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洪波没有观众

2025年05月15日,16时11分03秒 科技新知 阅读 5 views 次

方洪波没有观众

“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总会在某一刻,忽然意识到命运的不可抗拒。”这是美的掌门人方洪波2022年回复被裁员工内网留言时写下的文字。

三年后,疫情远去,美的也已经走出泥潭。属于方洪波的“某一刻”,却似乎越来越近。

5月8日的一场内部会议上,方洪波再度被分析师问及企业接班问题。方洪波称,已经有六七个可随时接班的人了,“但现在不能告诉你,大股东我都还没告诉他”。

方洪波认为,人年纪大了认知会退化,慢慢就会让人讨厌,却依然不自知,甚至还以为受人喜欢。“我一定不会让自己拖到那天。”他说。

1967年出生的方洪波,远未到老得令人生厌的地步,却已坦然谈论薪火传递。作为对比,家电三巨头中,格力的董明珠71岁,海尔的周云杰59岁,均比方洪波年长,却看不到退居二线的迹象。

今年2月的一档对话节目中,董明珠对俞敏洪说,已找到格力接班人,有三四个预备人员。但两月后,董明珠再度当选格力非独立董事、董事长,开启执掌格力的第五个三年任期。

至于周云杰,这位海尔老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即已加入公司,2021年底才正式接掌帅印。在可预见的未来,周云杰并不需要考虑交接棒问题。

自从2012年8月接替何享健、执掌美的后,方洪波花了十几年,将这家家电巨头的年营收从1000亿带到了4000亿元以上,稳居三巨头之首,并从战略、产品、技术、组织、人才、文化等维度全面重塑美的。方洪波时代的美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

与此同时,何享健家族及其他股东始终信任和支持方洪波。职业经理人鸠占鹊巢、创始人家族刀兵相向的黑色戏码,并没有降临在美的身上。

然而,方洪波一直竭力避免将自己与美的画等号。在公司内外,他都不希望成为人群聚焦和追捧的对象。

方洪波没有观众

当格力高管说“看她怎么开会,都觉得很幸福”,员工在年会上唱“我妈就是董明珠”时,方洪波在上任之初就规定,公司内部直呼名字,比如可以叫自己Paul或波哥。高管食堂、电梯和独立办公室也被取消。

今年1月下旬,方洪波又在一份内部文件中要求,减少微信群、严禁各类喊口号;打工人习以为常的微信“举拳头”表情,也因形式主义而被叫停。

在公司外部,方洪波近年来出席过一些活动,比如今年4月初和蔚来创始人李斌对谈,还砸出了“95%以上的加班都是形式主义的加班”的金句。但与日常上热搜的董明珠,乃至今年两会期间爆火的周云杰相比,方洪波在舆论场的热度小了几个数量级。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身处商界金字塔尖,方洪波不想要“观众”,结果也如其所愿。尽管颇受企业界和媒体推崇,但在更广阔的舆论场中,方洪波几乎谈不上拥有“粉丝”,更不曾有“饭圈”“黑粉”这样的企业家IP寄生品。

方洪波不肯被“围观”,或许源自一种独特的清醒。

早在2012年接班时,45岁的方洪波说,自己只是美的历史上的一个过客。十三年后,58岁的方洪波距离洞悉命运真相更进一步,甚至开始筹谋急流勇退。但从最新表态来看,方洪波从未停止自省,对于“粉丝”的警惕亦未曾稍减。

在个性、业绩和股权等因素的交织下,方洪波有了遗世独立的条件和资格,竭力禁绝内部吹捧、隔离外界围观,尽可能站在舞台聚光灯之外。当企业家做网红成为风潮的当下,方洪波仍然没有“观众”。

企业家当“网红”、成为企业营销的主要载体,是自雷军以降的商界风潮。一呼百应的企业家,利用个人的巨大影响力,主导品牌营销、撬动销量增长。相比之下,像方洪波这样,不开直播、不造热点的“老派”企业家,逐渐成为舆论焦点之外的“另类”。

但平时光芒万丈的企业家,难免有马失前蹄的尴尬时刻,即便雷军也无法在舆论放大镜的审视下,始终滴水不漏。当企业家遭遇舆论“反噬”时,企业营销依赖个人IP的弊端就会显现;相对应的,低调处世的方洪波,其价值就会被重新发现。

“学习雷军好榜样”的风气,此前已经传递到家电圈。三位家电巨头掌门人中,董明珠的个人形象频繁“出街”,周云杰也在年初走红后开设一系列社交媒体账号。

唯独方洪波按兵不动。没有观众的方洪波,从来不是美的的营销重点。

今年4月,方洪波在与李斌的交流中称,美的“一定积极拥抱”个人IP打造,已经有一批80后事业部负责人开直播。但他认为,“做个人IP很耗时间,我还是希望自己有一些宁静的时间,清空一下大脑。”

