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五太卷,但拍我AI让出海商家第一次有机会“提前上线”

2025年11月19日,17时07分41秒 科技新知 阅读 2 views 次

作者 | 江宇

编辑 | 漠影

黑五大促进入倒计时!亚马逊、TikTok、Instagram、YouTube Shorts等海外平台的内容更新节奏明显加快,活动页、直播间、短视频纷纷抢时间、抢曝光

然而,许多出海商家却面临现实难题:素材还在反复调整,不同平台的版本要分开做,剪辑师要赶投放节点,总觉得“时间被内容追着跑”。

而对于黑五这样的节点,谁的素材先上线、版本准备得更充分,谁就更容易抢到前几个小时的窗口期。

可传统广告制作动辄数周、成本高昂,中小品牌难以支撑。难道只能看着头部品牌提前铺满素材?

今年黑五,一批中国出海商家找到了破局之道:他们不雇导演、不用拍摄,只靠一张产品图和一段文案,30秒左右就可投放带口播的商业级素材

一、从“做出海”到“快出海”,AI化身“出海神器”

在黑五这种促销节点上,预算固然重要,而拉开差距的,也包括内容更新的速度、规模等因素。

传统的视频制作流程通常要从策划、脚本、拍摄、剪辑一路走到审核和投放,期间还要根据数据反馈不断修改,一个完整周期往往需要7到30天。

而借助AI,流程会被大幅压缩得更短:上传产品图和描述、选择适合的平台模板,一键就能生成可直接用于投放的短视频,不同版本也可以同时跑出来,适配TikTok、Instagram、YouTube Shorts等平台,从准备到上线,最快只要几分钟就能跑完一轮。

无论是做一个“太古里式”的裸眼3D大屏,还是让产品以“从天而降”的方式登场,这类效果现在都能用AI快速生成。

这种效率跃迁的背后,是一款全球很成功的AI视频工具——拍我AI(海外版又名PixVerse)在不断出力,给出海圈里“黑五特种兵”开外挂。

二、为什么说它是“黑五特种兵”的外挂?三项硬核能力拆解

1、「快」:一杯咖啡时间,广告片已经上线

在黑五这样争秒必争的节点上,“快”几乎决定了一条视频能不能抢到流量窗口。而拍我AI可以把整个流程压缩到“一杯咖啡”的时间。

其背后依赖的正是其自研的Diffusion+Transformer融合大模型,能够同时理解文本、图片、视频等多模态输入,并通过开放平台的Agent一键成片模式直接产出可投放带口播的商业级素材

常规画面生成只需5到15秒,声画同步的1080P成片通常在1到2分钟内完成。

上周刚更新拍我AI(PixVerseV5 Fast模式能进一步把速度提升超30%一条5秒的1080P短视频不到1分钟即可生成

例如我们参考Instagram上刚火起来种植商品的趋势,用V5 Fast模式生成了一条适配社交平台的5秒商品展示视频(包含音效),全流程只花了50秒。

对于需要批量出内容的用户而言,从“按天计算”变成“按分钟响应”,原来7天的工作量,直接变成7分钟,这是最直观的效率差异。

2、「准」:模板有策略,懂行业的AI,才能是生产力

内容投放要快,还必须“准”。很多AI视频工具能生成画面,但无法真正匹配真实的营销场景:镜头设计不对、文案风格跑偏。最终仍需人工返工,效率被再次拉回旧轨。

拍我AI试图解决的正是这一层“行业理解力”的缺口。

它的模板库不仅包含爆火的短视频创作模版,还围绕了商家常用的营销场景做了专门的设计:3C、美妆、餐饮等高频出海品类都已有对应的视频模版。

以耳机、粉底液、饮料等高频品类为例,都能直接选到合适的模板,一键即可生成成片。

无论是促销短视频、上新广告、品牌宣传片,还是教育向内容,都有现成的片型可选。选好模板后,品牌用户只需上传图片和产品信息,系统会自动添加口播与字幕,得到一条更贴近真实营销需求的视频成品。

