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物理边界,编织沉浸体验——AR/VR开启时空“任意门”

2025年11月19日,17时44分18秒 科技新知 阅读 3 views 次

突破物理边界,编织沉浸体验——AR/VR开启时空“任意门”

导读:随着5G与AI的深度融合推动新一轮智能化浪潮的到来,中国物联网企业走在了这场全球性技术与产业变革的前列。从智慧农业、到智慧工业,再到赋予机器人感知与交互能力的具身智能……领军企业们在扬帆出海、开拓全球市场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经验。以此为背景,高通公司联合5家模组解决方案商及17家终端企业,第五年推出《扬帆再出海:2025高通物联网创新案例集》,收录9大行业的22个创新案例,以期为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是9篇系列文章中的第8篇——【元宇宙AR/VR】篇。

从岩壁上栩栩如生的壁画,到素白幕布上的皮影江湖,再到荧幕里的光影变幻,人类对“身临其境”的追求从未止步。如今,传感器代替刀刻笔画,极致显示取代幕布油灯,AR/VR技术正在突破物理边界,编织沉浸新体验。而在技术迭代背后,离不开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的中国AR/VR创新企业,它们正携新一代数字化与AI技术扬帆远航。其中,无论是智能设备的硬核支撑,还是内容生产力工具的创新赋能,都让全球见证了沉浸式技术的中国创新,更为人类共通的体验追求注入新鲜动能。

VITURE:AR智能眼镜重新定义“眼前世界”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AR智能眼镜已逐步摆脱“未来概念”的标签,成为现实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智能终端。从沉浸式游戏体验,到高清巨幕观影,再到移动办公的全新形态,这类穿戴设备正重新定义用户对“眼前世界”的感知与互动方式。2021年8月诞生的VITURE,致力于消费级AR眼镜软硬一体化研发,如今凭借卓越的技术创新、优秀的产品力和潮流前瞻的品牌塑造,已跻身全球AR智能眼镜领域的标杆之列。

  • 产品力孱弱与用户本位缺失,成为影响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深层桎梏

虽然AR智能眼镜重构了人与信息、虚拟与现实的交互逻辑,并被冠以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人机交互终端”之名,但此前AR/VR产品多是凭借硬核的科幻设计,迅速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因此空有科幻外衣而缺乏落地场景支持。如此“造好锤子找钉子”本末倒置的做法,让技术与需求脱节,最终成为它们黯然退场的关键症结。

回顾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任何终端想要从细分场景到通用场景、从场景式应用到全天候应用,都是一场“持久战”。当前,AR/VR产业正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无论是供应链体系还是生态建设都尚需进一步完善。而作为驱动AR/VR产业的中坚力量,终端企业必须秉持用户本位的理念,打造具有产品力的终端,才能从消费侧推动这场新旧交替的“计算革命”在全球落地。

以游戏场景为例,游戏体验是吸引玩家的重要因素,不仅包括游戏内容,还要求极致的显示、沉浸感受等,因此游戏玩家对于新鲜科技产品始终保持着渴望。不过更宽容的接受度也意味着更严格的要求:一方面,游戏玩家通常不拘于单一使用场景,他们有着随时随地畅玩的需求,比如出差/旅游中,飞机上/卧室里……都希望获得相同的大屏、沉浸式体验;另一方面,不同玩家还有着不同的设备连接和扩展需求,比如需要连接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Nintendo Switch、Steam Deck掌机,甚至智能手机等产品,这就需要不同的连接方案支持。

VITURE作为全球AR/VR智能眼镜领域的标杆企业,其创业团队有着丰富的从业经历,在AR/VR核心的光学、算法等领域均有强劲的研发能力,可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软硬件生态。产品设计方面,智能眼镜自设计之初便将时尚和科技相结合,这使得科技产品饱富美感而不再是冷冰冰的参数和功能堆叠的配件;用户理念方面,VITURE从真正的需求切入,通过“创造价值赋能用户,而非简单地赋能用户创造价值”,为消费侧增长注入了强劲动能。根据IDC 2025年美国第一季度的报告显示,VITURE在AR/VR领域的美国市场占有率升至第二、AR领域登顶第一,成为AR/VR领域成长速度最快的公司之一。

