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通义核心人才相继“叛逃”,阿里双管齐下:砸天价年薪揽才+竞业锁喉

2025年11月19日,17时19分01秒 科技新知 阅读 3 views 次

文 | 花儿街财经,作者 |郭楚妤,编辑 |cc孙聪颖‍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两层专属办公区内,上百名工程师秘密研发数月,终于打响阿里在AI to C市场的"未来之战"。

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千问"项目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千问App公测版同步上线,这款基于全球性能领先的开源模型Qwen3的应用,凭借免费策略及与阿里生态生活场景的深度绑定,正式与ChatGPT展开全面竞争。

作为AI to C行业的后来者,千问App虽滞后于市场,但核心竞争优势直指瞄准人工通用智能(AGI)的"世界模型",这也成为阿里应对行业竞争的关键布局。

华尔街科技眼》从内部独家获悉,这场全球AI对决的背后,是阿里通义团队空前的招兵买马行动——不仅以高薪资涨幅瞄准多语言处理、世界模型两大核心赛道,更通过严苛的竞业限制协议筑牢技术防线,而顶尖人才在竞业规则下的"曲线流动",更折射出当前AI行业人才争夺的白热化格局。

战略转向to C:3800亿押注,瞄准世界模型

长期深耕B端企业服务的阿里巴巴,自2024年底起启动AI战略重大转向,聚焦C端大众市场布局。

2025年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至少3800亿元用于云计算与AI基础设施建设,该金额超过公司过去十年在相关领域的投入总和,覆盖算力部署、模型研发及AI云计算全链条,为C端业务落地奠定基础。

9月24日云栖大会期间,阿里CEO吴泳铭明确将推进该投资计划,并披露追加后续投入的规划,进一步聚焦AI驱动的业务增长路径。(延伸阅读:吴泳铭废止张勇旧政,阿里重新拥抱变化)

这一战略调整背后,是全球AI消费市场的格局差异与增长空间。据QuestMobile 2025年三季度AI应用行业报告,截至当年9月,国内移动端AI应用月活跃用户达7.29亿,PC端用户规模为2.00亿,其中原生App、In-App AI及手机厂商AI助手用户规模分别为2.87亿、7.06亿和5.35亿,豆包、DeepSeek等头部综合助手类产品用户基数集中于国内市场。

OpenAI 2025年10月披露的业务数据显示,ChatGPT网站月访问量稳居全球AI应用前列,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高渗透率,成为全球范围内具有标杆意义的AI应用。

目前国内市场尚未出现能与ChatGPT匹敌的国民级全球应用,这成为阿里C端布局的核心切入点。

阿里切入C端市场的核心支撑来自技术层面。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旗下的LLM research前沿研究团队,正聚焦大语言模型发展进程中的长期性、基础性技术挑战展开核心攻关,核心研发方向聚焦于构建具备通用智能的下一代AI系统,目标是让模型拥有深度推理、任务规划与复杂问题求解的能力,进而突破不同任务与领域的能力壁垒。

其中,千问App的核心竞争力聚焦"世界模型",核心是构建"理解生成一体化"的模型,让AI同时实现"交互"与"创造",既能理解信息,也能生成内容、理解世界规则并预测变化。

技术路线上,阿里会探索Autoregressive LLM、Diffusion及两者结合的路线,同时攻关多模态训练数据、自动化评估等,虽未直接用"世界模型"命名该方向,但结合Qwen3的思考模式、多模态能力等进展,这是其向AGI推进的具体落地布局。

"世界模型"彻底改变了用户与AI的交互体验,使AI从一个被动的信息工具,转变为一个能够主动理解、预测并融入现实生活的智能伙伴。这一战略背后,是阿里对AI未来走向的深刻判断,吴泳铭曾直言,AI最大的想象力在于接入现实世界,他预测未来将有超过全球人口的智能体和机器人与我们共同工作生活,而全栈AI布局与世界模型研发,正为其在即将到来的物理智能竞争中构筑关键优势。

从技术硬实力来看,9月24日云栖大会上发布的通义千问旗舰模型Qwen3-Max,综合性能跻身全球前三,在多项关键测试中表现优于GPT-5、Claude Opus4等国际顶尖模型。

该模型总参数超万亿,预训练数据量达36T tokens,其Instruct版本在SWE-Bench Verified编程测试中获69.6分,位列全球第一梯队;Tau2-Bench智能体工具调用测试中取得74.8分,超越Claude Opus4和DeepSeek-V3.1;推理增强版本在AIME 25和HMMT高难度数学测试中斩获满分,为国内首次实现该成绩。

同时,AI智能体(Agent)生态已形成规模,通过打通淘宝、天猫、高德、饿了么等内部核心业务数据与授权能力,千问App已具备解决用户多元生活需求的服务能力,技术落地与市场拓展均依赖核心人才支撑。

