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股集体业绩下跌,到底咋回事?
文 | GPLP,作者 | 做梦的牛
被称为“药茅”的片仔癀,也“爆雷”了。
近期,片仔癀发布了2024年报,其中令人想不到的是四季度净利润仅有2.9亿元,同比下跌26.07%,创下了2019年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片仔癀2024年营业收入7.25%的增速更是创下了10年新低。
但如果将视角拔高到行业可以发现,这份年报折射的不仅仅是片仔癀的窘境,背后更是众多中药上市公司在当下的困境。
从片仔癀到全行业“爆雷”
片仔癀最大的困境早就被市场说透了,就是原材料成本过高,而且还无法控制。比如最核心的天然牛黄在过去两年就从65万元/公斤一路涨到165万元/公斤,虽然近期有所回落,但依旧处在高位。
翻看片仔癀财报可以看到,不管是医药制造,还是肝病和心脑血管用药,直接材料成本占比都在90%以上。为了对冲成本上涨的压力,片仔癀曾在2023年单次提价28.8%,但当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速分别为15.69%和13.04%,2024年又进一步下滑至7.25%和6.42%。
也就是说,760元/粒的片仔癀锭剂已经触及了消费者的接受上限,难以通过简单的提价转嫁成本。
事实上,2025年“黄牛”的回收价格就已经跌破了500元/粒,临期产品更是低至350元/粒,即便是零售渠道也大多在650元/粒上下,远低于760元的官方指导价。
虽然为了摆脱对成本的依赖,片仔癀早就开启了多元化,但化妆品业务依旧迟迟挑不起大梁,截至2024年底增速只有6.41%,7.5亿元的营收规模仅占全年营收的6.9%;心脑血管用药占比更是只有2.6%,毛利率仅为14.16%。
除此之外,片仔癀还需要承受渠道扩张的代价。
到2024年底,片仔癀覆盖终端门店超过10万家,据市场测算其单店坪效却同比下降12%,渠道费用率攀升至18%,这种过度依赖传统渠道的扩张模式,在线上销售的冲击下效率持续走低。
但如果将片仔癀放到整个中药行业,它依旧算得上是“优等生”,原因是其他药企活得更惨。
比如,众生药业2024年四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2661%,亏损为4.48亿元;太极集团净利润同比下滑910%,亏损为5.18亿元;信邦制药净利润同比下滑285%,亏损为7520万元;同仁堂同比下滑37%,回落至1.76亿元……
2024年四季度,可以说是整个中药板块集体“爆雷”。
中药股“爆雷”背后的三重矛盾
中药股之所以集体“爆雷”,首先离不开政策因素。
2024年中成药集采全面扩围,覆盖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6个大类,涉及的市场规模直接超过500亿元。其中为了解决独家品种议价难的问题,各地又采取了“独家品种处理”的措施,也就是说对“同方同名”和“同方异名”的中成药进行合并集采。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采购排名前50的中成药中,独家品种的数量为34个。前两批采购中,价格平均降幅为42%-49%,第三批更是降价50%左右才能中选,这直接导致企业利润下滑,比如部分中药企业2024年前三个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就超过了50%。
除此之外,还有DRG和DIP支付改革的影响。
此次支付改革在优化医疗机构成本和提升医保基金效率的同时,其中“按病种付费”的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非必要药品的使用。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试点医院的住院次均费用下降16.6%,个人医疗费用下降接近20%,这直接导致医药企业失去部分订单。
第二个因素是行业成本失控。
中药行业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原材料较为依赖。比如东阿阿胶作为阿胶龙头,核心原料是驴皮;片仔癀和同仁堂的核心材料是天然牛黄与麝香;益盛药业高度依赖人参、西洋参等药材。
然而,反应中药价格的“综合200指数”从2022年底就一路上涨,2024年更是达到了历史新高,虽然2024年底有所回落,却依旧处于较高位置。反映在市场上就是中药材价格不同程度地上涨,比如三七上涨120%、麝香上涨98%、牛黄上涨154%,其他主要中药材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受材料涨价影响,片仔癀储备周期从12个月缩短至8个月,经营现金流连续多个季度下降;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销量也受原材料影响大幅下降;红日药业、华神科技等公司毛利率也持续下降。
最后,是后疫情时代的销量下滑。
比较典型的是以岭药业,2020年之前收入主要来自心脑血管类药品,其2017-2019年的总收入分别为40.81亿元、48.15亿元、58.25亿元,其中抗感冒类药品占比不足30%。
2020年之后,以连花清瘟为代表的感冒类药品迅速增长,2020-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7.82亿元、101.2亿元、125.3亿元,但随着疫情远去,以岭药业的感冒类用药销量逐步下滑,2024年清理临期产品又计提了大量减值损失,从而出现亏损。
此外,太极集团的藿香正气口服液、葵花药业的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达仁堂的清肺消炎丸等产品销量也在后疫情时代下滑。
总结下来就是,中药行业的集体“爆雷”不是“突发状况”,而是集采政策推广,叠加成本上升与核心单品滞销多重因素的结果。
中药行业何去何从?
中药企业破局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集采政策的影响。
回看集采政策落地的背景,一方面是药品价格虚高导致产业链利益输送严重、患者负担过重一药难求;另一方面是行业内充斥着太多落后产能,竞争同质化缺乏创新。
而中药就是典型的“一种药走遍天下”,虽说具备历史秘方的沉淀和口碑,但也导致在面临药品集采时很容易遭受重挫。比如一旦赖以生存的核心药品纳入医保,价格将会出现大幅下跌,进而使利润下滑、现金流紧张。
相比之下,化学药的抗风险性可能更优,原因是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可以源源不断地推出新品,即便旧药大降价,也能凭借新药在一定程度上回血、改善现金流,降低集采带来的压力。
数据显示,目前中药行业的研发费用率仅为2.1%,远低于化学药的8.7%。因此,如何有效地对研发进行布局,最终形成化学药那般的“研发-利润-研发”循环,对当下的中药行业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其次是探索多元化,摆脱对单一产品和中药材成本失控的风险。
以片仔癀为例,虽然在2024年业绩“爆雷”,但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对多元化的探索,并自建了林麝养殖基地缓解压力。虽说目前多元化效果不太明显、成本压力依旧存在,但好在变革一直在进行中。
还有华润三九,聚焦中药行业后陆续收购了天士力、昆药集团,整合上下游形成了覆盖中药种植、生产、销售的全链条,这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也使得其成为2024年少数几个没有“爆雷”的中药上市公司。
包括云南白药,虽然长期因“炒股失利”遭受市场诟病,但将业务延伸至口腔护理、医美护肤、保健品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长期看,“研发+转型”是中药行业在未来生存中绕不开的坎。但短期内,无论是“药茅”片仔癀,还是其他中药企业依旧要承受历史遗留的阵痛,这将是一个行业迈向转型的开始。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