  • 解锁等效3m 152巨幕,VITURE赋能游戏、观影、办公三大场景

目前,VITURE除推出融合AR显示、空间计算、AI内容处理等技术的VITURE XR智能眼镜外,还陆续发布了全球首款VITURE颈环计算单元(VITURE Neckband)、魔宝坞、联名游戏手柄等,聚焦游戏、观影以及办公三大细分场景提供服务,并不断深挖更多场景的用户需求。

作为旗舰产品,VITURE Luma Ultra XR眼镜配备完全私密的152,120Hz全高清UltraClarity显示屏,屏幕亮度达到入眼1500 nits,相比前代产品屏幕显示面积增大27%,全画面MTF提升,画面清晰度提升50%,让用户看清更多细节。重量方面仅有83g,甚至不及一大包薯片的重量。另外,VITURE Luma Ultra XR眼镜支持近视调节功能和电致变色技术,可阻挡高达99.5%的外部光线。

戴上VITURE XR智能眼镜,用户就好像瞬间在眼前解锁一个等效3m 152的巨幕,从而使得游戏更畅快、观影更沉浸、办公更高效。

作为VITURE眼镜重要组合产品的颈环计算单元,其创新的研发设计则为AR眼镜的轻量化和高性价比开拓了新思路,其不仅解决了眼镜佩戴舒适度的问题,同时拓展了高算力增程硬件的形式,提供了高性能的AI计算能力。VITURE Pro颈环采用了美格智能基于高通跃龙QCS6490芯片平台研发的AR主机定制解决方案,相比上一代产品在CPU和GPU性能方面分别提升了7倍和40倍,整机重量却减少了24g,同时内存、存储配置也得到了增强,电池寿命提升到了4小时以上。因为引入了更高效的AI智算,VITURE Pro颈环中还内置了大模型的人工智能助手Vizard,用户直接对颈环呼唤“Hi Vizard”,即可实现即时对话——当用户打游戏时,通过语音交互就能查看游戏场景中的介绍和攻略。

除了面向消费者,VITURE的产品也为细分行业的场景化需求带来了新的商业价值。例如,在北京天坛景区,游客已经能够通过佩戴VITURE眼镜与颈环,实现“时空穿越”般的沉浸式游览体验。在这项应用中,VITURE眼镜提供的电致变色镜片和空间音效技术,使得游客即便在户外强光环境下依然能够获得影院级的视听体验,同时配备系统实时推送的历史建筑背后的文化解读,大幅提升了文旅场景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VITURE的AI能力在软件解决方案中同样凸显优势。其全球首发的Immersive 3D显示技术,可以将2D内容实时转换为3D内容,是当前全球首个能够在智能眼镜上做到实时2D转3D渲染的AR/VR眼镜显示方案。该技术依托单目深度估计(Monocular Depth Estimation,MDE)模型,结合VITURE自主优化的AI渲染算法,能够对每一帧2D图像进行精准的深度信息预测和图像分层重构,并在60 FPS高帧率下实时输出立体3D画面——这意味着无需依赖原始3D素材,即可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立体视觉体验。

VITURE的产品力和用户本位理念,也为其在全球收获了大批拥趸。在东南亚,一名用户讲述了他用Immersive 3D“复活”其父亲的故事。该用户在整理旧物时,意外发现了父亲留下的硬盘——那是患癌离世多年的父亲留给他的念想,被他小心收藏了多年。后来他将硬盘中的视频导入电脑,连上VITURE眼镜并开启Immersive 3D功能后,竟重现了当年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玩耍的温馨画面。

  • 高通跃龙™ QCS6490芯片平台助力VITURE铸就“硬核”产品,锚定全球市场

作为一家成立于北京和旧金山的公司,VITURE的目光从一开始就锚定在全球范围,是全球第一个进驻消费电子零售巨头BestBuy百思买的AR眼镜品牌。VITURE第二代眼镜VITURE Pro自2024年6月发布以来,就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在内的14个国家的亚马逊平台长期占据榜首。