研发体系上,通义千问实验室与阿里达摩院形成"基础研究+应用攻坚"的协同模式。作为达摩院旗下聚焦大模型产业化的核心单元,通义千问实验室承接达摩院在机器智能、多模态融合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专项负责模型迭代优化与场景落地应用。

相较于OpenAI"研究实验室+产品部门"的一体化架构,阿里的协同体系更侧重技术产业化效率,成为其加速C端市场布局的重要优势。

核心人才流失严重:竞品虎视眈眈伺机挖角

通义大模型研发体系由阿里云CTO、达摩院副院长、通义实验室负责人周靖人统筹管理,通义实验室下设自然语言智能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应用视觉实验室、智能计算等二级部门,平行承接不同技术方向,共同支撑通义千问、通义万相等核心产品。

随着AI行业竞争加剧,通义实验室核心团队近年出现显著人事迭代,关键赛道人才流失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阿里技术研发的推进节奏。

独家 | 通义核心人才相继“叛逃”,阿里双管齐下:砸天价年薪揽才+竞业锁喉

(1)语言技术实验室:多语言与智能体技术核心阵地

作为阿里巴巴自然语言处理研发的核心枢纽,语言技术实验室肩负着日均万亿次调用规模的技术底座支撑职责,业务范畴涵盖多语种处理、智能交互系统、跨语言翻译等关键技术领域,直接服务于千问国际版的核心技术诉求。

该实验室目前的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由黄非领衔,其学术背景为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职业经历包括 IBM、Facebook 等国际科技企业。

在技术成果方面,黄非拥有 40 余篇顶刊论文发表记录及十余项美国专利授权,2018 年加盟阿里后主持了通义灵码的全周期研发,并创新性引入 Agents 架构以提升产品实际应用价值。

独家 | 通义核心人才相继“叛逃”,阿里双管齐下:砸天价年薪揽才+竞业锁喉

图:通义实验室自然语言处理方向负责人黄非

此前长期带领该团队的前任负责人司罗(美国普渡大学终身教授、ACM2019杰出科学家)已离职,现任斑马智行CTO。

通义实验室 2022 年、2024 年两次架构调整后,原达摩院语言团队整体并入,孙常龙团队成为核心执行力量;刘建荣的产品团队是调整后新增的 “商业化单元”,二者的协同关系,正是通义 “基础研究 + 应用落地” 架构的体现。

(2)应用视觉实验室:爆款技术背后的人事调整

视觉与多模态技术是通义千问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相关研发工作主要由应用视觉团队与 XR 实验室承接。

该领域近期经历关键人事变动,应用视觉团队负责人薄列峰(职级 P10)于 2025 年 6 月前离职。

薄列峰2022 年加入阿里后,接替谭平执掌达摩院 XR 实验室,后转任通义实验室应用视觉团队负责人。主导研发了人物动作生成框架 Animate Anyone(支撑 "全民舞王" 功能)、一键换装技术 Outfit Anyone、语音驱动肖像视频框架 Emote Portrait Alive(EMO)及角色替换框架 Motionshop 等爆款技术。

其团队研发的万相 2.1 图生视频技术还在 2025 年春晚场景中落地应用,相关功能在社交平台引发破亿级传播。

独家 | 通义核心人才相继“叛逃”,阿里双管齐下:砸天价年薪揽才+竞业锁喉

图:原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应用视觉团队负责人

薄列峰离开阿里后,次月就正式加入腾讯混元大模型团队,直接向腾讯副总裁兼混元项目负责人蒋杰汇报。薄列峰负责多模态模型方向的全面工作,重点攻坚 3D 生成、视频理解等视觉多模态技术,与腾讯近期发布的混元 3D 世界模型战略深度契合。

截至目前,阿里尚未公开薄列峰的接替人选。

(3)语音实验室:核心人才流动与团队稳定挑战

语音团队负责语音交互、语音识别等基础能力研发。

2025 年 2 月 15 日,通义实验室语音团队负责人鄢志杰(达摩院成立初期核心成员、职级 P10)离职,先加入腾讯 AI Lab 担任副主任,后因腾讯 4 月底启动技术工程事业群(TEG)架构重组 —— 原 AI Lab 被拆解整合为 “大语言模型部” 与 “多模态模型部”,岗位职能大幅调整,任职仅三个月便在 5 月底离职,最终加入京东探索研究院出任语音实验室负责人,向京东集团副总裁、探索研究院院长何晓冬汇报。

独家 | 通义核心人才相继“叛逃”,阿里双管齐下:砸天价年薪揽才+竞业锁喉

图:原阿里通义千问语音团队负责人鄢志杰

作为在阿里深耕 10 年的核心人才,鄢志杰是达摩院初创期 “十三位核心骨干” 之一,师从语音识别泰斗王仁华教授,曾主导开发阿里首个对 C 端开放的语音大模型应用 “通义听悟”,其流动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该岗位空缺后,阿里于 6 月初引入原零一万物联创兼 VP 李先刚出任通义语音实验室负责人(职级 P10)。

