乡村振兴中的创业青年和返乡个体,从他们的故事中看到了“小满助力计划”久久为功的决心和蓄力下一个7年的信心。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翁村找到“密钥”

李晓明的家乡排翁村坐落在贵州黔东南的西南部,是第五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他生于斯长于斯,谈起这里的秀丽景色和风土人情,总能娓娓道来。

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但在20年前乃至10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光景。排翁村是雷山县唯一一个深度贫困村,村里第一条拖拉机大路是村民们拿榔头铁锹荡平的土路,贫困户占了全村一半人口,寻常人家的大米往往只够吃大半年。

作为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大专生,李晓明也曾是“逃离”农村外出“淘金”的一员。恰恰是在2018年全村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浙江的高薪工作,在村书记的召唤下回乡当起了村官。

“2008年出去(打工),在工厂里打过螺丝,做过驾驶员,也尝试过外贸采购和销售。那种每天8小时的重复劳动让我意识到,自己必须掌握一门技术,所以也主动学习了几项技能。”李晓明回忆说,在外闯荡10年,自己的视野逐渐打开,各方面能力也有了提升,但每次回家乡看到那些留守儿童和年迈的父母,带领大家致富的冲动越来越强烈。

现在的排翁村,已经是几条水泥路直通家门口、成片梯田长满庄稼、传统村寨与新房交织错落,没有人再为温饱发愁,幺儿们可以在镇上无忧无虑地读书,绿色旅游产业也逐渐成形。李晓明很高兴,这样的幸福生活里能有自己的一些“小功劳”。

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的大部分精力都在蜜蜂、羊肚菌、生姜这些“宝贝”身上,这是自己和村里几个年轻人经过反复考察,为大家因地制宜选择的致富路。

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排翁村有着“天然绿色聚宝盆”的称号,山清水秀,非常适宜养蜂,村民们多数都有养蜂经验,但缺乏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资金和勇气。羊肚菌和生姜这些“精品”农作物种植,则与村里适耕土地少的特点相匹配。

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通过产销合作,李晓明一边扩大自营规模,吸纳农户就业创收;另一边则向一部分有志青年传授经验,便于他们回到自己的村庄带动更多农户,实现“一带多、多带广”。

目前,李晓明盘下的养蜂基地已经有500多箱土蜂,同时带动了十几户脱贫户加入养蜂产业;羊肚菌种植从初期的20亩扩大到近60亩,吸纳了100多个农户打工就业;以合作社形式带动了30多个农户种植生姜20多亩。他还积极招商,通过出租村里的优质水源为村民创收。

“以前村里人均收入一年也就一两千元,现在来源可多了,可以自己养蜂、种植,也可以在村里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上万甚至三四万元都是有的,能餐餐有肉吃了!”李晓明高兴地说。

但从作出返乡决定,到担起村里“致富带头人”的重担,再到带领大家规模化养蜂和种植,李晓明在7年时间里做过无数尝试,缺乏经验让他经历了不少挫折,也得到了很多外部支持。

“能和度小满结缘,还得到一笔很大(金额)的资金支持,我是幸运的。”李晓明说,村里对自己的想法一直很支持,村民对自己也很信任,但如果不是度小满在2022年给予20万元免息贷款,自己几乎不可能那么快就扩大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在当地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丹江镇商业街上聚集的创业企业越来越多,李晓明的公司也开到了这里。他说,自己已经习惯了从办公地到排翁村生产基地两头跑,偶尔也会外出学习、开拓销路。最近几年,他开始尝试直播,常常在镜头前穿着苗族服饰娴熟地介绍产品,同时传播养蜂和种植羊肚菌的经验。

在获得资金支持之外,李晓明还积极报名了度小满和友成基金会组织的乡村振兴·领航员人才培养计划,得到了技术、生产、销售、金融等多方面的培训指导。他说,下一步,希望自己能够把排翁村纯净蜂蜜、羊肚菌的品牌做起来,也希望带动更多有能力的年轻人加入乡村创业项目,不仅要让村民们富起来,也要让排翁村的“人气儿”热起来。

交流过程中,李晓明的工作电话不断,他说现在总有忙不完的事,是种“幸福的烦恼”。再谈起需要借钱读书、米饭不够吃、全年仅一套新衣的往日时光,李晓明只是寥寥几语带过。但在他的心里,这些经历早已为今天埋下种子。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2024年11月,十三年才过一次的鼓藏节让雷山县平日安静的47个村寨难得热闹起来。