除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产品力,VITURE的全球布局也离不开产业链生态伙伴的支持。以VITURE颈环为例,该产品搭载了美格智能基于高通跃龙QCS6490芯片平台研发的AR主机定制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具备更强的产品竞争优势。VITURE产品畅通无阻的使用体验离不开高通跃龙产品本身的连接性、稳定性、兼容性,而Qualcomm®AI Hub所提供的参考案例,也加速了VITURE产品的研发,使其将AI功能更快更稳妥落地;同时,借助Qualcomm全球品牌影响力,VITURE也获得了更广泛的品牌传播力。

VITURE全球商务负责人李天一表示:“高通*目前正在打造全球前沿的XR设备的芯片解决方案,而VITURE希望在XR智能设备和AI结合的浪潮中,成长为一个全球领先的品牌,所以我们非常期待和高通一起探索未来更多产品形态的可能性。”

视徕:抓住空间计算时代的内容“金钥匙”

若将AR/VR终端比作承载想象的画框,内容生态便是赋予灵魂的画作。在产业发展初期,优质内容的匮乏俨然成为制约AR/VR普及与成长的“绊脚石”。若要打破这一瓶颈,既需要终端企业以创新产品搭建舞台,更需要生态链上所有开发者和内容创作者的协同共创,方能构建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上海视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视徕”)自诞生之初起,便承载着来自全球空间视频爱好者的期待。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养分,通过打造“专业性与易用性并重”的创作工具和服务体系,赋能全球内容创作者便捷高效地产出优质作品,为AR/VR内容生态的繁茂持续注入蓬勃能量。

  • 全球“空间计算”内容市场尚处初期,作者困境掣肘AR/VR出海

与普通视频相比,空间视频所呈现的是立体而真实的场景,它将环境的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尽数还原,同时支持观看角度自由切换,从而让观看者有一种真实“走进”画面中的感觉。然而,由于全球“空间计算”市场尚处于启动阶段,尽管大量创作者已经准备好投身沉浸内容制作,却因缺乏专业易用的创作工具无从施展才华,尤其在AR/VR头显用户快速激增的海外市场。

具体来看,空间视频内容创作者面临的桎梏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它们就像一座沉重的“五指山”,牢牢锁死了创作活力:

其一,在空间视频的拍摄环节,传统的VR视频拍摄必须依靠复杂的设备组合来完成,比如镜头阵列相机、深度传感器、稳定器及支架等,这些设备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便携性不强。以专业VR相机为例,它体积庞大,仅自身重量就达数斤,若再搭配电池与外接设备,即便只是移动携带就已十分费力。此外,传统设备还常因设计缺陷引发散热不畅、运行卡顿等问题进一步制约拍摄效率。

其二,在空间视频的内容制作环节,传统设备的复杂设置则带来了双重负担:一方面,内容创作者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学习设备操作与创作流程;另一方面,创作者还要应对海量素材的筛选与繁杂的后期处理,例如后期剪辑必须依赖电脑完成。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用户在空间内容创作时陷入“制作成本高、创作意愿低、内容分发闭环断裂”的困境。

因此,对于内容创作者们来说,若想省心省力地施展创作,就必须移走这座压在他们身上的“五指山”,其关键就是对生产力工具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既要保留沉浸式表现力,同时更要在轻量化、智能化和易用性上实现突破。

  • 更智能、更易用、更便携,视徕以设备革新破局全球创作桎梏

察变空间视频创作困难症结所在,视徕面向空间视频爱好者专门研发了全球唯一一款消费级智能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内置搭载了高通跃龙QCS8550芯片平台的美格智能SNM 970模组,通过释放强大的AI能力,让空间视频爱好者畅享创作乐趣。

视徕的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作为一款与全球空间视频爱好者共创的产品,无论是设计还是功能,均是用户洞察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人文需求和专业设计精准平衡的结晶。设计方面,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与普通智能手机大小相当,采用一体化铝合金机身和液冷设计,轻量便携,同时配备6.67” AMOLED 120Hz触控屏和5000mAh大电池及35W快充,可全天候长时间拍摄;功能方面,通过内置高通跃龙QCS8550芯片平台释放的强大AI算力和配置的Android操作系统,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可支持8K 30fps空间视频拍摄、RTMP实时3D直播、图像HDR优化、智能曝光控制等功能。