李先刚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担任百度、滴滴首席算法工程师,主导过深度学习端到端说话人识别系统 DeepSpeaker(获百度 2017 年度最高奖)、基于 FPGA 的语音识别加速推理系统等核心项目,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商业化落地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李先刚在滴滴、贝壳时期的直接上级叶杰平目前担任阿里副总裁,二者的协作履历为此次对接奠定基础。

李先刚带领的团队此前已研发 Qwen2-Audio 多语言音频模型、CosyVoice 情感语音合成技术,成果已深度融入钉钉、智能厨房等阿里生态场景。

独家 | 通义核心人才相继“叛逃”,阿里双管齐下:砸天价年薪揽才+竞业锁喉

图:通义语音实验室负责人李先刚

(4)智能计算实验室:直接决定模型迭代速度与核心性能

目前,智能计算实验室由周靖人直管。2024年7月,该实验室对外公示的负责人为周靖人,而具体项目执行层面则由周畅(花名:钟煌)主导推进。

有意思的是,这位 90 后技术骨干在阿里期间因行事低调,尚未进入公众视野。但其离职却引发广泛关注。

独家 | 通义核心人才相继“叛逃”,阿里双管齐下:砸天价年薪揽才+竞业锁喉

图:阿里通义大模型技术负责人周畅

2017 年,周畅通过校招博士的身份加入阿里,其主导过超大规模商品图表征算法、用户表征框架 ATRank、自监督对比学习向量召回算法 CLRec 等核心项目,是阿里 M6、M6-OFA 多模态模型的关键推动者。

2024 年 7 月,周畅从阿里离职,初期对外宣称 “创业”,后于 10 月被曝加入字节跳动,字节为其提供 4-2 职级(对标阿里 P11)及 8 位数年包薪酬,其原团队十余名核心成员同步跳槽 ——2024 年 11 月,阿里以 “违反竞业协议” 为由对周畅提起劳动争议仲裁,此事被视为头部 AI 企业人才争夺的标志性事件,引发行业对竞业限制边界的热议。

为了留住核心人才,阿里“不拘一格”提拔。2025年5月,32 岁的通义千问开源负责人林俊旸晋升,成为阿里最年轻 P10 级专家。

林俊旸同步统筹多模态与具身智能研究,其主导研发的 Qwen3-Max、Qwen2-MoE 等旗舰模型,成为通义千问多模态理解与推理能力的核心支撑。

独家 | 通义核心人才相继“叛逃”,阿里双管齐下:砸天价年薪揽才+竞业锁喉

全球挖角顶尖人才:“跨文化”能力成为硬指标

随着核心人才的相继离开,阿里巴巴在 AI 领域已逐渐被行业视为培养高端人才的 “黄埔军校”。在此背景下,集团正持续吸纳和培育新生代力量。

《华尔街科技眼》获悉,阿里通义团队正以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资力度(部分岗位薪资翻倍,整体溢价超50%),大规模招募多语言大模型专家与世界模型算法科学家等核心AI人才,核心专家岗位薪酬稳居国内AI算法领域第一梯队,较百度文心、字节火山大模型同级别岗位具有30%-50%的竞争力优势。

独家 | 通义核心人才相继“叛逃”,阿里双管齐下:砸天价年薪揽才+竞业锁喉

在薪资结构设计上,阿里通义实验室采用"基础薪资+高额期权+专项奖金"的组合模式,针对不同职级人才实施差异化溢价策略。

其中,资深技术专家凭借深厚技术资历与核心项目经验,可获得极具竞争力的基础年薪与长期期权激励,叠加项目专项奖金后,综合薪酬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资深工程师与应届顶尖博士也能享受远超行业标准的薪酬待遇及期权保障,特别优秀的应届博士人才年薪可突破百万级。

核心招募方向上,阿里通义团队聚焦双轨技术战略,精准对接全球化业务布局与前沿技术攻坚需求。

在多语言大模型赛道,团队正全力攻坚全球多语言理解能力,重点突破低资源语言处理、跨文化语义理解、多模态内容生成等核心技术难题,为千问国际版的全球扩张储备核心人才支撑。

目前千问系列模型已支持119种语言和方言,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全球累计下载量已突破6亿次,成为全球开发者生态中活跃度领先的AI平台之一。

相较于百度文心、字节火山大模型同期招聘未将"跨文化能力"列为硬性要求的策略,阿里已将其作为多语言团队核心任职条件,这一提前布局与OpenAI的国际化战略(多语言团队占比42%,专设跨文化语义研究实验室)高度呼应,凸显其向国际顶尖水平看齐的决心。

