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冷不热、不高不低:美国经济将进入“温水煮青蛙”的危险区间?

2025年11月19日,19时20分50秒 外汇大宗 阅读 2 views 次

汇通财经APP讯——分析师预计,2026年美国实际GDP有望实现年均2.3%的增长。这个增速略高于潜在增速,但又不到“过热”的程度,更像是一种“中速”的扩张。支撑这种格局的,是财政、货币和贸易三大政策环境,从之前的“明显拖累”逐步转向“温和支撑”。

不冷不热、不高不低:美国经济将进入“温水煮青蛙”的危险区间?

在财政政策上,《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OBBBA)》中的税收调整,是一块关键拼图。新方案明显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为这一群体减轻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对这部分居民来说,多出来的收入更可能被消费掉,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有助于托住整体需求。分析师认为,2026年的居民消费未必能成为带动经济大幅超预期的“火箭发动机”,但至少可以充当“稳定器”,防止经济突然掉速。

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正在从“明确偏紧”转向“略偏宽松但仍保持谨慎”。在当前情形下,分析师假设FOMC会在12月会议小幅降息25个基点。展望2026年,基准情形是年中之前再降两次,每次25个基点,使联邦基金利率区间最终落在3.00%–3.25%。这个水平明显低于高通胀时期的压制性区间,但又足以对通胀预期形成约束,在增长与物价之间取得相对均衡的结果。

贸易政策则从“边际收紧”转向“边际缓和”。平均有效关税水平很难回到2024年的低位,但分析师认为,2025年大概率是本轮关税抬升的峰值。进入2026年,既不再持续上调关税,又能减少不确定性和成本压力,有助于企业做中长期规划和跨境投资决策。关税从“持续升级”变为“相对稳定甚至略微缓和”,意味着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拖累减弱。

通胀缓步回落,美联储走“窄桥”

当前美国通胀大致徘徊在3%左右:服务价格在需求放缓下逐步降温,但商品价格受前期关税抬升支撑,回落较慢。分析师预计,到明年年底,整体通胀水平仍可能略高于2%,尚未完全回到美联储目标之下。如果从更具代表性的核心PCE来看,基准预期是2026年四季度同比2.6%(Q4/Q4口径),这意味着通胀方向上已经明显改善,而非再度失控。

推动通胀下行的大致有三股力量:其一,劳动力市场温和降温,工资增速回到更可持续的区间;其二,中长期通胀预期总体保持锚定,没有形成“工资–物价螺旋”;其三,随着关税不再持续上调,贸易成本的上行压力在边际上减弱,有助于缓解商品价格的上行因素。在这样的组合下,通胀仍略高于2%,但下行趋势相对清晰,也为后续谨慎降息预留了空间。

劳动力市场则呈现出“既不火爆、也不塌陷”的中性画面。由于政府停摆等因素,官方数据曾出现阶段性“空窗”,市场更多依赖高频和民间指标。综合这些信息,分析师判断,在更稳健的增长和更低的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招聘活动在2026年有望温和回暖,失业率大致有望被控制在4.5%以下。也就是说,就业状态回到“相对均衡”,而不是一路滑入衰退式恶化。

在此宏观和通胀框架下,美联储的操作节奏可概括为“先防通胀、后稳增长”。先用较高利率把通胀牢牢压回可控区间,再在通胀明显回落但仍略高于目标时,通过有限度的降息,避免实际利率长期处于过高水平,拖累经济动能。到2026年中,当联邦基金利率区间降至3.00%–3.25%时,政策利率将更接近“中性水位”,既不给通胀火上浇油,也为经济提供适度托底。

全球放缓之下,美元趋势变化

从全球视角看,分析师预计2026年世界经济大概率仍能维持一定韧性,但增速可能略低于2025年。一些经济体将继续通过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为本国增长“垫底”。与此同时,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增多,会对全球产业链分工和跨境资本流动形成约束,使全球增长难以复制上一年的扩张节奏。

货币政策的“分化”将成为2026年的一个重要主题。部分央行在2026年仍有降息空间,但难以重演2025年那种相对集中、幅度更大的宽松周期。随着各国在通胀压力、增长前景和财政空间上的差异拉大,政策路径会越来越“各走各的”。在这一过程中,汇率波动也会更具策略性:早期阶段,若市场预期美联储宽松节奏快于其他经济体,可能削弱美元;但一旦美联储率先结束降息,而其他央行仍在考虑进一步宽松,美元又有机会重新走强。

不冷不热、不高不低:美国经济将进入“温水煮青蛙”的危险区间?

整体而言,2026年的美国与全球经济图景,是在多重不确定性之后的一种“方向性改善但并非万事无忧”:美国维持温和扩张,通胀缓步回落,政策逐渐回归中性,全球增长在保护主义和分化加剧的环境下仍避免明显失速。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