复盘方洪波掌舵美的的十三年,相比四两拨千斤的个人IP营销,他更喜欢以大刀阔斧的战略和战术动作解决问题。

方洪波接手美的之初,美的面临营收和利润双降的危局。方洪波挥舞“砍刀”,一年关闭10余个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裁员7万余人,又把电器产品型号从2.2万个砍到1.5万个,SKU减少50%。

到2015年,方氏变革初见成效。美的营收恢复至2011年水平,利润提升至2011年的3倍以上。“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初步扭转后,美的重回增长曲线。

与此同时,方洪波带领美的沿着“高端化”和“国际化”路线发起冲锋。

美的2016年收购东芝白电,2018年又做了新品牌COLMO,“双品牌高端化”战略成型。方洪波再度显露“大刀阔斧”的经营哲学,宣称预算不封顶,“砸锅卖铁也要保障对高端品牌的投入”。

与此同时,美的把一部分研发和生产能力迁往海外,陆续设立20多个研发中心,以及23个生产基地,多于国内的21个基地。2024年,美的海外营收占比超40%。

但家电与房地产行业共振。国内房地产的大起大落,对家电大盘构成巨大挑战。只靠降本增效、精简SKU等手段,并不足以让美的穿越周期。

方洪波开出的药方是To B。2021年,美的将To B转型升格为“第二引擎”,囊括机器人与自动化、楼宇科技、能源管理、智能出行等板块。

方洪波没有观众

美的很早就盯上了B端市场。其中,2016年斥资292亿元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被视为这家家电巨头征战B端的标志动作。今年3月,美的发布自研的类人形机器人,计划5月进工厂“打工”,下半年进门店做展示。

在另一条热门赛道——新能源汽车,美的2018年成立威灵汽车部件公司,主要做电机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底盘执行系统等。目前,威灵已经与蔚来、理想、问界、东风等车企达成合作。

2024年,美的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包括新能源与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营收突破1000亿元,贡献1/4总营收。

方洪波“大刀阔斧”,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上一财年,美的寄予厚望的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营收同比下滑7.6%,是美的主营业务中唯一下滑的板块。

但同样不难看出,当美的面临挑战时,方洪波多方筹谋、辗转腾挪,从没有将“当网红”“CEO带货”作为唯一出路。

企业家对于个人IP的经营,可以带动企业营销,甚至成为支点、发挥杠杆效应。但一旦马失前蹄,这种与个人IP强绑定的营销手法也会带来反噬。方洪波没有“观众”,固然会失去了一些流量,但也获得更自如的进退空间,并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战略战术和经营管理上。

久居美的一号位,方洪波选择低调,没有频频亮相、发声,除了公司营销策略和增长范式并不依赖其个人IP外,更关键的是他得到了创始人和投资者的双重背书。

方洪波在美的持股比例不高。根据去年9月美的赴港上市的招股书,方洪波持股1.5%左右。相比之下,创始人何享健直接、间接持股近30%,仍为第一大股东。

不过,方洪波是何享健亲自挑选、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深得何氏信任。同时,外部投资者也对方洪波信赖有加。

去年上市前夕,美的举行临时股东大会,选举新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方洪波等人当选董事,何享健之子何剑锋却未位列其中。美的在公告中称,所有候选人获得了高比例的同意票。

另一方面,美的二十多年前就迈过了股份制改造的关隘,创始人与国资各得其所。2001年,随着地方政府完全退出,美的彻底洗脱集体企业的元素,转型为纯粹的民企。

企业“出身”不明导致股权和利益纠葛,创始人与国资、地方钩心斗角,历来是中国初代企业家折戟沉沙的重要原因。在这一影响深远的问题上,何享健、方洪波和美的是明智而富有远见的,同时也是时代浪潮中的幸运儿。

方洪波身为职业经理人,不用为股权问题担忧,经营企业可以心无旁骛。

他不需要“表演式工作”。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浪潮接踵而至,美的没有造手机、造车,而是从智能家居和汽车部分角度切入,分一杯羹;到了企业家网红时代,方洪波也没有以身入局,只是让麾下高管自行尝试。

同时,他也不需要粉饰错误。2018年,方洪波公开表示,集团层面对高端品牌不重视、一直放养,最大遗憾是面对消费升级大潮无所作为,错失高端市场。2023年,他又承认,美的前几年大举布局小家电是一个错误,因为这类产品生命周期短,“昙花一现,一年两年就没了”。

