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评丨汽车安全是底线,公众对雷军不是苛责而是冀望太深
雷军在演讲中也强调要充分尊重生命,但有些表述很难不让人认为是在推卸责任。
一周之内,小米创始人雷军因为两度回应小米SU7事故,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5月10日一早,雷军发布微博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最艰难论”随即登上热搜第一。
五天后,雷军再发“苛责论”引发争议。15日晚,雷军一段演讲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他在演讲中复盘了SU7事故的影响,说道:今年是小米创业的15周年,我们准备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 但是3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把这一切都击碎了。我们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
看起来,小米本来做好了创业15周年庆祝活动的各项筹备工作,准备大干一场。但事故来得“不是时候”,以至于“情绪比较低落”,甚至是“懵了”。
综观雷军的演讲,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认识到了作为大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雷军说:小米今天的规模、影响力、社会关注度都到了非常高的地方,社会和公众要求我们去承担一家真正的大公司行业领导者的责任。
子曰:苟日新,日日新。应该为小米的持续进步点赞。
但随后雷军演讲的内容就不敢令人苟同了,大体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汽车安全问题的认识要避免自相矛盾。
雷军表示,“他听熟悉汽车行业的朋友说‘造车,遭遇交通事故在所难免’。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场事故的影响如此之大,对小米的打击也如此之大。”“听朋友说”“谁也没想到” 这些表述,听上去雷军有些无辜。
但他接下来话锋一转说:“回想四年前,我们决定造车的时候,我就一直特别担心安全问题,所以我们对于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无比的重视。”
这一表述,让人不禁很疑惑,对于汽车安全问题,到底重视还是不重视,是真了解还是装了解?
而且笔者也很困惑:作为一家知名大企业的创始人,难道人命关天的事还要听朋友说?死亡三个人的惨痛教训还不够充分警示?
进一步细品,雷军又仿佛有点委屈:别的汽车企业也会出现车损人亡的事故,为什么你们紧盯着小米不放?
其实雷军大可不必产生这种疑问。重视人身安全是人性本能,与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多少无关。只要是汽车企业产品出了问题,都会被公众关注、批评,其中不乏过激评论。对于车企来说,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真诚道歉、认真整改,而不是虚与委蛇,甚至借此托大。
第二,人命关天的领域不是“新手”练手的地方。
雷军说,SU7在上市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觉得质量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我们在参与的所有权威机构的评测里面都拿到了最高分。“但,万万没有想到,这场交通事故,让我们意识到,公众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远超了想象。此刻我才真正地意识到,我们一直觉得我们是汽车行业的新人,我们是一家创业的公司 。”
雷军“万万没有想到”的理由是“我们是新手”,而新手是被容许犯错误并给予改正时间的。
然而,“新手”不是逃避责任的理由。有人犀利点评,不能需要营销的时候是“世界500强”,逃避责任时又成为“新手”。
更何况,涉及汽车安全的领域是万万容不得新手练手的。安全问题是底线,不论对新手还是龙头企业,都是如此。在安全领域,雷军不应该“万万没有想到”,而是应该充分想到。
第三,公众的关注不是苛责,而是促进其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针对雷军这番演讲,有舆论认为,本来大众对于雷军还抱有善意,期待他能在批评中有所反思,没想到他回应的依然是把公众批评当成过度苛责。
爱之深责之切。无论是全民关注,还是舆论激烈批评甚至“苛责”,其出发点都是一直以来大家对小米和雷军的高度关爱。不是公众苛责而是冀望太深。
目前,这起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待官方调查结果公布,小米该道歉道歉,该澄清澄清。但无论结论如何,对于数月以来的舆论争议,雷军和他的小米都应该深刻思考,将口号落实为行动,真正为消费者负责,不辜负大众的喜爱和期盼。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