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房主注意了!时隔8年地王潮再现,房价暴涨历史要重演?
2025 年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交易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重点 25 城土地溢价率显著攀升,达到 19%,这一数据创下了近 8 年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地王潮也再度来袭。这一系列情况不禁让人们联想起过去房价暴涨的场景,那么,在当下,房价暴涨的历史真的要重演吗?

25 城土地市场的火热现状
今年前 4 个月,重点 25 城的土地市场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从溢价率数据来看,其持续走高并稳定在高位。1 月溢价率为 20%,2 月为 18%,3 月攀升至 23%,4 月虽稍有回落至 15%,但总体上,前 4 个月均维持在 19% 左右,与过去两年(5%-10%)的区间相比,涨幅明显。
不同城市在土地市场中的表现各有特点。在一线城市中,北京在 4 月 8 日,通州八里桥片区地块溢价率达到 16.3%。而在二线城市,杭州堪称土地市场的焦点。4 月 1 日,杭州出让的 8 宗地中有 4 宗溢价率超 50%;4 月 22 日,萧山区两宗地溢价率分别为 59.4%、74.4%;4 月 28 日,萧山区世纪城核心单元地块溢价率达 58.8%,成交楼面价 51611 元 / 平方米,刷新区域地价纪录,整个 4 月,杭州住宅用地出让金合计达 306 亿元,连续两个月居全国首位,平均溢价率 31.1% 。此外,4 月 22 日,成都郫都区地块溢价率为 33.1%;4 月 7 日,重庆渝北区新牌坊地块溢价率为 38.9%;4 月 2 日,苏州姑苏区地块溢价率为 23.8%。

在溢价率上升的带动下,楼面价也大幅拉升。今年前 4 个月全国 25 城住宅用地楼面价为 13003 元 / 平方米,对比去年全年的 8467 元 / 平方米增长了 54%。这一系列数据表明,25 城土地市场正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土地资源成为众多房企竞相争夺的对象。
土地溢价率飙升与地王潮再现的原因剖析
房企对市场前景预期改善
自 2023 年 10 月起,多地相继取消地价上限要求,政策环境的变化使得房企在土地竞拍时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呈现出向好发展的趋势。从 2024 年底中央批复 6000 个保交楼项目专项贷款,到 2025 年开年推出 3 万亿规模的 “住房消费振兴计划”,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 15%,二套房降至 25%,房贷利率也大幅下调,5 年期 LPR 降到 3.2%,部分城市在此基础上还能再减 60 个基点 。这些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住房消费,1-4 月,北上广深新房成交量同比暴涨 47%,二手房市场同样火爆,北京西城区金融街某学区房挂牌价从 12 万 / 平跳到 14 万只用了 20 天,带看量周环比增长 180% 。市场交易的活跃让房企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前景充满信心,从而愿意在土地市场上投入更多资金,积极参与竞拍,推动了土地溢价率的上升。

核心城市吸引力增强
核心城市在城市人口、产业经济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以杭州为例,其互联网产业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对住房的需求持续旺盛。2025 年,杭州未来科技城板块新房开盘平均去化率 91%,强劲的住房需求使得房企看好在杭州等核心城市的项目开发前景,愿意不惜高价拿下优质地块。此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丰富等因素,也进一步强化了核心城市对房企的吸引力,促使他们在土地竞拍中展开激烈竞争,导致地王频出。

土地供应策略调整
各地政府为了活跃土地市场,纷纷供应优质地块。这些地块往往地理位置优越,配套设施规划完善,具备较大的开发潜力,自然成为房企争夺的焦点。例如,一些城市推出的位于城市核心区域、交通枢纽周边的地块,由于其稀缺性和潜在的高回报率,引发了多家房企的竞价,从而推高了土地溢价率。
土地市场火热与房价暴涨之间的复杂关系
土地成本推动房价上涨的逻辑
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成本构成来看,土地成本在房价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当土地溢价率大幅上升,楼面价随之提高,意味着房企的开发成本增加。为了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房企在项目销售时往往会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房价上。比如,某地块原本楼面价为 8000 元 / 平方米,经过激烈竞拍后,楼面价上涨到 12000 元 / 平方米,假设其他开发成本不变,房企为了实现盈利,可能会相应提高房屋售价。在过去房价暴涨时期,土地成本的大幅攀升确实是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房价受多因素制约,暴涨并非必然
尽管土地市场火热可能会对房价产生向上的推力,但房价是否会重演暴涨历史,并非仅由土地因素决定。
政策调控的约束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始终是稳定房价的关键力量。在经历了过去房地产市场的起伏后,政府积累了丰富的调控经验,坚持 “房住不炒” 的定位不动摇。当土地市场过热引发对房价暴涨的担忧时,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政策手段进行干预。一方面,在金融政策上,加强对房企融资的监管,防止资金过度流入土地市场,避免房企盲目高价拿地;另一方面,对购房端的信贷政策进行调整,例如提高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从而稳定房价。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等措施,从供需两端稳定房价,防止房价出现非理性暴涨。
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决定房价走势的核心因素。虽然当前土地市场火热,但从新房供应来看,过去三年开发商集体躺平,2024 年全国土地出让面积暴跌 38%,这直接导致 2025 年新房供应量断崖式下跌。以上海为例,外环内新盘库存去化周期从 24 个月压缩到 7 个月,浦东前滩板块出现 “无房可卖” 的奇观;北京五环内新增供应同比减少 62%,东西城甚至连续三个月零预售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土地市场的火热可能会促使房企加快项目开发进度,未来新房供应量有望逐步回升。
从需求端看,尽管目前市场需求较为旺盛,央行调查显示,2025 年 Q1 居民购房意愿指数跳涨到 62.3,创 2018 年以来新高 ,但需求的增长也并非无限。部分城市在经历了短期内的需求集中释放后,需求可能会逐渐趋于平稳。而且,不同城市的供需情况差异较大,那些人口持续流出的三四线城市,房价依然面临下行压力,东北某地级市新房均价跌破 4000 元 / 平,比十年前还便宜;中部某县城出现 “首付 1 万元买三房” 的魔幻促销 。因此,整体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结构较为复杂,不会因土地市场一时的火热就必然导致房价全面暴涨。
消费者预期与市场信心的不确定性
消费者对房价的预期和市场信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价走势。虽然当前土地市场的火热可能会让部分消费者产生房价即将上涨的预期,但消费者的购房决策并非完全基于土地市场情况。过去房地产市场的波动让消费者更加理性,他们会综合考虑自身经济实力、未来收入预期、城市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如果消费者认为房价上涨超出了其承受范围,或者对未来经济形势不乐观,即使土地市场火热,他们也可能选择持币观望,从而抑制房价的上涨幅度。而且,市场信心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旦出现政策调整、经济形势变化等情况,市场信心可能会发生逆转,对房价产生下行压力。
2025 年 25 城土地溢价率的飙升和地王潮的再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房价暴涨的担忧,但综合考虑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控、供需关系以及消费者预期等多方面因素,房价重演全面暴涨历史的可能性较小。当然,不同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情况、市场供需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房价走势也会有所不同,部分核心城市在土地市场火热的带动下,房价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上涨,但也将受到多种因素的约束和调节,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