公司一号位公开“认错”,同时又不会破坏公司战略节奏和经营秩序,是方洪波和美的自行构建的“制度红利”。不惮于暴露自身失误的方洪波,依然可以牢牢掌控公司行进方向,自然无需通过向公司内外炫示权力威能,以稳固自身地位。

方洪波没有观众

反过来,倘若职业经理人面临地位挑战,那么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寻求“证明自己”,反映到企业管理上,往往会操之过急,战略毛糙、战术激进。这既体现为公司业务扩张缺乏长期规划,也折射在经理人喜欢当众“表演”、醉心于“从不犯错”的幻觉中。

二十余年前未雨绸缪的股权变革,让美的与“婆家”厘清界限,也让方洪波作为职业经理人有了施展空间。何享健家族和投资人的信任,让方洪波不急于取得阶段性胜利,而是稳扎稳打,在更长周期里试错纠偏,摸索出大体正确的路径。

十余年间,方洪波和美的当然犯过不少错,错失了不少机会。但总体上,方洪波做对的事情更多。尤其是多元化方面,美的相比同行取得了更令人信服的业绩。

与雷军、董明珠等人类似,方洪波同样属于魅力型企业家,面对利害攸关的重大问题时,头脑清醒、杀伐果断、敢于突破常规。尽管继承何享健之衣钵,但方洪波绝非守成之辈。

早年间,在尚未执掌整个公司时,方洪波性格中刚硬的一面即已显现。他曾将30多位大区营销经理扫地出门,其中包括董事会成员的亲属。“该调整就调整,不换思想就换人,”方洪波彼时说。

此外,美的十余年间多次裁撤人员,有时牵涉数万人。能够与被“优化”者隔空共情,感喟命运之无常的方洪波,在具体的经营问题上并没有心慈手软。

但不同的是,方洪波始终竭力遏制这种刚硬作风的外显,而是尽可能以低调谦和之姿待事待人,绝不追求成为万千瞩目的焦点。

时至今日,方洪波从未参加综艺节目,从未外出讲课、演讲,也没有个人代言。近期的公开出镜,无非是应老乡李斌之邀,为蔚来新车站台。

相比之下,一些网红企业家几乎成了半个“综艺咖”,另一些则忙着“调改”别人的企业,甚至开设了售价不菲的总裁班。

对外界瞩目避让不及的方洪波,自称更喜欢自省。2017年接受《财富》采访时,方洪波说自己常常扪心自问,“你是谁”“是否忘记初心”“是否背弃梦想”等,还引用了《小窗幽记》的“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格力电器举行发布会,当场分发长达数十页的材料,列举美的“虚假宣传、技术侵权、窃取对手商业机密”的证据。

面对战火,方洪波要求美的员工“唾面自干”,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他认为,这件事情从长远来看根本不值一提,而中国建立起成熟的商业文明尚需时日。

多年后,中国商业社会的风气早已转向“和气生财”,企业掌门人的正面PK几乎绝迹,至多是中层人员冲锋在前。方洪波九年前的忍让,似乎也换来了理想中的海阔天空。

然而,家电行业行进至今,市场已经极为成熟,各大巨头的技术、产品、渠道等高度趋同,能够PK的维度越来越少,增长速度也趋近于行业平均水平。反而是小米等后入局者,凭借创始人的巨大号召力,以及更富有侵略性的定价,不断侵蚀老牌玩家的市场份额。

从绝对份额来看,新玩家尚不足以对家电三巨头构成明显挑战。但“粉丝经济”已经席卷手机、数码和汽车圈,演进迟缓的家电圈,难保不会成为下一个被部分颠覆的对象。

多年来,不想被围观的方洪波,依靠一枪一棒的硬功夫,把美的带到行业老大的位置,而这又反过来印证了方洪波不需要观众。

但如今,粉丝万千的网红企业家成为商业社会的新宠儿,家电行业内不乏模仿者。习惯安居聚光灯之外的方洪波,在新的时代浪潮面前,或许到了再度衡量“没有观众”得与失的时刻。

毕竟,以“变”破局,而非固守旧城池,素来是方洪波执掌美的的哲学底色。

参考资料:

财富,《中国最成功职业经理人方洪波:杀手、隐者、梦想家和过客》

徽商,《方洪波:杀伐决断一“书生”》

第一财经,《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已有六七个人可随时接班》

银杏科技,《炮轰董明珠,挥手大裁员:“铁血掌门”方洪波AB面》

中国企业家杂志,《美的方洪波给安徽老乡“站台”》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