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户用光伏“下半场”:在全面市场化时代重构自身价值

2025年11月19日,17时37分11秒 科技新知 阅读 1 views 次

十年前,一种新的发电模式在中国崭露头角。

飞速发展的光伏寻到了千家万户的屋顶,户用光伏的崛起,让承受雨露霜雪的瓦片、钢板在阳光下成为了绿色的空间资产,释放了分布式能源的市场潜力,也让产业发展惠及普通民众。

时至今日,中国光伏走过了“上半场”的辉煌,正向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的“下半场”进发,户用光伏也在重整旗鼓,探索新的商业模式,重构自身价值。

回望:合作开发屋顶生金

“我家阳光能赚钱”“屋顶有了金饽饽”“晒着太阳把钱赚”……

2017年,户用光伏频繁登上央视、人民日报等央媒,利用阳光发电让农村的屋顶“生金”成为一时美谈。光伏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在其屋顶上投资安装光伏系统并负责运维,双方共享发电所得——这种被称作合作开发的户用光伏运营模式,让许多农民有了新的收入来源。不少案例显示,农民通过户用光伏每年能获得的稳定收益约在3000元左右。

在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颇具潜力的户用光伏也在产业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就在一年前,这一业态还是“小透明”。彼时中国已凭34.5GW的年新增光伏装机量四度蝉联全球第一,但其中30.3GW都是地面电站,分布式光伏(主要包括工商业光伏和户用光伏)只有4.2GW,还大部分都是工商业光伏。而户用光伏,虽然全年0.6GW的新增装机与自己比已是历史最高,但在全行业中占比仅为1.7%。

但就是在这一阶段,户用光伏的合作开发模式、自主品牌路线已经起步。2017年,分布式光伏崛起,全年同比增长3.7倍,其中户用光伏更是增长了近5倍。

既能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又能促进光伏在地消纳、普及发展,还催生了从销售、安装、到运维的完整产业链,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户用光伏得到了政策、行业、民众的瞩目。更关键的是,这个计入当时的补贴后已有不俗收益的赛道,还是一片蓝海!市场爆发之际,一些头部企业的入局也提供了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尤其能够减轻农户前期投入负担、更加规范可靠的合作开发模式,成为了主流选择。

2018年至今,光伏行业从“531”新政到爆发式增长,有大起也有大落,户用光伏在波动中稳固了自身地位。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光伏累计装机突破1000GW,正式迈入太瓦时代,其中,180GW是户用光伏,占比超过16%。近十年间,其装机量增长了230多倍,成为重要的增量来源和亮点。国家能源局今年官方发布的数据还曾提到,这些户用光伏每年能够为农民增收约140亿元,践行了光伏企业的社会责任。

破茧:重新定义价值边界

中国光伏在历史级别的装机增速中走过了“上半场”的高光,有了这么多的发电装备,如何把电更高效、可靠地消纳、利用起来,成了新的核心课题。

从相对“粗放”的“规模优先”时代,转入“消纳优先”“负荷为王”,高度重视效益协同、市场化竞争和模式创新的“下半场”,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变革。

2025年,这种变革正在提速。

以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即“136号文”)为标志,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全面铺开。11月两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即“1360号文”),则为协同高效的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设立了目标和路线。

彭博新能源财经中国研究负责人汤思斯看来,2025年既是新能源的“变革之年”,也是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转捩点。她也同时提到,改革是“啃硬骨头”,一定会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

对于户用光伏来说,不再固定的市场化电价带来波动,增加了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而收益模型的改变,也让光伏企业、代理商和用户都需要重新考量自身的投资回报。与此同时,更好地适配本地电网消纳条件、规范项目管理、确保可持续发展等工作也仍在进行时。

在市场再次呼吁模式创新之际,一些海外的成熟案例提供了参考。

美国,户用光伏龙头Sunrun在波动更加剧烈的市场中探索出了“第三方购电协议(PPA)”模式:由公司投资、安装、持有并维护屋顶的光伏系统,用户无需支付高昂的前期费用,只需签订一份长期购电合同(即PPA),以固定价格购买系统发出的电力。

这种模式彻底消除了用户对初始投资的顾虑,让光伏成为一项“零首付”即可享受低价绿电的服务。同时,企业通过规模化和专业运营获利,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今年三季度,Sunrun在起伏不定的美国新能源市场中交出了不俗的业绩表现。用户价值的提升让公司营收单季同比大增35%,盈利也明显改善,且连续六个季度保持正现金流,凸显出其商业模式在公司精细化管理方面的优势。而这些户用光伏与户用储能、虚拟电厂的结合,还为企业开拓互动性更强、覆盖面更广的分布式新能源运营模式打下了基础。

欧洲,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光伏发展较早的国家也都有类似的尝试,在政策的支持下,光伏逐渐从一家一户的固定资产,变成了一个可以共同参与和分享的公共事业,重构了价值边界,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筑下基底。

新生:蝶变成就用户之光

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之际,户用光伏也开始了新的探索。韦伯咨询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户用光伏的商业模式正转向更加多元化、服务导向的发展路径。

部分企业参考Sunrun等国际上的成熟案例,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模式创新,已逐渐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记者观察到,户用光伏龙头正泰安能近期推出了全新产品“泰益宝”。在顺应“自发自用”的发展趋势下,重点解决大用电量、高用电成本的自然人用户的痛点,降低他们的电费成本,释放合作开发模式外新的市场空间,重新定义户用光伏价值。

这一群体包含商超餐饮等街边商铺、食品五金等加工作坊,以及自建房出租房主等,都属高用电群体。这些用户有稳定的用电需求和安装光伏的条件,但往往因安装成本过高,运维担忧而没能选择光伏。

在“泰益宝”的模式下,光伏企业为这些用户全额投资建设光伏电站,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运维服务。在光伏电站约25年的寿命中,用户前7年享受折扣电价,所发电优先自用,余电上网,剩余的18年更是能够直接免费用电。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在安装光伏系统的环节能够实现“零成本、零押金、零风险”;用电环节不仅享受低价绿电,还能在“多用电=多赚钱”的模式下最大程度分享自身资产的发电价值;而在售后环节,用户也能依托开发商成熟的运维网络享受及时运维服务。

与此同时,光伏企业和代理商则通过电价相对稳定、用电量不断攀升的用电侧场景收益,平抑了发电侧的价格波动。

目前,这些创新模式正逐渐走向前台,泰益宝近期已于苏州张家港完成首户落地,在反射着阳光的蓝色板子上、在金额明显减少的电费单子上,改变正在发生。

变革会打破惯性,逼迫人们走出舒适区,但也是创新的土壤和保障。在光伏的“下半场”,创新的力量正推动着户用光伏回归本质,破茧新生,成为“用户之光”。未来,相信市场化的光伏会让更多人分享其收益,进一步推动深入千家万户的绿色能源自主革命。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