通过对传统设备的替代,用户使用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可以实现一体化操作体验,无需外挂手机或者连接电脑,即可独立完成拍摄预览、剪辑、导出、分发等流程,这种“即拍即用”和“手机逻辑的交互体验”设计,极大降低了用户的创作门槛,即便没有专业知识也能轻松产出空间视频内容。同时,由于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具备8K空间视频拍摄能力,支持HDR色彩处理,因此能够为用户提供真正具有沉浸感的内容输出。

凭借这些优势,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正在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发展注入新动能。旅游业为例,传统旅游离不开“人-时间-空间”三个关键要素,即某人在某时游览某地。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则打破了这些要素之间的隔阂,以呈现空间视频内容的方式,让旅游这一行为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只需要空间视频爱好者或景点管理者通过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将景点风景制作成数字的空间视频内容,通过点播方式,即便是无法休假的工作党、困于门店的老板、无法外出的宝妈……也可以以极低的成本、极高的效率实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愿望。

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不仅刷新了游客旅游的体验方式,更重要的是对旅游业商业行为的重构。对于空间视频内容爱好者来说,他们在游览风景之余,通过制作并分享空间视频内容,可以从平台付费点播或商业广告分成中获得收益;对于景点管理方而言,通过将景点内容制作成数字空间视频内容,可以在原有的售票基础上,额外创造新的销售渠道。

另外,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也将为教育行业带来革命性的体验,尤其是在语言教学、艺术类(音乐、舞蹈、武术等)教学领域。相比传统的“言传”方式,空间视频可以让学生在沉浸感、临场感更强的氛围中,通过观察、聆听甚至交互等方式生动感受老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细节,从而加深理解,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除此之外,空间视频也将缩短“学生-老师-课堂”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老师制作好的内容进行学习,从而减少学习中不必要的投入,比如时间、交通。

  • 价格仅为同类系统1/5,高通技术公司的方案助力视徕走向全球

随着AI智能化浪潮的推进,空间视频已在全球形成趋势,尤其是欧美、东南亚等市场,用户对高品质、性价比的智能终端有着迫切的需求。而视徕SLAM XCAM空间视频相机作为全球唯一一款消费级智能空间视频相机产品,发布后也点燃了全球空间视频爱好者的热情,不仅在海外官网引发抢购热潮,KICKSTARTER众筹平台更是反响强烈,首轮销售即创下亮眼成绩。未来,视徕还将继续拓展销售渠道,计划登陆亚马逊等主流电商平台,进一步触达全球用户。

视徕的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内置搭载高通跃龙QCS8550芯片平台的美格智能SNM 970模组,表现出超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品质方面,高通跃龙QCS8550芯片平台具有卓越的边缘AI处理能力和全场景IoT连接能力,可以满足稳定的8K视频拍摄和直播。同时因为封装紧凑,支持低功耗,这让视徕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克服传统设备在通信、算力、能耗、尺寸等多方面的挑战;性价比方面,相比繁杂且价格昂贵的传统设备,空间视频相机SLAM XCAM的价格仅为同类系统的五分之一,不仅价格亲民,而且功能更完整。

上海视徕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浩表示:“面向海外市场,高通强大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专利布局,为视徕在产品研发和全球推广时保驾护航。未来基于高通芯片平台的持续升级,视徕将引入XR2、AI专用NPU等更高计算能力平台,实现更多AI处理能力,如手势识别、多视角感知、边缘AI计算等。同时,视徕也在积极探索与高通IoT生态下的模组融合方案,例如将空间视频能力植入到行业级应用中,如智慧展厅、工业培训、医疗教学等场景中,推动空间视频从消费级向行业级应用拓展。”

雷鸟创新:用AR眼镜改变全球“视野”