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李晓明回忆说,在这个“万家迎万客、万客进万家”的盛大节日里,比那些鞭炮声、歌舞声、酒肉味更让自己兴奋的,是村里相较于13年前发生的一些奇妙变化——来来往往做生意的“老板”明显多了起来,村里的日子终于快活了起来。

柳州的“酸味”何以传向全世界

5月中旬和“龙贵哥”联系时,他刚刚结束一场私域流量平台的电商直播。这是他第一次尝试直播,1个多小时就卖出了18000多单“吃泡泡”螺蛳粉,总额60多万元,这是平日几十倍的订单量。

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龙贵哥”是蓝龙贵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线下螺蛳粉品牌,周围人也喜欢以此来称呼他。“吃泡泡”则是蓝龙贵为了让更多人吃到自制螺蛳粉创办的预制菜品牌,主打酸嘢传统老坛发酵和零防腐剂。

今年是蓝龙贵创业的第7个年头,也是他致力于宣传柳州酸文化的第7个年头。

在大部分外地人的印象中,“柳州酸”可能只是螺蛳粉里的酸笋。但在蓝龙贵的家乡柳州,街头大大小小的酸摊足以彰显这种地方性非遗美食在当地人民心中的地位,食材五花八门、味道丰富。

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对15岁就离开家乡外出闯荡的蓝龙贵来说,一口酸嘢是对思乡的慰藉,也是他返乡创业的最大动力。身为“柳州酸”非遗传承人,蓝龙贵不仅想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更想让更多人知道并且吃到正宗酸嘢的滋味。

20多年前,在外打工的蓝龙贵毅然决定返回家乡,借着政策支持的东风和多年积累的资源、经验创办了自己的“柳州酸”品牌,后来逐步实现了酸嘢的产业化、标准化,并在2022年将产业重心转向零防腐剂螺蛳粉。

在蓝龙贵看来,螺蛳粉更像是柳州酸文化的载体。相比现在市场上衍生出的低成本“速成”酸嘢,蓝龙贵一直坚持传统老坛自然发酵,成本高、周期长,却能保持更安全、更纯正的柳州老味道。

但这种坚持一路走来并不容易。“要做零防腐剂就必须建立自己的供应链闭环,不然做不成,原料供给、质量把控都是问题。”蓝龙贵说,为了保证酸嘢品质,自己前期就投入了大笔资金,与周围村镇农业合作社一起打造了几百亩种植基地,确保了安全稳定的供应链,又引进食品专业人才,在产品口味、包装、品质上一步步突破。而为了实现零防腐剂技术,自己花了一年多时间、投入300万元进行研发突破。

但就在万事俱备的时候,疫情又给“龙贵哥”带来了巨大冲击,而前期不惜成本搞研发已经耗尽了蓝龙贵的大量积蓄。正当他因为利息成本对银行贷款望而却步的时候,“小满助力计划”帮了他一把。

“2023年6、7月份的时候,实体店经营压力非常大。用度小满提供的20万元免息贷款,才得以坚持下来,”蓝龙贵回忆说,自己返乡早期就通过承包种植基地带村民致富,是柳江区青年创新创业协会的会员,在当地团委的介绍下了解到“小满助力计划”,“但是一开始不相信,一度以为‘不要利息’都是骗人的,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事。”

零防腐剂产品保质期短,销路不畅是蓝龙贵前期面临的另一个大难题。但得益于良好的市场反响和互联网平台的强大助力,蓝龙贵的螺蛳粉订单连年翻番,柳州酸品牌“浪小白·柳州酸”更是日产几万袋、年产值达几千万元。

“现在自制酸嘢主要是用于螺蛳粉产业链的自供,同时也给全国供货,山东、上海、山西、广东、香港、澳门都有,马来西亚也有少量供应,海外华侨反响都不错。另外还有一些代加工。”蓝龙贵自豪地说,现在自己在柳州已经有6个食品生产基地,覆盖酸厂、粉厂等全产业链,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同时,吸纳了周边230多个劳动力,人均月收入超过3500元,全部提供五险一金。

从路边小摊到街头小店,再到一个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产业,蓝龙贵说自己的初心是希望改变行业,一门心思克服困难,没有也不敢过多去考虑后果。“但很幸运我做出来了,也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做出来,让更多人吃到正宗的地方特色。很感谢度小满,让传统工艺有机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他说。

蓝龙贵的目标不仅仅是卖“酸”,还要把柳州的“酸文化”宣传出去。那场直播尝试,让他对未来有了更大的信心。他告诉记者,自己即将前往郑州和广州,为“龙贵哥”品牌走出柳州迈出第一步。

小农场里的大未来

如果不经一番介绍,大部分人会对孙婉莹的选择感到好奇: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姑娘,大学所学专业也与农业关系不大,怎么会到成都郫县的小村庄种起了菜?