对于有规模化内容需求的企业,拍我AI还开放了API接口,允许商家把这些模板能力嵌入自己的投放系统,实现“千店千面”式的视频自动生成。

这种批量化、策略化输出让“准不准”不再依赖剪辑师,而成为一种零基础小白也可以稳定复用的能力。

3、「稳」:更要专业级输出,小白也能“拍片”和“修片”

在成片生成层面,它提供首尾帧精准控制、动作流畅优化、音画强同步等底层能力,商品旋转、人物行走等画面都能保持更自然的节奏,口播节奏与动作衔接也更贴近专业广告片的呈现。同时,角色、场景、背景等元素都可以自由替换,让用户更容易在同一结构下快速做出多套版本。

更具差异化的是Modify视频精修模式。最近一个月,拍我AI(PixVerse)已经陆续更新了Swap、Remix等视频编辑能力,素人生成视频、做素材、替换产品和角色是分分钟的事情。

比如,把跳舞画面里的人一键替换成热门的企鹅形象,再让它“手持产品”出镜,这类热点素材都能在几分钟内生成。

在目前的视频生成工具之中,仅有拍我AI内嵌了图像编辑技术,这一次更新,拍我AI App用户可一次性对整条视频进行统一推理和追踪:用户可以先编辑局部图像,再让系统自动对整段视频进行风格对齐,实现无“PS痕迹”的自然衔接。光影、节奏、季节变化都能保持一致,角色也能通过导入照片实现高度还原

修改方式只需一句话指令即可完成,无需剪辑经验,也不用反复处理帧序列,大幅降低了视频精修的门槛。

拍我AI的稳定输出能力,让素材从“能用”变成更有竞争力的“能打”。

三、谁在用这个“外挂”改变游戏规则?

一些创作者和机构已经把这类AI工具纳入到日常工作流里,用来应对高频、高质的内容需求。

对去年开始接触AI的以视频生成创作者KK不设限为例,对他来说,使用AI最大的感受来自成本和效率的变化:一条广告片的制作成本通常能从传统的三四百万下降到三四十万,主要是演员、场地、器材等环节不再需要投入。制作周期也从几个月缩短到个人在一周内即可完成,顺利时还能更快。

KK不设限的日常创作也逐渐围绕AI展开。

他提到,拍我AI的超宽画幅(2.7:1)适配发布会大屏,是他最常用的功能之一。生成速度也比他过去习惯的工具更快。此外,模板内置的镜头结构(例如360度旋转)也减少了反复调指令的步骤。

他曾用拍我AI在两小时内完成一个包含18个分镜的广告片,并凭借该作品获得第二届瓦卡奖的“最佳动效奖”,同时也通过这一工作流参与了部分品牌合作项目。

在他看来,AI并不是替代,而是让一些原本预算有限、无法拍摄广告的品牌也能做出内容。

他还提到,AI让创作者在流程中的角色变得更完整。过去一个广告片需要制片、导演、文案、美术、剪辑等多人协作,而在AI工作流下,一个人要独立处理更多环节,需要从分工式创作转向“单人工作台”。

经过调研,在制作效率提升后,许多AI广告创作者的个人创作报价约为10万元一条,广告公司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项目制作。行业内一些头部AI创作者的报价更高,甚至按秒计价。

另一个正在大规模使用AI的例子来自京东云灵境创作中心,他们可在促销节点里用AI生成大量促销视频素材,一个5秒的视频成本仅约1元

结语:属于普通人的出海时代,开始了

曾经,拍一支广告需要明星、摄影组和后期团队。而现在,只需要一台电脑、一张产品图和一点想法。

内容生产的门槛被悄悄放低,速度和机会开始对更多人变得公平。

每一个认真做产品的中国商家,都值得被世界看见,而拍我AI或许可以帮你更快地被看见。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