AR/VR智能眼镜正加速从“极客圈层的小众玩具”到“大众消费的智能终端”跨越。不同的企业选择了各异的路径,或聚焦场景应用,由点及面寻求科技普惠;或深耕内容生态,力求构建完整生态闭环。但殊途同归,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罗马”——成为贴合日常需求的随身智能终端。雷鸟创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鸟创新”)作为中国AR/VR智能眼镜领域的佼佼者,凭借在近眼显示光学设计、自研AI算法模型,以及多模态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深厚积累,正将沉浸式的中国创新带给全球用户。

  • 雷鸟创新破除智能眼镜“三难困境”,扫清AR/VR设备出海障碍

在AR/VR智能眼镜领域,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之间碰撞尤为激烈。就产品层面而言,一款成功的AR/VR智能眼镜,必须同时满足三大核心要素,即可佩戴性、续航以及算力——它们如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牵制,任何一个角度的偏移都会导致整体结构的失衡。

举个例子,可佩戴性要求设备轻便小巧、佩戴舒适,以避免用户出现耳廓压痛。尽管当前主流产品已将眼镜整体重量控制在48~80g左右,但仍会有34%的用户反馈佩戴不适。而解决此类问题的常见方案,往往以牺牲电池容量为代价,这又会直接削弱设备的续航能力,与用户期待的“全天候佩戴”目标相去甚远。

同样棘手的是算力与能耗的矛盾。要在有限的机身空间内实现高性能运算,不仅需要突破硬件设计上的物理瓶颈,更要应对随之而来的能耗激增及相关散热压力。实践数据显示,即便是搭载当前市场先进的芯片,仅运行7B参数大模型时的功耗就超过2W,单此一项功能就会消耗整体设备30%的电量。

深刻洞察行业“三难困境”的症结所在,雷鸟创新以技术革新为突破之刃,通过“硬件升级+功耗优化+充电革命”多管齐下,既解决传统智能眼镜续航焦虑,又兼顾便携性与使用场景的灵活性,从而平衡“续航、算力、可佩戴性”三大核心要素。这不仅为全球智能眼镜用户带来无断点的沉浸式体验,更扫清了AR/VR设备出海进程中的场景落地障碍。

  • 兼具“强、久、轻”三大优势,第一代骁龙® AR1平台助力谱写智能眼镜新篇章

目前,雷鸟创新已经发布多款AR/VR智能眼镜,包括雷鸟X3 Pro AR眼镜、雷鸟Air 3s系列眼镜以及雷鸟V3 AI拍摄眼镜等。其中,雷鸟X3 Pro AR眼镜是雷鸟创新发布的第三代彩色真AR眼镜,兼具“强、久、轻”三大核心属性,以“技术密度”重新定义了智能眼镜行业标准。

具体来看,雷鸟X3 Pro AR眼镜“强”在性能,其搭载第一代骁龙®AR1平台,该平台采用14-bit双ISP,集成第三代高通®HexagonNPU和高通®AdrenoGPU,拥有出众的AI能力和多媒体处理功能,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场景下的计算任务,如双目异显、高画质拍摄、多麦克风协同、第三方SDK生态适配等。

在空间感知与交互方面,雷鸟X3 Pro AR眼镜打造猎鹰影像Plus系统,可将空间定位误差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让眼镜具备广泛适用的空间识别能力;同时,雷鸟X3 Pro AR眼镜首次实现了Apple Watch手表控制与镜腿五维导航、语音、手机联动等多种交互方式的融合,大幅提升了用户与设备间的交互效率。在应用方面,雷鸟X3 Pro AR眼镜搭载了全新的RayNeo 2.0系统,集成了AI翻译、空间导航、AI录音+纪要、眼镜支付、第一视角摄影摄像等多种功能。同时该眼镜内置通义独家定制的第一视角多模态大模型,是全球首批支持可视化Live AI交互的AR眼镜,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向智能眼镜发出提问并得到即时反馈。

雷鸟X3 Pro AR眼镜“久”在续航。第一代骁龙®AR1平台采用6nm工艺制程,得益于高集成度和低功耗的特点,雷鸟X3 Pro AR眼镜可以将电池进一步小型化,并放置在镜腿末端,且支持用户边用边充,进而满足了用户全天候、全场景佩戴的需求。