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孙婉莹和梁植夫妇是成都郫县宝华村汨汨生态农场的负责人。但在2016年之前,他们一个是东北某大型民营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一个是摄影记者。二人因热衷公益事业而结缘,又因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兴趣一头扎进了“菜园”里。

但他们做的并不是传统“菜园”,而是以纯天然有机种植+主题活动宣传,一方面希望输出经验减轻对农村环境和土地的伤害,另一方面让那些关注食品安全、注重生活质量的客群吃到真正的天然有机蔬菜,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要实现这个设想,并不是只有世外桃源的美好,更多的是一个个专业难题。“为了筛选好吃、好种、好卖的蔬菜品种,我们在一次种博会上一口气品尝了230多种番茄。很幸运的是,我们就种出来了一些好品种,而且在会员制模式下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第二年就回本了。”孙婉莹说。

基于这次小小的成功,二人在2019年开始扩大种植规模,试图在选种、育苗、种植、销售全链条上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有机种植经验,进入了真正的重资产阶段。到今天,二人的种植基地已经从最初的2.88亩地陆续扩大到15亩、75亩,地域也逐渐从郫县拓展到彭州。

小满助力计划7年记:让田野更有希望,让乡亲更有盼头

“今年是第九年,平均每年要种180多种蔬菜,到现在差不多种了2700~2900个品种,但大部分都没有卖出去,最后试验不错的品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分子’。”孙婉莹说,经过多渠道宣传,自己的经验分享吸引了不少对有机种植感兴趣的客户,但因为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2023年10月左右,在我们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度小满给我提供了12万元的免息贷款,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去找客户、找投资人,真的是雪中送炭。”孙婉莹说,当前已经有几个村集体找到自己,希望将自己探索的模式纳入现代化乡村建设中去。

面对资金压力,孙婉莹夫妇也积极发挥所长,开启了另外一个领域——智慧农业的探索,即以智能化技术赋能有机种植,以此解放农民双手、提高生产效率,克服恶劣的种植环境。孙婉莹说,自己和丈夫以先小单元格样本实验、后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方式,通过低成本智能化设备组装,探索出了一套普通农民可以接受、方便使用的智能化系统。而在这个过程中,度小满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现在他们75亩的种植基地有6个足球场那么大,但除了她和丈夫外只需要2位员工。好消息是,现在这一模式有望在河北某县的旱作梯田里落地应用。

回顾过去9年,围绕在婉莹夫妇身边的争议和质疑一直都在。不过,她和丈夫坚信,农业在未来一定是高门槛、高科技值的行业,“既可以嫁接教育,也可以嫁接服务业、互联网”。“我们希望做的是更长远的事情,让土地更干净,产品更安全、更好吃,希望这不再是一件难事。”孙婉莹说,自己很感谢度小满也能关注这种社会价值,让自己看到了金融支持小微个体、支持乡村振兴的长期主义。

“而且(度小满)是真的知道怎么帮助我们,除了资金上的支持,也给了我们很多资源上的赋能,”孙婉莹回忆说,度小满邀请新媒体达人探访他们的有机农场,2023年第一次实现了自种南瓜品种的大规模销售,“这种南瓜可以生吃,口感很好,一次卖出了2万斤。”

当前,孙婉莹夫妇正在引入共建机制,用农场链接城市社区和乡村。“我们计划把可持续农村和可持续农产品做成一个系列展览,让更多都市人群关注可持续生活、可持续农产品、可持续乡村等概念,并且愿意投身其中,吸引更多新村民回流乡村,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孙婉莹说。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既是政策导向,也是农民期盼。可喜的是,从逃离乡土,到重塑乡土,越来越多像李晓明、蓝龙贵、孙婉莹夫妇这样的有志青年正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未来融为一体。

在这个过程中,“小满助力计划”雪中送炭,支持乡创青年和新农人发展。

自2019年“小满助力计划“率先在重庆市下辖乡镇落地,到2020年启动“小满助力计划·亿元免息贷款公益项目”、2021年宣布每年发放10亿无息和低息贷款的“3年计划”,再到2024年加大力度助力更多乡村探索可持续绿色发展,依托互联网和金融科技手段,“小满助力计划”陆续在重庆、贵州、湖北、甘肃、陕西、四川、青海、宁夏等地落地开花,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602个行政村。

可以看到,“小满助力计划”的下一个7年,中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还将涌现更多的“新农人”,在广阔田野上孕育更多的美丽乡村新故事。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