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稳了
文 | 巨潮WAVE,作者 | 谢泽锋,编辑 | 杨旭然
梳理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种类,大豆为首的农产品、集成电路等机电产品以及石油等能源是最多的三大类别。尤其是大豆、高粱、高品质棉花等农作物,对美国较为依赖。
不为很多人所知的是,我国虽然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粮食安全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光是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一道世纪难题。再加上规模庞大的饲料、酿酒、食品加工、医药等行业的需求,我国的粮食消耗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
美国对我国发起前所未有的超高关税后,美国农产品已经不存在低价输入中国的基础。中国不仅采取了反制措施,甚至开始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加强农产品进口的溯源工作,以阻止美国大豆在其他国家“洗产地”。
相比美国严重依赖中国制造,中国对于美国农产品替代的胜算明显要更大。
农产品本身不是高端芯片、精密仪器这样的卡脖子产业,国产、进口的可替代性更强。近些年,我国在种子、耕地、农机装备、生物安全等领域的突破有目共睹,“藏粮于技”效果显著。
即便是再极端的情况下,中国的粮食安全也会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经过本次关税大战,人们应该对此抱以更大的信心与把握。
本文是来自巨潮WEGO研究院的深度研究文章,欢迎您多平台关注《WEGO研究院》,了解多极化时代的全球商业新趋势。
01 大事
“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过去,国家高层频频公开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2万亿斤,两年后突破1.3万亿斤,到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意味着,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1000斤,比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400公斤/人均)超出25%。
但根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估算,我国粮食消费总量高达1.66万亿斤/年,还有2000多亿斤的缺口,需要进口弥补。
我国水稻、小麦这两大口粮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要低于工业属性更强的玉米,再加上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养猪、水产、酿酒、医药等行业的庞大需求,据预测,即便是以10年后的产量计算,依然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近年来,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形势仍然严峻,很多潜藏的危机仍然存在。
2024年全年,中国进口15753万吨粮食,同比虽减少2.3%。但仍是继2021年、2023年超过1.6亿吨之后,历史上进口第三高的年份,相当于当年国内粮食产量的22.3%,对外依赖度依然处于18.23%的历史高位。
具体到美国,去年我国进口粮食中65.6%的高粱、33%的棉花、17%的小麦、15.2%的玉米、21%的大豆、都要从美国购买。备受关注的大豆从美国进口了2213.4万吨,价值超过120亿美元(856亿元);
此外,高粱是被外界忽视的品种,由于种植面积较小且过于分散,我国是全球高粱最大进口国,而凭借优渥的地理环境,大规模种植和先进种植技术,美国高粱价格低廉,因此在中国进口中的比例一度高达90%以上,2024年依然从美国进口568万吨,同比增长127%。
另外,还有190万吨小麦、207万吨玉米、88万吨棉花,以及一些猪肉、牛肉、水产品、蔬菜和乳制品等要从美国购买。
回顾历史,美国长期仰仗全球头号农业强国的地位,加上政治、金融、种业、化工等领域的强大优势,试图控制他国粮食体系,以实现“粮食霸权”的目的。
美国曾是全球最大粮食出口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耕地、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控制全球80%粮食交易量的全球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中,美国企业占据其中三席(ADM、邦吉和嘉吉)。
通过“绿色革命”、“基因革命”、粮食金融化、粮食燃料化,许多发展中国家沦为美国经济附庸,国家的饭碗被美国掌控,阿根廷、墨西哥、乌拉圭等拉美国家都深受其害,大量的土地、农业公司所有权都是美国资本。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历史上,美国从没有放弃对中国粮食体系进行控制的努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2004年,大豆价格剧烈波动,中国粮油企业大面积亏损,四大粮商趁机介入,两年后,中国十大榨油企业有九家由外资控制。
当时,外资控制的大豆压榨量占比从此前的9%上升到48%,我国很快开始对油脂加工企业外商投资进行限制,并通过建设大型粮仓,逐步稀释外资控制权,当前外资榨油(大豆)占比已缩小到15%。
镜鉴历史,关税战让中美农业角逐又来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
02 替代
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进口来源国之一,至今仍占据着我国第二大粮食进口国的位置。
但没有了美国粮食输入,如今中国依然可以从容稳坐。这是此前几十年从未有过的局面。除了自产粮食增多外,“朋友足够多”也提供了更多替代方案,这是中国粮食安全最关键的外部动因。
4月28日的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明确指出,中方是否从美方采购相关产品,对国内粮食保障“无实质性影响”。
一方面,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大豆、高粱、玉米等基本为饲料粮,工业粮,占到中国人粮食消费量的比例极小,而且这类商品具有高度可替代性;另一方面,国内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资源,而国际市场上,南美诸国也能提供稳定的供应。
如大豆方面,2024年,我国进口了1.05亿吨,2213万吨来自美国大豆,同比降低5.7%;同期从巴西购买了7465万吨大豆,同比增长6.7%,意味着美国大豆在中国大豆进口中的占比从10年前的41%左右下降到21%,而巴西大豆占比提升至71%。另外,我国还从阿根廷进口了410万吨大豆,比2023年增长了110%。