世界模型研发则被视为阿里向AGI(通用人工智能)进军的战略支点,相关算法专家招募正紧急推进。技术路线上,团队重点探索Autoregressive LLM与Diffusion模型结合的创新架构,集中攻关多模态训练数据构建、自动化评估体系搭建及决策推理能力提升等关键方向;产品愿景直指实现"理解-生成-预测-决策"的全链路智能,让AI不仅具备内容理解与生成能力,更能掌握世界运行规则并实现变化预测,打造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数字伙伴"。

这一布局正是阿里集团CEO吴泳铭所言"AI最大想象力在于接入现实世界"的核心落地路径,目前阿里在该领域已初见成效,由达摩院、湖畔实验室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WorldVLA(视觉-语言-动作与世界模型融合框架),已为多模态世界模型研发奠定技术基础。

阿里通义实验室的招聘筛选标准极为严苛,凸显对顶尖人才的精准吸纳意图。

候选人需具备计算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博士优先),在NeurIPS、ICML、CVPR、ACL等顶级学术会议发表至少2篇一作论文,且至少1篇聚焦多语言或跨文化语义理解方向;技术能力方面,需精通PyTorch/TensorFlow/DeepSpeed等主流框架,具备大模型预训练及分布式训练经验,熟悉多模态融合技术,有大规模语言模型或多模态模型研发经验且主导过行业标杆级产品者将被优先考虑。

为抢占全球人才高地,阿里已同步启动"全球揽才计划",面向斯坦福、MIT、剑桥等国际顶尖高校精准招募,尤其侧重具备跨文化背景的"双语+ AI"复合型人才。

事实上,不止阿里巴巴,国内互联网头部企业均在 AI 人才争夺战中加大投入。据行业观察人士透露,当前顶尖技术专家的年薪水平已迈入 “亿元俱乐部” 行列。

竞业限制升级:AI人才争夺战硝烟弥漫

在以高薪大规模吸纳AI顶尖人才的同时,阿里巴巴正通过严苛的竞业限制协议构建技术壁垒,筑牢核心技术防线。

《华尔街科技眼》独家确认,此次通义团队招募的绝大多数算法工程师岗位,均需签署竞业限制协议,限制期限为离职后1至2年,覆盖范围不仅包括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国内互联网AI巨头,还涵盖商汤、旷视等专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AI企业,多语言处理、世界模型等通义千问重点布局的关键技术领域,均被明确纳入限制范畴。

作为竞业限制的对应补偿,阿里将按员工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50%按月支付补偿金,此前向资深算法专家盖坤支付的月补偿金达47500元,对应年度补偿金超57万元,这一补偿标准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对于违反竞业协议的行为,阿里采取"零容忍"追责态度:除近期就智能计算实验室前核心负责人周畅违反竞业协议一事提起超千万元索赔外,盖坤离职后化名加入快手,最终被法院判决返还已领取的补偿金33万余元,并支付违约金207万余元,相关案例成为行业竞业维权的典型案例。

阿里现行的竞业策略,在限制期限设置与补偿力度上均处于全球行业第一梯队,此举本质上是通过法律协议手段防止核心技术与关键人才外流,延缓行业整体技术迭代速度,进而巩固头部企业在AI领域的竞争优势。

尽管竞业协议层层设防,但顶尖AI算法人才的流动并未停滞,"规避敏感领域+短期过渡+赛道微调"的曲线跳槽模式已成为行业常态,前述原阿里通义千问语音团队负责人鄢志杰的职业轨迹颇具代表性。

据京东内部人士透露,为适配其研究方向、强化语音与多模态技术布局,京东专门新设"语音与多模态交互实验室"。通过"短期过渡+岗位性质转换"的路径,既规避了竞业协议中"核心技术重合"的敏感点,又实现了人才的精准吸纳。

类似案例在行业内屡见不鲜:百度文心前多模态算法负责人张宇离职后,以"技术顾问"身份服务美团半年,待竞业限制关键期过后正式加入担任AI实验室总监;AI专家罗福莉从阿里达摩院离职后,以"独立研究员"身份绕开竞业限制,最终被小米高薪招致麾下。

阿里此次"高薪引才+竞业升级"的组合拳,正引发多重行业连锁反应:预计2026年行业核心岗位平均薪资将再涨30%-40%,中小AI企业人才留存压力陡增;多语言、世界模型赛道的人才争夺将进一步白热化,明年或将进入"全球化人才军备竞赛"阶段,头部企业可能出现"天价签约费+长期竞业"的极端竞争模式。

而如何在激烈的人才争夺中守住技术底线、平衡扩张速度与团队稳定、实现商业价值与技术理想的统一,不仅是阿里需要破解的命题,更是所有AI企业在这场时代浪潮中必须面对的核心挑战。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