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2025年05月18日,14时06分26秒 科技新知 阅读 6 views 次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文/ 金错刀频道

最近的车圈可谓进入“多事之秋”。

多个小米车主扬言因为宣传不符要退车,连特斯拉捧火的隐藏式门把手也被官方点名,工信部官网发文公开征集意见。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在如此情势下久违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那就是吉利的小儿子:做网约车的曹操出行要上市了。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说起网约车,人们第一反应还是滴滴,跟其比起来,曹操出行的名气显然更小。

其他短板也很明显。本就在网约车行业姗姗来迟,人们打车时曹操出行几乎都是排在后面位置,甚至网上还被人调侃千年老三,不少人听过没坐过。

然而就在如此多debuff下,这几年曹操出行的改变像是坐火箭。

不仅找到了自己活下来的独特路子,还在国内网约车市场逆袭。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GTV(总交易额)计算,曹操出行自2021年起连续位列国内网约车平台规模前三,并于2024年跃居行业第二。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曹操出行CEO更是豪横放话,“要变成服务最好、口碑最好的出行品牌。”

如果曹操出行能够上市成功,这将是李书福收获的第10个上市公司

从车界小透明到大胆要上市,谁给曹操出行的勇气?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最“命运多舛”富二代,

差点毁在“一张饼”

跟如今的逆袭相比,曹操出行可以说拿到了最命运多舛的剧本。

虽然是富二代,背靠吉利大树它似乎并不差钱,总部在苏州,也似乎比同行更轻松些。

但曹操出行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太不接地气了。

它诞生的时候,正是滴滴网约车大战激烈,当别家还在疯狂给消费者撒钱、主打一个活菩萨的时候,它却偏偏走起“高冷”路线。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这一点从名字上也可以感受到,刚上线时它叫“曹操专车”,听起来似乎就不是一般人能坐的。

模式也与其他平台不同,曹操出行从一开始就另辟蹊径,提出新模式:“公车公营+认证司机”。

有曹操出行老员工曾回忆,当时确实不太会做服务,于是将目光瞄向到了吉利曾全资收购的英国伦敦出租车公司身上,向外来的和尚取经,将仪容仪表、服务标准、商务礼仪、医疗知识等专业知识纳入司机培训范畴。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如此一来,统一的车辆再加训练有素的专职司机,让人体验一次就难忘,总之主打一个中高端。

不过这种打法下,司机筛选门槛自然也更高,对当时还是小透明的曹操出行来说,显然是一步险棋,等于是自找苦吃。

不仅如此,曹操出行还干了一件外界看来极其疯狂的事:下场造定制车,既当裁判又当选手。

毕竟背靠亲爹吉利,造车这方面也是手拿把掐。截至2023年末,曹操出行在全国24个城市拥有一支由3.1万辆定制车组成的车队,其中,约1.8万辆为枫叶80V、约1.2万辆为曹操60,是当时网约车里少见有自己汽车的玩家。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这两款车型,曹操出行并非单纯的采购,而是根据自身对出行行业的理解和需求,参与设计和开发。

在曹操出行看来,定制车迎合司机和乘客的刚需,总持有成本还能降低,长久看来可以提升司机收入和平台盈利空间。

好在结果也还可以,靠着差异化的定位,曹操出行终于在巨头的夹缝中烧出一条缺口。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然而,成功永远不可能如此简单。

用这种模式切入网约车有一个硬伤,那就是资产过重,再加上车辆维护及折旧相关成本,净利润一直为负,一直这么烧钱下去也不是办法。

曹操出行很明白,如果想赚钱就必须要接更多的订单。但靠自己很难实现怎么办?那就抱大腿。

这些年,高德、美团等超级APP,以聚合形式杀入网约车市场,几乎所有的网约车平台,都可以去这些APP上招揽业务。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曹操出行也看到了新的救命稻草,开始绑定聚合平台刷存在感。现实没让它失望。2021年-2023年,公司来自聚合平台订单的GTV分别为39亿元、44亿元和89亿元,分别占比公司同期GTV的43.8%、49.9%和73.2%。

然而这时不出意外的话又要出意外了。随着订单越来越多,各种想不到的纠纷也出现了。

曹操出行没想到,这次竟翻车在“一张饼”上。

去年,湖南省长沙市李女士在乘坐曹操出行网约车时,因携带一盒饼被司机辱骂威胁。事后,李女士向平台反馈了司机的违规行为,并把事发经过发到网上引起群愤。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这么明显的服务漏洞,都让人怀疑司机团队是不是混进了友商。

尽管曹操出行道歉,核实司机违规属实,表示已将司机移出驾驶员名单并对其账号进行封号停运整改。但很多人并不买账,黑猫投诉平台上,以曹操出行为关键词的投诉多达9000多条。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很多人都以为,曹操出行也会像很多网约车的尝试一样最终销声匿迹,甚至连自己人都差点失去信心。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暴亏50亿,还要做一个豪赌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曹操出行不仅没有淡出市场,反而传出了要上市的消息。