自2025年4月12日起,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美国农产品几乎丧失竞争力——大豆、高粱、玉米、猪肉、牛肉、棉花的税率都超过135%,配额外的小麦和玉米将超过200%。
有数据显示,美大豆运到中国的价格飙升到1026美元/吨,而巴西大豆仅需580美元。伊利诺伊州的豆农抱怨:“我们的豆子在太平洋上漂了两个月,等到港口后,价格比巴西的贵一倍,中国的买家只好拒绝。”
今年以来,南美大豆更是进一步替代美国大豆。美国媒体报道,截至4月24日当周,中国从美国采购的大豆骤降至1800吨,远低于一周前的7.28万吨。
预计二季度,我国将从巴西、阿根廷、乌拉圭进口超3000万吨大豆,通过更加多元的进口渠道,进一步稀释对美国的依赖。
玉米也不例外,3月我国外购玉米8.1万吨,巴西一国就贡献7.47万吨,占进口总量的92%,而自美国进口的玉米只有794吨,占比仅0.19%,前三月美国玉米占比也只有1.2%,远远低于去年的15%。
小麦的情况类似,前三月总进口量仅有27万吨,由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四国瓜分,美国的身影已经消失不见。
近些年,美国一直是中国高粱第一进口国,但由于超高关税的“反制”,3月份,自美国进口的高粱已由上月的52.2万吨骤降至7.4万吨,暴跌86%。
棉花、牛肉、水产品则可以通过巴西、澳大利亚、智利等国来替代,美国粮食霸权在我国建立的多边共赢贸易体系下,彻底失去了威胁。
03 自立
一项数据对比,可以凸显出美国农业技术水平的强大。
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农场主约翰,每天驾驶450马力拖拉机管理3000亩农田,亩产大豆280公斤;而中国黑龙江农户老王,全家劳作200亩地,亩产156公斤。
去年,美国乔治亚州农户Alex Harrell以978.68公斤/亩的大豆单产量,创造了世界纪录,随后又将其刷新到夸张的988公斤/亩;而我国大豆的最高亩产纪录,出现在2020年的新疆石河子国家大豆综合试验站,吉育86号品种实收测产454公斤/亩。
也就是说,我国和美国在大豆生产效率上,有将近一倍的差距。在玉米方面,单产也是中国的1.6倍。总的来看,美国农民人均可以养活166人,而我国为4人。
强大的农业实力造就了美国称雄全球的根基,也夯实了其在全球政治经济博弈中的底气。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我国需要将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统筹起来,实现规模和效率双升级。
美国农业堪称一部“科技+资本”的进化史,实际上是一个绝佳的可借鉴案例。除了自身优渥的地理气候条件外,超高的机械化率、信息化迭代、种子技术以及化工农药,都是进一步优化生产效率的因素。
此外,美国还主导了全球农产品贸易以及定价权,全球50%的玉米、33%的大豆、25%的棉花贸易来自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掌控全球70%农产品定价,农业保险和期货套保覆盖40%农场收入。孟山都等美企更一手操控全球60%的种业市场,左右他国农业。
回到国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当前拥有耕地19.29亿亩。不仅注重规模,更重视质量,截至2022年,已经形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保障全国近八成粮食产能。
发达国家农耕机械化率平均能达到90%,我国机械化率在2022年已经超过73%,还有上升空间。
就像发动机之于大飞机,农机驱动桥被称为拖拉机的“脊梁”,其性能直接影响拖拉机的牵引力、通过性和可靠性。去年,我国200+马力拖拉机市场规模达126亿元,但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足40%。
近年来,一机集团、潍柴、中国一拖不断打破国外高端农机装备在技术上的垄断,而且,农机装备还配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探索无人驾驶作业和田间精准化管理以提升效率。
藏粮于地的同时,更要“藏粮于技”,种子之于农业相当于芯片之于电子信息产业。一粒种子集增产、抗虫、抗病、农机、农艺等功能,是各国农业竞赛中的战略性资源。
2023年底,我国收集到的种质资源总量近56万份,位居世界第二。在袁隆平院士带领下,实现了水稻育种“三系法”和“两系法”突破,两种技术单产比常规稻分别提升20%和29%。2023年,我国成功培育亩产超1200公斤的超级稻,刷新杂交水稻单季亩产世界纪录,距离袁隆平1300公斤的梦想已经十分接近。
生物安全防治领域,以高分辨昆虫雷达为基础技术,构建草地贪夜蛾迁飞监测网络,“御敌于千里之外”,把草地贪夜蛾控制在长江以南,实现“虫口夺粮”。
企业层面的动作也非常多。中粮集团收购来宝农业、荷兰尼德拉农业,在南美、黑海等粮食产区和亚洲新兴市场间建立稳定的粮食走廊。当前,其一半以上收入来自海外,成为全球抗衡“ABCD”四大粮商的中国因素。
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豪掷490亿美元,并购了瑞士农化巨头先正达,这笔创下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纪录的交易,帮助中化获得超1.3万项农药、种子专利,填补国内空白。
虽然大规模收购的后遗症一直在消化之中,但其购买到的技术和专利对于中国农业来说仍是非常重要。收购后,其抗虫玉米、耐除草剂大豆技术已在国内试验田应用,MAP平台帮助农户增产,全球农化行业由此前的“六巨头”演变为拜耳、科迪华、中化(先正达)“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国首次跻身核心阵营。
一整套组合拳下来,中国的农业水平已经更具韧性,自主权更牢固地掌控在自己手里,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本钱也更加丰厚。
04 写在最后
1974年,时任美国农业部长厄尔·布茨公开指出:“粮食是一种工具,它是美国外交谈判工具箱中的一种武器”。
自那时起,美国在苏联的“以石油换粮食”计划、2008年和2022年的粮食危机中渔翁得利,更以农业为武器,将墨西哥沦为经济附庸,击溃阿根廷经济。
继而,在全球构建起货币霸权、石油霸权与粮食霸权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中,有一半以上的“不安全”,是拜美国的农业霸权所赐。
“对等关税”引发的对抗和博弈中,美国再想通过“粮食权力”压制中国已经不太现实。在我国扩大进口渠道、自力更生以及企业海外扩张三招之下,这张牌实际上已经失效。否则,中国断然无法在关税战、贸易战中如此强硬地回击对抗。
如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已经可以在脱离美国农产品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粮食局面,几十年来从未像今天这么安稳过。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