雷鸟X3 Pro AR眼镜“轻”在体验。第一代骁龙®AR1平台的高集成度为雷鸟X3 Pro AR眼镜的设计留出了想象空间。同时,雷鸟X3 Pro AR眼镜的整体材料也更加考究,采用了航空级镁铝合金支架和钛合金转轴,使其兼顾高强度与强支撑特性。得益于此,该款眼镜不仅实现了重量仅为76g,较上一代减重36%,同时还保障了产品的可靠性,不惧“暴力使用”。另外,眼镜设计的可调节空气鼻托设计、流畅的镜腿设计以及人体工学设计,也进一步提升了雷鸟X3 Pro AR眼镜整体佩戴的舒适性,有效避免了传统智能眼镜佩戴时的不适感。

除此之外,雷鸟X3 Pro AR眼镜还集成了雷鸟创新在光学领域的尖端技术。该眼镜搭载了全球超小可量产全彩Micro-LED光引擎“萤火光引擎”和全球首个可量产的表面浮雕光栅刻蚀“RayNeo光波导”。前者为业界最小的彩色光引擎,体积仅有一颗绿豆般大;后者波导峰值亮度可达6000尼特,且能有效减少95%的彩虹纹问题。即便是阳光高照的白昼,佩戴雷鸟X3 Pro AR眼镜的用户也能在户外实现观看43”全彩3D空中透明屏显示效果。

生态层面,雷鸟X3 Pro AR眼镜也实现了“破壁融合”,其首发RayNeo AR应用虚拟机,实现了Android与AR眼镜生态的深度融合,用户可以在AR眼镜与智能手机间无缝切换,首批支持30余款主流APP。

  • 立足本土放眼全球,骁龙助力雷鸟创新开拓海外市场

多家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2022—2025年Q1,雷鸟创新在国内消费级AR眼镜主要线上平台市场份额已连续位居中国第一。而随着AR/VR浪潮在全球范围席卷而来,雷鸟创新也将目标锚定全球市场,聚焦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区,致力于通过AR眼镜改变全球10亿人的生活。

目前,雷鸟X3 Pro AR眼镜已处于出海准备阶段,并凭借卓越的创新和强大的AI能力,引起海外诸多主流科技媒体的极大关注,包括CNET、Techradar以及Tomguide在内的媒体进行体验后,均给予高度评价。而这背后既有海外用户对雷鸟创新轻量化、长续航解决方案与多模态交互等核心优势的认可,也离不开高通技术公司等生态伙伴的技术赋能、生态协同。

例如:

  • 在本地化适配方面,针对不同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骁龙作为全球知名芯片品牌,其技术背书将有助于雷鸟创新快速建立起消费者和渠道商对产品可靠性的认可;
  • 在合规与认证方面,骁龙旗下产品已通过多数国际认证,可以大幅减少产品准入的测试周期和成本;
  • 在生态建设方面,高通技术公司提供成熟的SDK和参考设计,将极大加速雷鸟创新适配海外主流AR生态;
  • 在品牌营销方面,骁龙品牌降低了海外用户对于智能眼镜采用芯片性能的担忧,为雷鸟创新打造满足全球用户差异化的终端需求奠定了基础。

雷鸟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李宏伟表示,“AR眼镜将成为下一代通用型计算平台,而新一代芯片平台对于实现优秀的AR体验至关重要。与高通*的合作,将帮助我们加速推动AR技术的大众化普及,为用户带来惊艳的AR体验。”

写在最后

当技术的车轮驶入空间计算时代,“身临其境”在AR/VR的发展中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追寻。高通技术公司作为产业链上重要的技术支持者,为这场新的感官革命筑牢了坚实底座——从芯片算力到生态协同,从消费级场景到行业级应用,全球“创作者”的共创正在改写规则,更助推着中国创新力量借技术浪潮扬帆出海。

(来源:钛媒体)

  1. 行业数据由雷鸟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 实践数据由雷鸟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3. *代指高通技术公司
  4. 骁龙、高通,以及其他Snapdragon与Qualcomm旗下的产品系高通技术公司和/或其子公司的产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