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Talk丨中国上市公司整体可投资性提升 全球被动型基金再次流入

2025年05月13日,22时03分25秒 机构观点 阅读 7 views 次

今年以来外资对A股市场情绪整体偏乐观。

在全球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背景下,国内经济增长韧性特点明显,加强了境外资本对人民币权益资产的信心,多个国际头部机构也调高了对中国股票的配置判断。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系列的变化改变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信心,利好中国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近期市场情绪快速修复,4月下旬全球被动型基金再度回流中国股市。

连续两个季度改善

随着股市行情重启,全球资本避险配置转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境外资金对人民币资产配置持续升温。

高盛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表示,中国金融资产在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下迄今仍保持韧性。高盛维持在地区范围内高配中国股票的判断。同时,上调高盛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12个月目标,分别上调至78点和4400点,分别代表7%和15%的潜在回报率。

富达国际认为,中国许多企业都处在通讯科技和人工智能(AI)的技术前沿,拥有强劲的发展前景。富达国际基金经理Ian Samson指出,过去两年,中国通讯行业业绩大幅增长,许多企业都处在通讯科技和AI的技术前沿,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此外,中国拥有广阔的内需市场,继续看好AI应用、消费、新能源车、生命科学等赛道的中国企业增长潜力。

华泰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称,中期视角上,外资在中国资产仓位及低配程度已连续两个季度改善,今年一季度外资快速流入下预计改善延续,未来主要关注三条线索:一是盈利预期上修背景下兼具较高估值前景空间的科技硬件行业;二是ROE(净资产收益率)和派息稳定、估值偏低的A50及红利方向,尤其是通信等兼具进攻性的品种;三是外资长期偏好的消费板块仍有进一步增配空间,尤其是港股可选消费方向。

中国上市公司可投性持续提升

新“国九条”实施一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成效显著,上市公司可投性持续增强。截至2025年4月,A股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过半,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占比近八成,硬科技与创新企业成为上市主力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直接反映在经营业绩与投资者回报上:2024年全市场分红规模达2.4万亿元,回购金额近1500亿元,双双创历史峰值;沪市公司近三年营收与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8.44%和8.87%,科创板更是以24.26%的营收增速领跑。

政策端同步发力,严把入口关与畅通出口关并举。证监会推动分红、回购与退市新规落地,2025年沪深两市超3600家公司披露分红方案,同比增长11%,1345单回购计划预计规模达1866亿元。洛阳钼业中国联通等企业通过高比例分红与持续回购,强化投资者信心,部分公司市值年内涨幅超70%。

展望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稳”的基础与“进”的动能并存。随着稳增长政策加码、美联储降息周期临近,内外资共振有望推动市场中枢上移。机构建议,投资者可沿三条主线布局:一是受益内需复苏的消费与先进制造龙头;二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AI产业链核心企业;三是估值低位、分红稳健的红利资产。

民生加银基金建议行业关注AI及港股互联网、港股新消费及内需驱动板块、军工、工业金属、交运、银行保险、电力及公用事业。在改革深化与开放扩围的双重驱动下,中国资本市场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长期配置选择。

(来源:天天基金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