2022至2024年间,其营收从76.31亿跃升至146.57亿, 不仅在全国一百多个城市运营,平均月活跃用户也逐年上涨,去年达到了2879万人。平均月活跃司机也超46万人,全年的订单量更是接近6亿。第三轮融资前,估值就涨到170亿。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当然,还是冒着三年亏50亿的风险,营收与成本同步扩大。

很多人说,又是一个互联网企业"烧钱换规模"的代表。

这句话对,也不对。除了换规模之外,这些年曹操出行还靠豪赌修炼出一个新底气。

1.投其所好,成了“体制神车”

过去,曹操专车定位似乎有点不接地气。为了让更多人体验到,先从改名开始,2019年, 曹操专车宣布改名为曹操出行。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服务内容也更广, 从原先单一的打车业务,扩展至更多元的出行产品和服务内容, 涵括专车、出租车、绿色公务等。

如果说其他打法还是中规中矩,曹操出行专门服务企业单位的的 “绿色公务” ,可以说直接打通了七寸。

本身它就有自己的统一车型和整套专业服务流程,直接拿捏了体制人注重体面但又不想太夸张的心理,投其所好成了“体制神车”。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甚至此后风头大出, 成为金砖国家税务局长会议指定车。

也是这几年,曹操出行的规范化运营,还让它拿到国内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服务平台首张网约车牌照,终于在新能源赛道比对手抢跑了一步。

2.自讨苦吃,看傻司机乘客

其实跟对手比起来,曹操出行的短板一直很明显。

首先市占率就不占优势,至今离第一名滴滴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其次网约车赛道越来越卷,不少传统汽车厂商都开始入局出行行业,网约车品牌有自己的车已经不是新鲜事。

曹操出行自己也知道一招无法吃遍天,所以它这些年拼命给自己找新底气。

“不一定补贴最多,也不一定是叫车最快的,但一定是服务最好。”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除了此前的定制车战略,曹操出行 将目光转向整个产业链。

造车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司机和乘客痛点出发。在这个思路下,曹操出行 研发出第一代适应网约模式的换电车型,注重司机防疲劳设计。还提出换电玩法,能源补充仅需60秒即可完成, 提高接单效率, 也打破了很多司机对电车的不信任。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曹操出行想干的,就是能在某一天彻底当上国民出行玩家。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没有先发优势,只能把自己逼成卷王

当然,这个目标听上去可一点都不简单。

要知道,这些年网约车没那么好干了。 据澎湃新闻报道,由于运力饱和,多地网约车司机单日平均收入仅200多元。

而同样是上市,网约车大多也存在“魔咒”。 去年上半年,网约车平台们接二连三的冲击IPO。然而,嘀嗒出行和如祺出行在上市后,取得的成绩并不好。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外界环境似乎都是debuff,但对于各种困难,曹操出行应该已经见惯不惊。

为了做好网约车,作为富二代改变不了环境,曹操出行只能默默继续卷自己。

首先,是踩在巨人肩膀卷风口。

自动驾驶平台进入网约车已经是大势所趋,为了不被风口抛弃,团队自己人也没少花功夫,吉利也是用尽全力,把自己的资源都开放给曹操出行用。

2024 年 ,曹操出行上线曹操智行自动驾驶平台,并在苏州和杭州启动了 Robotaxi 示范运营,不断试错。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毕竟,在最初网约车大战曹操出行就没有先发优势,在新风口上更不能输在起跑线。

其次,在关于细节的打磨上,内部人也在卷。

曹操出行CEO龚昕曾在采访中坦言,为了找到用户的痛点,“我要求自己一个月要打100次车。”

因为曾经吃过“不懂用户”的亏,曹操出行现在也不敢大意。

很多乘客普遍会吐槽“网约车臭”,曹操出行就推出车内一键换气功能,将空调自动调整至外循环模式60秒。看到坐轮椅的人不方便上车,曹操出行也搞出专门的特殊通道设计。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很多乘客想不到,在车上还能自己选音乐、选车内温度,甚至连wifi都有,坐个网约车硬是坐出在自己家的感觉。

江浙沪“富二代”,亏钱养活46万司机

刀哥曾经写过极氪、星越L,在体验细节上吉利用料的“厚道”,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都想做国民产品,不是嘴上作战,说到底还是看谁能用实际行动满足全民的需求。

毕竟,时下的网约车还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时就有各种投诉纠纷、合规检查等发生,滴滴们上市后遇到的问题,曹操出行也未必不会遇到。

再加上最显眼的亏损问题,曹操出行势必会面临更多严苛的审视和监管,能否成功上市、上市后会不会破发都是未知数。

但富贵险中求的前提,永远是对人性和市场的深度理解。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