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万亿之城”稳健开局 新兴产业亮点频出
一季度“万亿之城”稳健开局 新兴产业亮点频出
我国有27座城市202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被称为“万亿之城”。近期,这些城市的统计部门公布了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其中8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6%及以上,18城市为5.4%及以上,多数跑赢5.4%的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大盘”。
多个“万亿之城”一季度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表现亮眼。专家表示,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彰显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多个城市增长动能强劲
就经济总量而言,上海和北京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12000亿元,居前两位;深圳和重庆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8950.49亿元和7574.79亿元,分列第三、第四位。增速方面,烟台、合肥、郑州位列前三,增速分别为6.9%、6.6%和6.2%。
多个城市经济增长动能强劲。一季度,北京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4%,反映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设备购置投资增长1.3倍。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比上年全年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22.5%。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今年以来,财政政策持续发力,为基建投资提供有力支持。制造业投资保持韧性,虽出口不确定性或影响企业投资,但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持续推进将对制造业投资形成支撑。
提振消费政策加力的效果持续显现。一季度,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消费品“以旧换新”和江苏省3C商品购新补贴政策共同发力,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4.9%、33.9%、21.7%;汽车消费政策显效,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128.7%。
出口方面,一季度合肥、杭州、南通增速领先,分别为19.2%、18.7%和17.3%。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合肥“新三样”产品出口109.4亿元,增长44.2%。新兴市场加速拓展,杭州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712亿元,增长23.7%。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犹存的复杂形势,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力显效,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发展向新向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郑学工此前表示。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国家统计局党组近期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表示:“我国经济向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变量’的作用日益凸显。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规模化应用提速,既带动了相关产品生产需求增长,也成为推动千行百业生产力提升的新法宝。”
北京的高精尖领域表现活跃,一季度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7倍、1.4倍和18.3%。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一季度同比增长7.2%,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产值增长13.2%,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8.9%,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2.8%。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今年以来,机器人不仅从实验室“跑”入展会、赛道、家庭,也“跑”进了多个城市的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报告。上海、深圳、杭州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8.6%、40.1%、62.7%,苏州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165%。
新质生产力被多地作为下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郑州提出,下阶段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宁波提出,坚决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服务业回升向好
“一季度,第三产业‘压舱石’作用突出,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在政策红利释放、技术创新突破、市场需求回暖等因素作用下,服务业回升向好,呈现‘数字+绿色+智能’三擎驱动的增长格局。”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第三产业带动作用显著。一季度,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989.46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增长23.2%、11.2%、7.9%。成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3%。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迪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之下,一季度信息软件业、租赁商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强劲。
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接连发力,推动服务消费增长。商务部等部门近期印发《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关于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若干措施的通知》等。广州提出,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推动国际医疗机构落地外商独资医院,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开展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